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處暑丨防秋燥養肺氣 護脾胃慎貼膘 增睡眠忌悲秋

今日處暑丨防秋燥養肺氣 護脾胃慎貼膘 增睡眠忌悲秋
圖/IC photo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4個節氣——處暑,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有暑氣至此而逐漸消退之意,北方人們會感受到由夏轉秋的涼意。處暑後,北方雖然早晚逐漸涼爽,日間仍有高溫,俗稱“秋老虎”。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李金輝提醒,秋季燥氣當令,容易犯“燥病”,俗稱“秋燥”。處暑之後,天氣尚熱,當避溫燥。

此時節,中午應注意避免高溫日曬,晚上睡覺應注意及時蓋被,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著涼,以免損傷脾胃,發生胃痛嘔吐,腹痛腹瀉。天氣轉涼,運動鍛鍊可適度增加,以早晚戶外運動為主,提高身體對低溫的適應力。運動鍛鍊以有氧運動為主,根據個人體質,登山、慢跑、郊遊,老年人以太極拳、八段錦等不受場地限制的運動為主。

處暑之後,自然界陽氣開始收斂,人體陰陽隨之轉換,每日需增加睡眠保持精神。晚上可提早入睡,適度午睡,減少“秋困”。天氣由熱轉涼,宜適度“秋凍”,提高抗寒能力。秋季寒熱交替迅速,老年人尤其要留意溫差變化,適當添衣防涼,避免呼吸道疾病發作。白天應多開窗通風,盪滌室內溼濁之氣。情志養生要注重收斂神氣,調暢情緒,避免發怒,切忌悲傷。

飲食養生應注意甘潤健脾慎貼膘,酸斂潤肺防秋燥。李金輝提示,處暑天氣轉涼,食慾好轉,不宜過早進行溫補,少吃羊肉、燒烤等溫熱之物,以免太多肉類、高蛋白食品,加重腸胃負擔。處暑之後,早晚溫差大,腸胃易受冷熱刺激,易痙攣,產胃酸多,抵抗力、適應性下降,易胃痛、反酸、腹脹、腹瀉、腹痛。飲食宜以清淡甘潤養陰為主,多喝水,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少吃煎炸食物防秋燥。常喝粥,多吃汁液豐富的蔬菜水果,補充津液。適當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芝麻、蜂蜜、銀耳、百合、蓮藕、荸薺、梨子等。處暑時節,常覺心氣浮躁,或心火上浮,失眠、煩躁者,適當食用酸味收斂浮火,如葡萄、山楂、米醋等。

最後,李金輝給大家介紹幾個處暑養生保健食療、藥膳、代茶飲方。
 
清蒸綠茶鯽魚

鯽魚剖開腹部去除內臟,沖洗乾淨。塞入茶葉,加料酒、蔥、姜去腥,放入蒸鍋蒸熟即可。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健脾利溼、利尿消腫;綠茶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食除煩。兩者合用,清熱利溼,生津止渴。適合脾虛溼困之消化不良、便溏水腫者。

茯苓山藥粥

茯苓、山藥、大米等食材洗淨燉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山藥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秋季多燥,對於痰溼較重的人來說,正是祛溼的好時候。脾虛溼盛者,可常飲此粥健脾和胃祛溼。

百合蓮子湯

適量百合、蓮子、冰糖熬湯、熬粥。蓮子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止帶,養心安神之功效,調和心肺脾腎,不膩不燥,尤其適合初秋飲用。

烏龍茶

烏龍茶不寒不熱,辛涼甘潤,適合大多數人飲用。處暑多喝烏龍茶,有助於儘快適應夏秋季節轉換。

百合桑葉菊花茶

百合、桑葉、菊花適量煎水,代茶飲用。滋陰潤肺,清熱利咽。此茶是秋季養陰清燥、潤肺生津,預防秋燥的保健飲品。尤其適合秋燥明顯,口乾鼻燥、咽乾咽癢的人群飲用。

茯苓陳皮玫瑰花茶

茯苓、陳皮、玫瑰花適量煎水,代茶飲用。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安神,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玫瑰花理氣解鬱、活血止痛,尤其適合秋雨連綿時及溼氣較重、脾胃虛弱、脾虛溼困、情緒抑鬱者。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趙琳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09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處暑丨防秋燥養肺氣 護脾胃慎貼膘 增睡眠忌悲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