來源:河南省醫
吃得慢、吃得少,沒啥事?來看看這篇文章是怎麼說的吧!
“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原本用來形容憂心忡忡、吃飯睡覺都不安穩。
事實上,有些人“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卻實實在在因為一種疾病——賁門失馳緩症。
鏡頭1:“長不高”的8歲小患者
患兒小澤是個瘦小的孩子,從小吃飯就比較慢、吃得比同齡孩子少,家長一直以為是孩子“脾胃虛弱、容易積食”,用促進胃動力的西藥、助消化的中藥、甚至推拿按摩等各種方式治療,也未見好轉。
眼看孩子的身高與同學身高差距逐漸明顯,也容易生病,家人帶孩子到消化內科完善檢查,胃鏡檢查發現賁門處明顯狹窄。
由於之前孩子經過了各種保守治療的方式並不見效,根據病情,醫生與孩子家長充分溝通,決定為他施行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術後患兒恢復順利,吃飯狀況逐漸好轉,半年後複診時已經明顯壯實、身高增長明顯。
鏡頭2:“吃不下”的中年患者
一位50多歲的女患者來省醫胸外科時,主任醫師魏立看到的是一個幾乎“皮包骨頭”的狀態。患者說近幾年吃飯越來越困難,還沒自家2歲多的小外孫飯量大,勉強多吃幾口就感覺食物到了嗓子眼。
由於吃飯少、身體差,她有時從椅子上站起來就會感到頭暈眼花,看到周圍已經“發福”的朋友能吃能喝,非常羨慕。
患者在基層做胃鏡檢查時發現食管和胃連線處比較狹窄,醫生建議手術。但是患者身體特別瘦弱,家人害怕做個大手術“傷元氣、恢復慢”,於是到省醫就診。
與患者和家屬詳細溝通後,醫生團隊為其進行了胸腔鏡下微創手術,術後患者很快恢復,終於能像正常人一樣大口吃飯了。
分析:“賁門”是個“關鍵崗位”
“賁門”這個傢伙在食管和胃之間站崗,負責“開門、關門”。賁門及其周邊部位的神經肌肉像橡皮筋,平時就安安靜靜收縮著不動彈。
一旦人吃飯喝水時,它就得立刻行動,讓收縮的狀態鬆弛、伸展開來,把“門”開啟,讓食物順利透過。
對於正常人來說,吃一口飯到嘴裡,食物會順著食管向下移動,這個吞嚥動作進行的同時,賁門張開,讓食物順利透過,到達胃部。
如果賁門“失職”,它的神經肌肉組織失去“馳緩”的功能,就像皮筋失去了彈性,當食物已經到了門口,它還不能“開門”,食物只能委委屈屈地順著極小的“門縫”往下走,那就非常慢、也很困難。
賁門失弛緩症又稱賁門痙攣、巨食管,是由於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徵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括約肌(LES)高壓以及對吞嚥動作的鬆弛反應減弱。
該病的病因不明,但患者會感覺吃飯時難以下嚥,或者需要站姿等特殊體位吃飯,有反胃、噯氣、咽喉不適等胃食管反流的症狀,還可能有胸骨後的疼痛。
賁門失弛緩症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長期發病會導致患者體重下降、營養不良以及發生相關的咽喉炎、肺部感染等等。患者通常會因胃部不適做胃鏡檢查時發現問題。
應用:此類疾病的治療
賁門失弛緩症治療的目的,在於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使食管下端鬆弛,以解除括約肌痙攣,緩解症狀。
1.藥物治療:透過口服藥物或者進行硝酸鹽和鈣通道阻滯劑、肉毒桿菌毒素注射,讓部分輕症患者得到緩解。
2.內鏡治療:消化內鏡下進行區域性擴張,可短時間緩解症狀;或者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省醫消化內科2013年就常規開展了此項治療。
3.手術治療:胸外科可以開展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或傳統手術治療。
醫生將根據患者病情、年齡、身體狀況等綜合判斷,選擇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作者︱尹沅沅
美編︱梁雅瓊
責編︱胡曉軍 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