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一直以來,中國兒童胃腸道發病率都居高不下。作為一名從事了40餘年工作的兒科醫生,北京兒童醫院閆慧敏教授對這個現象非常擔憂:“從中國疾病譜來看,小兒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僅次於呼吸系統疾病,因此加強對小兒胃腸道疾病的防治勢在必行。”
閆慧敏 教授
加強指南工作推廣 規範中成藥臨床使用
閆慧敏教授介紹,從生理特點上來看,小兒為純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再加上餵養不當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這才導致小兒消化系統疾病高發,其中最常見的是因小兒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引起的以胃腸功能紊亂為主的胃腸道疾病。中醫中藥在治療這類疾病時有明顯的優勢,因為中醫藥是透過調理整體而去改變疾病症狀,使人體臟腑功能有所改變。從內治方面來講,中成藥辨證準確,服藥方便,可因人而異指導用藥,在臨床上,也受到了醫生們的歡迎。但一些中成藥說明書不全,缺少符合兒科用藥的規格劑型等不規範的情況,這也導致部分中成藥在臨床上不適宜推廣。
為規範中成藥應用,提高兒科醫生辨證水平,逐漸向精準治療過度,提高臨床療效,不少中成藥治療小兒疾病的相關共識陸續推出。以小兒腹瀉為例,中國對小兒腹瀉病的治療存在濫用抗菌素的問題,後果嚴重。長期的臨床實踐表明,中醫藥治療小兒腹瀉病能夠改善症狀,縮短病程。目前中成藥聯合應用治療小兒腹瀉病情況較普遍,存在重複用藥,過度治療等問題,且辨證不準確,使用不恰當,影響療效。同時中成藥缺乏高質量的循證證據,影響藥物的推薦使用。因此,《中成藥治療優勢病種臨床應用指南》標準化專案組歷經三年,制定了《中成藥治療小兒腹瀉病臨床應用指南(2021年)》。
作為執筆人之一,閆慧敏教授對此次指南的亮點如數家珍。她介紹說,該指南是以論證為主,共識為輔,經驗為鑑這三點作為基礎而精心編寫的。首先,透過臨床資料的收集整理,提出了強推薦、弱推薦等13條推薦意見,用資料說話。“我們所選取的中藥必須有完整的說明書,有兒童用藥劑量,有西醫的病名等各方面內容,能為大家用藥提供明確的選擇依據。”其次,重視專家共識,充分採集了多年臨床老專家的經驗。每條推薦意見都做到有理有據。“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這些推薦意見可以供臨床醫生參考,減少一些用藥的副作用,提高臨床療效,加強中西醫融合,共同發展創新。”
她認為,中醫雖然擅長辨證用藥,但也有很多中成藥由西醫兒科醫生使用,容易出現用藥誤區,進而導致用藥出現一些副作用。因此指南在提高中成藥規範使用,提升醫生辨證水平上下了很大的力氣,希望能成為臨床醫師的一個重要工具,指導臨床使用,“這也是我們制定指南的一個初衷。”閆慧敏教授由衷地說。
此外,在小兒厭食、功能消化不良等疾病方面的相關指南共識工作也都在陸續推動中。閆慧敏教授指出,小兒一旦出現厭食,很可能是因為脾胃不和,臟腑功能失調,這會影響孩子生長髮育,還可能出現一些繼發性感染疾病,必須早期進行干預治療,她提醒家長一定要對這種情況引起足夠的重視。中成藥中,神曲消食口服液組方中多為藥食同源中藥材,安全性高,藥理作用較好,有兒童劑量,循證依據較強,有臨床用藥基礎,比較受到醫生和家長們的認同與歡迎。對於餵養不當或飲食不節引起的兒童脾胃虛弱,飲食積滯證出現的厭食、食慾不振、食量減少等,效果比較明顯。“比如有些因為暴飲暴食,飲食不節,學習緊張導致的厭食,都可以使用。”
再以食積導致的小兒便秘為例,治療兒童便秘的藥物不多,且很少有適合兒童使用的劑型或劑量,一些藥物組方也不太符合兒童用藥特點。在臨床中,金樸消積顆粒具有運脾除溼,導滯和中的功效,其組方以消積食為主,健脾和胃、潤腸通便,更適宜兒童使用。
還有指南中提到的,治療小兒腹瀉的小兒雙解止瀉顆粒,雙解即表裡雙解,既解外感又解裡熱,再加上止瀉的作用,非常適用於急性起病。孩子如果趕上急性病,外邪入侵,產生內熱,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腹瀉、溼熱瀉、病毒性腸炎等情況,可以考慮此藥。透過這些中藥藥理藥效相關研究,進而在臨床上推廣適宜兒童使用的中成藥對於規範臨床用藥,提高療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讓開藥的醫生心裡更有底。
中西醫融合發展 為兒童健康保駕護航
當然,在兒童疾病領域,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大勢所趨。中西醫融合,共同發展,可以取長補短,能為更多患兒帶來康復的希望。在藥理研究上,中成藥可以向西藥學習,用更多證據證明自己的療效,獲得更大的發展。而在基層,中西醫結合同樣重要,“我們舉辦了很多消化系統疾病基層健康行活動,不論有多忙,都會經常組織專家輪流到基層講課,舉辦各種學習班,希望能為提高基層醫療水平貢獻一份力,讓更多的兒童獲益。”她堅信,只有中西攜手,才能共創兒童健康的新未來!
排版:黃玲玲
編輯:黃玲玲
影片拍攝:王瑞
影片剪輯:戴星博
稽核: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