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暗藏很多養生秘訣,只要我們善於發掘,可以通調全身疾病。不藥而癒!
1、胸椎解剖:胸椎位於脊椎的上端,由12節胸椎骨構成,上接頸椎,下連腰椎,可以支撐軀體,保持全身平衡。
定位:位於雙腳足弓內側緣,第一蹠骨頭下方到第一楔骨前。
手法:用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由遠而近,逐次加力,推或壓刮的力度要均勻,並由輕逐次加重而達到適宜的刺激量;頸椎與胸椎反射區之間是連線的,手法操作時要銜接。
功用:舒筋,活血,通脈。
主治:胸背部病症,如胸椎病變、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等,胸腔內器官疾病,如心、肺、食管、氣管的病症。
2、腰椎
解剖:腰椎位於脊椎的中下端,由5節腰椎骨構成,上接胸椎,下連胝骨,可以保持全身平衡,軀體轉動的作用。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第一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區。
手法:用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由遠而近,逐次加力,推或壓刮的力度要均勻,並由輕逐次加重,使之達到適宜的刺激量;腰椎與骶骨反射區的接合部是足弓最高處,宜用力向上頂壓。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腰背痠痛、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以及腰椎其他疾患、腹腔和盆腔內的病症等。
3、骶骨
解剖:位於脊柱的末端,由5節骶椎骨融合而成,上接腰椎,下連尾骨,保持全身平衡。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起於舟狀骨後方,經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緣。
手法: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由前向後,逐次加力,推或壓刮時需用力向上壓才能獲得適宜的刺激量;力度要均勻並逐次加重。
功用:活血,通絡。
主治:骶椎挫傷、骶骨骨質增生、會陰部疾病、坐骨神經痛、頸椎病、失眠、便秘、不孕症、性功能異常等。
4、內尾骨
解剖:內尾骨位於脊柱的尾部,由4?5塊退化的尾椎骨結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遊離,具有保持全身平衡的作用。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沿跟骨結節後內側呈“L”形區域。
手法:食指勾掌法。用食指中節橈側面勾刮內尾骨反射區的後部,用食指近側指間關節背側突出部頂壓跟骨內下角處,用食指中節勾刮內尾骨反射區的前部,勾刮的力度要均勻並逐次加重,以區域性痠痛為好。
功用:活血,通絡,消痔,止痛。
主治:骶尾部挫傷、骶骨軟組織損傷、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痔瘡、生殖系統疾病等。
5、子宮或前列腺
解剖:男性前列腺位於膀胱下方,圍繞膀胱頸和尿道起始部,被尿道和射精管貫穿。前列腺分泌乳白色的弱鹼性液體,此液體是精液的主要成分。女性子宮位於盆腔中央,是受精卵發育及胎兒成長的場所。定位:雙腳跟骨內側,內踝的後下方近似三角形區域,前列腺敏感點在三角形直角頂點附近,子宮頸敏感點在三角形斜邊的上段。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雙手拇指自下而上推壓,做3~5次,逐次加重,力度以反射區產生痠痛為宜。
功用:補腎益精,活血養宮。
主治:子宮病變、痛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低下等相關疾病。
6、尿道
解剖:男性尿道起於膀胱,終於陰莖頭,具有排尿和排精的作用。女性尿道與膀胱連線,僅有排尿功能。女性的陰道與子宮連線,是女性的性交器官,還具有匯入精液、排出月經及娩出胎兒的功能。定位:足跟內側,自膀胱反射區斜向後上方延伸經距骨止於內踩的後下方。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用拇指指腹從膀胱區向後上方推向內踝的後下方。當推至內踝後下方時,將手腕內旋,用拇指橈側峰向內踝後下方的骨縫擠壓,以出現酸脹感為度。用力逐次加重。另一手要扶持其足部,推壓的速度宜緩慢。
功用:消炎解毒,通淋利尿。
主治:泌尿系感染、排尿障礙、會陰部病症等。
7、腹股溝
解剖:腹股溝位於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區域。男性的精索、女性的子宮圓韌帶,透過腹股溝管,腹壁在此形成一條裂隙。定位:雙腳內踝尖上方二橫指脛骨內側凹陷中。
手法:拇指推掌法。用拇指指端推壓,每次均有痠痛感;推壓力度要均勻。
功用:溫腎壯陽、抗衰老等。
主治:腹股溝部疾病、疝氣、淋巴結炎、生殖系統疾病、性功能低下、精索靜脈曲張等。
8、髖關節
解剖:髖關節位於肢體連線部,是連線軀體與下肢的運動關節。定位:雙腳內踝及外踝下緣,呈弧形的區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用拇指沿骨縫從前下方推到後下方,逐次加力,另一手扶於足背,使足稍蹠屈並固定;拇指推時應使力作用於骨縫內,並要獲得酸脹感;推至後方時腕部需扭轉,使拇指儘可能推入骨縫;用力均勻並逐次加重。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髖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股骨頸骨骨折引起疼痛、臀肌損傷、肩關節、下肢癱瘓以及膝、肘、肩、踝、腕等關節疾病。
9、直腸和肛門
解剖:直腸位於盆腔內、骶尾骨的前方,上接乙狀結腸,下端終於肛門。它是大腸的末端,起著暫時儲存、排出糞便的作用。定位:雙腿脛骨內側,踝後溝內,從內踝後方向上延伸四橫指的帶狀區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從下向上。另一手扶於足背,使足固定;拇指推時應要獲得酸脹感;用力均勻並逐次加重。
功用:寬腸,通便,消痔,解毒。
主治:痔瘡、肛裂、直腸炎、便秘、腹瀉等。
10、坐骨神經
解剖:坐骨神經從盆腔經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達股後,下降至膕窩上方分為脛神經與腓總神經,支配肌肉運動及感覺。定位:內側坐骨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內踝關節後方,沿脛骨內後緣上行至脛骨內側髁下,外側坐骨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外踝外緣沿腓骨前側上行至腓骨小頭處。
手法:拇指推法。從下向上,逐次加力,按摩前要塗抹按摩膏,以便於操作和防止皮膚損傷;用力均勻並由輕到重逐次加力,推的速度宜緩慢。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炎、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腰扭傷、雙下肢末梢神經炎、膝和小腿疼痛、中風、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