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說要帶我一起走的”,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媽媽卻先走了

每到春節過後不久,很多人都陸續外出打工了。不僅是爸爸要離開,而且媽媽也要離開,就為了能多掙錢,而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

孩子每次都是盼星星盼月亮才把父母盼回來,在家還沒待上幾天,又要走了。對很多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非常的希望有父母的陪伴。

曾經鄰居家家也是常年奔波在外,把孩子留在老家讓老人撫養。父母平常不回家,而且有時過年也不回家。在我家牆壁上的一段話,讓人淚目。

雖然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想想家長几年不回來一次確實很有感觸,因為未未曾經也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員。

“媽媽,你說要帶我一起走的”,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媽媽卻先走了

而過完年,很多家長為了避免擁擠,或者怕買不到合適的票,甚至會在正月初二就開始外出了。說好的好好陪孩子,結果成了謊言。

巧巧就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平常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外出打工,平常不回來,即使過年回來,也是臘月27-28回來,然後正月初2-初4外出。

以前家長外出,都是趁孩子不在,或者騙孩子進屋,然後快速離開。現在孩子大了,家長要走了,孩子就死死地盯著父母,說:“你們不是說要留在家裡陪我嗎?如果要走也會帶我走的。”

“媽媽,你說要帶我一起走的”,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媽媽卻先走了

看得出孩子已經有防備了,只是不確定父母什麼時候走,但是家長還是像往常一樣正月初三就要走了,孩子抓住媽媽的衣服不讓走,媽媽就說:“你去收拾東西,媽媽帶你走。”

孩子高興得飛快地收拾東西,提著包包出來的時候,父母已經不見了。他們先走了。巧巧傷心地哭了,這樣的情景已經有好幾次了,但是每次她都“差一點”。

雖然奶奶一直安慰,可是孩子內心的悲傷和失落,所能感受?誰能彌補?

曾經有這樣一組資料: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有1897萬人屬於流動兒童,有1550萬兒童屬於農村留守兒童,可以見,無固定讀書場所和留守兒童的數量之多。

“媽媽,你說要帶我一起走的”,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媽媽卻先走了

那麼針對家長要外出打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解決對孩子的安撫和心理建設,保證親子關係的完整?

1、家長要努力創造回家看孩子的機會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希望自己像別人一樣有父母的愛和關心。但是孩子小,很被動,因為父母回來看他,他就能享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不回來,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家長要努力創造回家看孩子的機會,讓孩子有幸福感。比如在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可以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在自己可以連休的情況下,回家看看孩子。

“媽媽,你說要帶我一起走的”,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媽媽卻先走了

2、平常多和孩子聯絡

以前通訊不方便,對留守孩子的關心少之又少。現在網路發達,通訊方便,而且通訊裝置也很便宜,可以做到經常和孩子溝通。

比如現在的微信,非常的普及,就是曾經書上說的可視電話,有聲音還能看到人像。而且通話費用也很便宜,所以可以很方便地和孩子聯絡,看看孩子,給孩子鼓勵。

3、回家之前準備好禮物給孩子

孩子希望父母陪伴,主要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享受父母對他的疼愛。但是因為工作原因要分開,那麼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吝惜,回家之前要準備好孩子喜歡的禮物。

“媽媽,你說要帶我一起走的”,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媽媽卻先走了

孩子看到父母給自己準備了禮物,孩子會特別的高興,因為他覺得父母沒有忘記他,父母是愛他的。尤其是在父母年初離開的時候許下的承諾,不管孩子的成績好壞,都要兌現自己的承諾,如果孩子成績好,在額外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特別的滿足,而給孩子買的東西也會成為孩子感情的寄託。

4、經常和孩子的老師聯絡

父母長期和孩子分隔兩地,基本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甚至都不知道孩子的學成狀態和學習成績。如果和孩子的老師經常聯絡,可以從老師口中瞭解到孩子學習方面的情況。

如果孩子表現好,記得誇獎孩子,如果孩子表現不好,也不要批評孩子,畢竟你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而是要用巧妙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主動學習,而這種方法就可以從老師那裡得到,因為他是最瞭解孩子學習情況的。

“媽媽,你說要帶我一起走的”,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媽媽卻先走了

很多人說,是為了孩子才背井離鄉的,其實這不過是一種藉口,因為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就強行把這種理由強加給孩子。

對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家長的陪伴和關心,希望父母在他們身邊,而不是為了錢讓父母去外地打工。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06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你說要帶我一起走的”,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媽媽卻先走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