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生子女家庭漸漸成為社會主流的今天,這些來自西南部貧困山區的家庭,在“多子多福、生兒養老”的思想影響下,依然養育著成群兒女。
從上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已有40多年。急劇膨脹的人口得到了抑制,獨生子女家庭漸漸成為社會主流。然而,一些出生在貧困山區的家庭仍然在“多子多福、生兒養老”的思想影響下,養育著成群兒女。攝影師近幾年走訪了在浙江打工的多個來自西南部地區的多子家庭,他們大多生活艱難,常常為了躲避計生部門的處罰而四處流動,戶口問題難以解決,生活與教育環境也落後許多。攝影:項新平
吉忠德,39歲,老家在雲南昭通。吉慶德25歲時與同村15歲的張美結為夫妻,結婚第二年就生了第一個孩子,如今,已有6個兒女。吉忠德說,他們村最少也生3-4個,生10多個的都有,一定要生到男孩。吉忠德家的兄弟姐妹有8個,本想自己也生8個,2014年,給兒女回老家上戶口時交了4000罰款,也做了結紮手術。攝於2014年。
吉忠德一家在浙江中部生活了4年多,租了兩間房子,一年的房租1000元。他們在居住的鎮上承包了兩個村的衛生打掃工作,每月收入3600元,剛夠一家人的溫飽。攝於2015年。
楊洪江,49歲,妻子樂惠敏,45歲,老家在江西樂平縣觀峰鄉。他們五年前來到浙江金華,寄居在鄉下一個陰冷、潮溼的破舊民房裡。男人由於沒文化,年紀大,工廠技術活幹不了,只能打零工,做過木工、打梁、上門裝修、敲洞等等,一般每天工資160-180元,下雨下雪天就沒活幹,一個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而一家9口人基本的生活費就要2000多元。攝於2014年。
楊洪江和樂惠敏生有7個兒女,他們堅持要生兩個以上的兒子,幾乎一年生一個。樂惠敏懷上第七胎時,本不想要了,但由於到醫院做手術要花1000多元錢,沒有錢一直拖著到生下來,這更給此後的生活帶來不可想像的困擾。如今,小孩子讀書、生病都要常常借錢,衣服也穿換季的或好心人送的舊衣服,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攝於2012年。
朱振軍,28歲,老家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鄉楊坪村朱家組。朱振軍和妻子生有4個兒女。朱振軍幾年前跟隨舅舅從貴州到浙江,在舅舅廠裡做煅造工,月收入5000元左右,但很累、很髒,特別是夏天,車間溫度超過60度。妻子田美荷在另一個工廠做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攝於2015年。
朱振軍一家租住在一個10多個平方的民房裡,平時孩子們都在學校,到了寒暑假,大女兒會在家裡帶年幼的弟弟和妹妹。攝於2016年。
雷春燕,26歲,老家在雲南鎮雄,18歲時嫁給了比自己大5歲的王高富。雷春燕是彝族,現在育有3個女兒和1個兒子。王高富在建築工地打零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攝於2015年。
雷春燕一家在城郊村租了一間13平米左右的房子,房租每月130元,還有水電費的開支。攝於2015年。
趙美仙,33歲,老家在貴州畢節,18歲時嫁給了比自己大5歲的熊建平。趙美仙在20歲時生了第一個女兒,現在有4個孩子。夫妻二人都在浙江中部一個個體企業打工,丈夫做壓機工,月收入3000-4000元,趙美仙做塑膠雜工,工資也有2000多元。學校放暑假時,12歲的大女兒會幫他們燒飯做菜。攝於2015年。
趙美仙一家住在一間18平米的老村出租屋內,兩張床,加上廚房也在一起,相當擁擠。女兒們都已上學,雖然免了學費,但各種補習、培訓費用也要不少。攝於2015年。
田燕霞和黃建東來自貴州畢節,生有4個兒女。第一胎生女兒上戶口時,因沒登記而被當地罰了款,第四胎生兒子因超生也罰了款,一共交了5000元。田燕霞在一個做腳踏車的健身廠做踏板,月工資2000多元。黃建東在私營企業做鋁輪轂包裝,為了多賺錢,黃建東每天早上7點上班,晚上一般要8點才回家,中飯也只有20分鐘,沒有節假日,每月可以拿到4000-5000元。攝於2015年。
田燕霞和黃建東已在浙江生活10多年了,每月房租300多,再加上水電和孩子們的學費,收入也剛夠他們生活。黃建東老家已沒有親人,田燕霞老家還有健在的父母,平時也沒有多餘的錢寄給他們用。攝於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