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右上角“關注”,與依伊一起看更多犀利、溫暖的好文章!
哪位童鞋知道樂器鄙視鏈的最低端是什麼?
沒錯,就是二胡。
鋼琴傲驕:"我可是樂器之王。"
吉他皮笑肉不笑:"你想讓人家女孩跟你進丐幫啊?"
提琴眼一斜:"我一把弓都比你貴,高逼格。"
架子鼓一瞅二胡:"老子就沒法跟你合奏,吱吱扭扭的從哪裡進都不對!"
這時,有小姐姐說自己是學鋼琴的,大家馬上覺:"哇塞,好優雅,好有氣質啊,學音樂的就是不一樣!"
如果有人弱弱地表示自己是學二胡的,大家關心地說: "你們家生活有什麼困難嗎?"
除此之外還有:
"二胡?就是瞎子愛拉的那個唄。"
"以後可以和吶合開個紅白事公司啊。"
"戴個墨鏡可以去路邊乞討了。"
"給我拉個《賽馬》或者《二泉映月》唄"
"趙本山的二胡算幾級水平?"
好像拉二胡的生活過的很慘,是嗎?
確實慘!因為二胡只有兩根弦相依為命,卻永遠無法相擁啊!
很多人覺得二胡"慘",其實都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給"害"的。
整首《二泉映月》,像是對痛苦人生的傾訴,跌宕起伏,如泣如訴,感人肺腑。聽眾則會自動腦補一頂破舊的黑禮帽、歪斜的墨鏡,妥妥丐幫的形象。
不管群眾背地裡如何小九九,但自從1951年,《二泉映月》開始在廣播電臺播放,就獲得了空前的盛譽;1959年,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作,送給國際友人。
從此,《二泉映月》在國內外流傳,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一位英國音樂家聽了後,激動地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
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在第一次聽到時,不顧病體硬是跪著聽完並留下了淚水。
他說,"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01、生世坎坷:道士與寡婦的私生子
無錫"天韻社"的樂師闞獻之先生曾與阿炳為鄰。
據他所說,阿炳原名叫華均彥,因命中五運缺火,取小名叫"阿炳"。
阿炳是"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與無錫名門秦家小姐(守寡)的私生子,為當時森嚴的封建禮教所不容。
幸好丫鬟把剛出生的阿炳偷出來,送到華清和鄉下的親戚家撫養長大。
阿炳1歲時,他寡居的母親忍受不了婆家的虐待,離開人世。
8歲時,華清和把他接回道觀,因畏人言,華清和對外只稱師徒,不認父子。
矇在鼓裡的阿炳,並不知道時而嚴厲、時而和藹的師父就是自己渴望的父親。
華清和也曾希望阿炳能接受教育,能脫離道觀脫離藝人,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就把他送到私塾讀書認字。
然而年幼的阿炳因為童年時期無父母的管教約束,養成了自由散漫的個性,為他悽風苦雨的後半生埋了一顆雷。
他並不理解"師父"的苦心,對那些"之乎者也"也毫無興趣,反而時常擺弄做法事的樂器。
華清和看在眼裡,他並不是一個迂腐死板的父親,相反他從兒子靈敏的聽覺裡,看出了兒子是一個學樂器的好苗子,是吃這碗飯的好料子。
從此,阿炳就跟著"師父"練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練就是十年。
02、小天師尋花問柳至雙目失明,被堂兄趕出道觀流浪街頭
1910年(17歲),阿炳正式參加道場法事。他長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辯,精通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小天師"。
1914年(21歲),華清和去世,臨死前才把他的身世告訴兒子。懷著複雜的心情,阿炳繼承了當家道士的位置,和一位堂兄共同執掌雷尊殿的香火。
經過華清和多年的細心經營,道觀積存的香油錢十分豐厚。而他的師伯尤武忠道長曾經說過:"雷尊殿一季香油錢的收入如果正常開支,可以應付兩年的生活,但都被阿炳一下子就用光了。"
"金錢使人墮落"這句話似乎在阿炳同學身上同樣應驗。
無人管束的阿炳,兜裡揣著香油錢開始逛窯子、抽大煙,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道家的修真理念讓他甩到爪哇國,他要徹底墮入紅塵,證明自己是個純爺們。
這一段放浪形骸得日子對於阿炳來說,直接導致他後半生忍凍捱餓。是阿炳一生抹不去的汙點;
但是對於樂曲《二泉映月》來說,卻是阿炳看破紅塵、領悟人生真諦的高地上才創作出來的,具有超高的藝術價值。
也許沒有這段經歷,就沒有《二泉映月》!
