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竹媽媽
有很多父母因為沒有經驗和性格問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雖然做到了不用暴力教育孩子,可是嘴上卻好像塗了毒一樣,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把孩子的心扎得鮮血淋漓。
有的人用父母是“刀子嘴豆腐心”作為理由,讓孩子把父母對自己的辱罵都記在心裡,卻不能有一句怨言,否則就是“不識好人心”的白眼狼。
“忍忍吧,這麼說都是為了你好啊!”用這一句話,就想要孩子把受到的傷害全都拋之腦後,化身成為父母的乖孩子,這想法也太美好了。美好得讓我都快看不下去了。
試問各位父母,你們在遭到別人的言語辱罵時,難道會因為一句“別人都是為了你好”而放下心中的芥蒂嗎?
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話,憑什麼藉著“父母”的這一角色,要求孩子無條件地原諒自己呢?
心理學家蘇珊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裡這樣說道:小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
其實對一些孩子來說,比捱打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那張嘴!從父母口中說出來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構成孩子生命的底色。
如果孩子因為父母的辱罵而產生心理問題,只能說父母絕對有無法脫開的干係。
在網上,有網友分享了一位醫生在複診患了抑鬱症的孩子時發生的事情。孩子在看書的時候,醫生表揚了孩子很用功,可是孩子的媽媽立馬跳出來反駁:“用功,假用功。”
言語之中對孩子的鄙夷之情溢於言表,醫生被媽媽的這一句話惹得跳腳:“你看,又說了又說了......”
無論醫生怎麼囑咐孩子的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這些父母卻根本不把醫生的話放在心上,不懂得自己的一句話會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影響。
就算自己的孩子已經確診了抑鬱症,需要看醫生了,這些家長依舊熱衷在陌生人面前用言語貶低自己的孩子。
不顧及孩子的臉面、不顧及孩子的心理,似乎能夠透過貶低孩子獲得快感似的。殊不知,這種方式只會毀了孩子。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在對待自己的朋友、親戚、同事的時候,總是那麼謙遜有禮,溫文爾雅。
唯獨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他們恨不得用世界上最惡毒的話來攻擊自己。
《少年說》這一期綜藝節目,就是為了讓青少年吐露自己的心聲,幫助孩子減輕心理壓力。在其中的一期節目中,一位女孩,上臺吐槽了自己的媽媽。
“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毒。”
緊接著,女孩闡述了媽媽的“毒舌”對自己的造成的影響。面對女兒的控訴,這位媽媽辯解自己並不是“毒舌”,說這些話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只不過採用了比較犀利直白的方式而已。
但是女兒的一句話,讓這位媽媽的辯解顯得十分蒼白無力:“你的所謂犀利直白已經對我造成了傷害!”
是的,父母的每一句責罵都會化作刺向孩子的利劍,無論外表包裝得多麼美麗,都無法掩蓋它已經傷害了孩子的事實。
教育專家陳孜虹在《有愛好好說》中指出:當聽到父母那些最令人討厭的否定語時,80%的孩子會憤怒的反抗,心生仇恨;34%的孩子會變得意志消沉,不願開口說話。
這一組資料不禁令人深思,語言暴力對於孩子的影響,遠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是不是應該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規避利用責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如果我們一直堅持用責罵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會讓雙方陷入到“溝通困境”之中。
不少父母會在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拒絕傾聽孩子解釋與想法,反而不停地攻擊孩子、打斷孩子、指責孩子。
這是一種“溝通困境”,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語言暴力。
孩子和父母沒有辦法建立起有效的“雙向溝通”,父母掌握絕對的話語權,而孩子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會讓雙方陷入畸形的親子關係當中。
我們如果想要改變這種方式,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應該怎麼做呢?大文豪伏爾泰說:“通往內心深處的路是耳朵。”
在家與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擅長使用傾聽這一項技能,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靜下心來好好聽取孩子的意見和想法。
只有這樣,父母才能夠懂得采取什麼樣的方式處理問題最合適。
而不是用自己的所謂的“刀子嘴豆腐心”,在孩子心上紮下一刀又一刀。
葛洛夫曾說過:“有效的溝通取決於溝通者對話題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詞的甜美。”
在父母與孩子進行教育溝通時,首先要對即將溝通的話題有充分的瞭解與掌握,這樣才能夠在溝通的過程中處於引導地位,否則雙方只會陷入重重的矛盾之中。
孩子會認為父母的話語沒有權威性,而父母有可能會惱羞成怒,將溝通轉化為單方面的責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採用“低聲教育”。
這要求父母不僅僅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態度溫和,更要用客觀、理性的態度和話語對待孩子,不能夠一上來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和辱罵孩子。
這樣,才是真正的“低聲教育”,才能夠讓孩子將父母的話聽在耳裡,記在心裡。
和你說句貼心話只有父母擯棄用辱罵、責怪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才能夠真正達到優質教育的要求,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樂觀、自信、明是非的好孩子。
————————————
圖|來源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