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著痺”。痺證型別之一。臨床表現為肌膚麻木,關節重著,腫痛處固定不移。病因風寒溼三邪中以溼邪偏勝,溼性粘膩滯著所致。故《素問.痺論》:「溼氣勝者,為著痺也。」
基本概述
溼痺,病名。
①痺病中的一種。《內經》名之曰著痺(《素問·痺論》:“溼氣勝者為著痺也。”又名肌痺。《證治準繩·雜病》:“溼痺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症因脈治》卷三:“溼痺之證,或一處麻痺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溼變為熱,熱變為燥,收引拘攣作痛,蜷縮難伸,名曰著痺,此溼痺之證也。宜用通絡開痺片——轉載與風溼類風溼保健網。
基本病理
溼痺之因,或身居卑溼,溼氣襲人;或衝風冒雨,溼留肌肉,內傳經脈,或雨溼之年,起居不慎。”《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並治》則謂:“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細者,此名溼痺。”與後世所論溼痺,證候有所不同。
診斷治療
秦景明《症因脈治》提出溼痺之治,“發汗,羌活除溼湯;胸滿悶,茯苓湯;風溼,蒼防二妙湯;寒溼,術附湯;溼熱,蒼柏二妙丸。”或用除溼蠲痺湯,或用蒼朮薏苡湯去桂心、麻黃;加白朮、豬苓、澤瀉。參見痺證、著痺等條。
②屬腳氣病之一。龔廷賢《壽世保元》將腳氣之疼痛不仁者,稱之為溼痺。參見腳氣條。
③溼痺 溼為陰邪,其性粘滯,最易阻遏氣血津液的流通。證見肢體關節重著,腫脹,痛有定處,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治宜除溼通絡、祛風散寒, 宜用通絡開痺片——轉載與風溼類風溼保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