此時的阿炳無心過問道觀的日常,法事也是能推就推,很快坐吃山空,還落下了一身病。
1927年(34歲),阿炳染上梅毒導致雙眼失明,無法再進行法事工作。堂兄以此為藉口,趁機把他趕出了道觀,華清和畢生的心血就此易主。
從富貴到落魄,阿炳嚐遍人間冷暖,就算人們叫他"瞎子阿炳",他也得"哎"一聲。
03、與寡婦董催娣相依為命,創作人間神曲
瞎子阿炳,住在雷尊殿旁邊的一間破舊小屋,靠拉二胡賣藝,勉強不餓肚子。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董催娣便是在阿炳最落魄,最無助的時候,選擇和阿炳共同生活,那是1933年,此時的阿炳,已經40歲!
當時,阿炳的煙癮還是很大,每當賺到錢就會去煙館抽一口。因此結識了在煙館裡打雜的苦命寡婦娣。
董催娣,這是1979年經鍾伯英(董催娣之子)接受媒體採訪時親口證實的。
1924年,董催娣做皮匠的丈夫因病離世,留下5個年幼的孩子。眼見家裡米缸見底,董催娣將大兒子送去當學徒,大女兒送人。
可即便如此,孤兒寡母沒有經濟來源,依舊無法生存,難道等著被餓死?董催娣將心一橫,將剩下的兩個女兒送出去當童養媳!
送走2個女兒,董催娣帶著小兒子來到丈夫姐姐家,懇請丈夫姐姐收留這個孩子,自己則拋頭露面,去無錫的一家煙館做幫傭,勉強餬口。
在這裡,她遇到了常常來抽大煙的阿炳,兩個身世悽苦、同病相憐的人,很能聊得來!
自從有了董催娣後,阿炳幾乎每天揹著胡琴、琵琶、三絃等樂器,右手搭在董催娣的肩上,出門賣藝。
夫妻二人幾乎形影不離,賺到錢一起花,賺不到錢,一起忍飢挨餓,在董催娣心中,雖然阿炳是個瞎子,但卻是自己的依靠!
當時的阿炳,雖然一無是處,但是對董催娣很好,對她的5個孩子,也視如己出,這一點,讓董催娣很是感動,心甘情願照顧阿炳的生活起居!
04、一身絕學帶入墳墓
不少無錫人猶記得,阿炳拉二胡有著驚人的技藝。他從不開口討錢,每當表演結束,就用二胡拉出無錫人說話的聲音:"阿炳肚皮餓了,阿炳要吃飯,謝謝等等。"
聽者無不動容,嘆為絕技。
1948年的一個清晨,阿炳起床發現常用的那把三絃的蛇皮被老鼠咬破了,他就揹著琵琶和二胡獨自出門。
他一個人在街上瞎摸,不慎給黃包車撞了一下,琵琶碎了。阿炳覺得老天不讓他吃這碗飯了,就此在家中歇著,靠董催娣給鄰里倒馬桶生活。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楊蔭瀏先生,向中央音樂學院推薦瞎子阿炳,並錄製了《闞春風曲》、《聽松》、《龍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六首曲子。
由於當時的條件簡陋,沒有能力錄製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和其他幾百首樂曲。楊蔭瀏教授表示非常遺憾,並和他做了約定,準備明年再來錄。
遺憾的是阿炳沒有等到,不到兩個月他就去世了,終年57歲。
而他去世的原因,各界說法不一,有說他得了肺癆吐血而亡,還有的說得其他病死了。
而據作家陸文夫說,他去拜訪阿炳時,得知阿炳已經去世半個月了,董催娣告訴他是阿炳受不了煙癮的折磨,自縊而亡。
不管怎麼說,阿炳並不孤獨。29天后,董催娣的屍體被鄰居發現,這時她的半邊臉孔已經被老鼠啃齧了。
此生阿炳就是她的活著的精神支柱,阿炳一去,她也不戀人間!此去黃泉路上好作伴!
結尾
如果從宿命論的角度出發,阿炳半生都在黑暗中度過,卻在透出一線微光之際然長逝,是非常遺憾可惜的。
而這無限悲辛中的一絲安慰,大概就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被家喻戶曉。儘管這一線的曙光,並沒有將他的命運軌跡改變絲毫。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阿炳又是中華民族鍾靈之氣的結晶,他的天才創作,將與黃河、長江的浪濤一起在天地間迴旋。
而作為一個貝多芬式的音樂家,他給我們的不僅是音樂方面的享受,更是憑藉著對音樂的熱愛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面對生命的困境,他頑強的生活著,面對黑色的世界,他卻頑強地摸索出一條光明之路。
(最後,要不說阿炳是"中國的貝多芬"呢,是因為貝多芬也是梅毒的受害者,一個耳聾、一個眼瞎,唉,不說了,嘆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