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加強公眾對腦深部電刺激術(DBS)的理解和認知,以便在就醫時做出更明智的抉擇;加強對DBS的深入研究,以降低診治成本並提升療效;加強包括神經科學家、藥理學家、醫生、工程師、心理醫師等在內的跨學科合作,以共同尋求破解帕金森病的棘手難題。同時,還要籲請各級政府和醫療保險機構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將DBS專案納入全省醫保報銷目錄。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郭冕教授指出,儘管帕金森病屬於“小眾群體”,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預計本病老年患病率將逐年“水漲船高”,必須動員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應對帕金森病的嚴峻挑戰。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中老年群體最易“中招”

郭冕教授介紹,作為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受基因突變、環境因素、氧化應激等多種誘因等相互作用、相互疊加的結果,逐漸形成“積累性損傷”,對大腦中腦黑質造成危害,導致神經遞質多巴胺能神經元逐步丟失,進而引發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前者主要表現為手腳和肢體顫抖、肌肉強直、動作呆板、站立和行走時“下盤不穩”、並且表情木訥,呈“面具臉”;而後者主要表現為疲憊無力、睡眠障礙、便秘和消化不良、抑鬱、焦慮、記憶力和和語言能力每況愈下。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現實中,人們往往將帕金森病與老年痴呆(學名阿爾茨海默病)、腦萎縮相混淆,三者雖然都是神經退行性疾病,但在共性中又有各自的“勢力範圍”,其中帕金森病對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負有責任,對正常行動偷偷埋下“絆腳石”;阿爾茨海默病主要干擾大腦皮層,引起失語、失用、認知功能下降,最終“迷失了自我”;而腦萎縮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正常生理過程,在歲月的長河中,腦細胞的“存量”越來越少,尤其在遭遇創傷、感染、神經系統疾病時,更易使記憶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急劇“滑坡”,逐步變得呆傻。

郭冕教授指出,現如今,帕金森病主要集中於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發病年齡的中位數大致在60到65歲之間。在美國,65歲以上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約為1%,因早期症狀較輕,且與阿爾茨海默症、腦萎縮、特發性震顫等疾病相似,致使許多病例不易被甄別,確診時病情往往已較重。在中國,由於缺乏詳細統計資料,帕金森病的確切患病率尚不明瞭,但預計在“白髮浪潮”洶湧而至的背景下,其發病率必將扶搖直上。一個嚴峻的現實是,目前帕金森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其“溢位效應”越發明顯,逐步蔓延到兒童和青少年,這種情況被稱為“少年型帕金森病”。

構築堅固的“DBS防線”

身為一種“悄無聲息”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最喜歡在人體大腦控制運動區域“下黑手”;儘管早期症狀較為輕微,但還是有跡可循的,如手抖、平衡感差、行動遲緩、四肢僵硬、流涎、面無表情等早期跡象,嚴重者甚至“蹲不下,站不起,走不了”。郭教授提醒說,當發現這些蛛絲馬跡時,必須及早看醫生。在疾病早期之時,臨床大多采用複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抗膽鹼能等藥物來遏制病情,效果較理想,一般會持續5-8年左右,這段時間被形容為“蜜月期”。而隨著病程的進展和加深,藥效逐漸下降,甚至毫無效果。到了後期,有些患者甚至“手舞足蹈”,根本不受控制,醫學上稱為“異動症”。

在用藥控制或其它物理療法均已“失守”的情況下,需考慮採用外科神經核團毀損術或腦深部電刺激術(DBS)建立“最後的防線”,前者是透過破壞腦核心團神經元活動,後者是利用電刺激調控異常的神經電活動,繼而達到減輕和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狀;前者因其破壞性、複發性而逐漸被冷落或棄用,後者則因非破壞性、可逆性、持續性而逐漸興起。郭冕介紹,作為國際上最先進的微創神經調控技術,DBS是在患者腦內植入兩根電極,藉助植入腦內神經核團的電極發放電脈衝,徹底制服“癲狂不拘”的帕金森病,以改善病人的肢體運動功能,且可透過調節刺激引數獲得長期滿意的效果。由於DBS的顯著作用,又被稱為“腦起搏器”或“電子藥”。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據瞭解,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在黑龍江省較早組建了以神經外科郭冕教授和神經內科張麗梅為首的帕金森病診療團隊;在這場跨學科合作中,由張麗梅教授負責對帕金森病的鑑別診斷、藥物調整和適應症評估;由郭冕教授負責手術方案、DBS植入及圍手術期管理。迄今為止,專家團隊已完成近百例DBS手術,其中年齡最大者80歲,最小45歲,平均年齡為65歲。手術完成並開機後,患者普遍體驗到了立竿見影的療效,尤其是肢體震顫和肌肉僵硬的痛苦迅速解除了,“來去自由”再也不是內心的奢望了。下一步,郭冕團隊還計劃打破高齡的“門檻”——凡是身體條件許可,經評估沒有心腦血管風險者,且本人和家屬均有意願的,DBS的手術年齡完全可以放寬到耄耋之年。

日常生活,要“防”字當頭

當下,對於異常複雜棘手的帕金森病,尚無法完全預防和徹底治癒,但通過了解和掌握老齡化、感染、遺傳、腦外傷或接觸殺蟲劑、化學物品所致中毒等諸多危險因素,並加以干預,還是有可能為帕金森病程序“踩剎車”的。郭主任介紹,已知的防治帕金森病措施包括戒菸限酒、少喝咖啡和可樂等刺激性飲品、保持均衡飲食和良好睡眠、避免頭部受撞擊、定期到醫院複查並按時服藥,以及進行適當的鍛鍊,如散步、做瑜伽和打太極、八段錦等。這些運動可以幫助增強身體機能,增大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與此同時,還要加強生活技能訓練,儘量做到“殘而不廢”。郭冕主任告誡說,有的病人發展到中晚期,可能需要他人幫助完成一些日常活動,如刷牙、穿衣、洗澡、如廁、到戶外曬太陽等。家庭成員或其他照顧者應學習如何幫助他們脫離困境,為他們建立一個穩定、舒心的生存環境。同樣,心理支援也是極為重要的,要善於開導、循循善誘,鼓勵積極患者參加帕金森病支援團體,與其他病友共同獲取醫療資訊,分享“抗帕”經驗和人生感悟,從自卑、孤獨、絕望中走回到“希望的田野上”!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在這裡,郭冕主任還呼籲,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加大扶持力度,透過提供資金、制定相關政策等措施,改善醫療條件和醫療服務,深入推進帕金森病的研究、診治和對患者的護理。他建議相關部門將異地醫保結算報銷的腦起搏器,儘快納入省內診治帕金森病的醫保報銷範圍,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就醫需求,彰顯龍江醫保利民政策的大愛精神,從而解除全省帕金森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窘況。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郭冕教授簡介

哈醫大二院神經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教授,擅長DBS治療帕金森病和梅傑綜合徵等肌張力障礙性疾病,脊髓電刺激治療昏迷和糖尿病足,參與6項神經外科中國專家指南和共識的制定。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3項,參與2項,以第一或責任作者身份發表SCI論著21篇。擔任多箇中英文雜誌編委和審稿人,曾獲 “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獎”、 “人民好醫生”、“龍江名醫”、“龍江工匠 ”和哈醫大 “星聯人才”等獎勵和稱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26 字。

轉載請註明: 抗擊帕金森疾病,讓我們一路勇毅前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