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記憶中的趙州橋,承載了1300年的歷史,如今已“消失”了
前言:
提及到橋,我們想到的就是道路。當我們開車行駛在一條道路上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看到橋的身影,橋更是我們進行著服務,總是飽經風霜。不僅提供了交通方便,更是有著獨特的藝術之美,更是經歷了許多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橋,更是讓人們敬佩與欣賞著,就好比千年的趙州橋。
趙州橋在上學時期的課本之中就有出現過,從文章之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趙州橋的別樣的魅力所在。在這1300年的歷史之中,趙州橋經歷過了多次的損壞,經歷了好多次的修建,最終才形成了如今的模樣。在62年前的修繕之中,趙州橋就徹底消失了,這是為何呢?趙州橋的建造者就是李春,雖說在歷史上對李春人物的記載並不多,但是我們光是能從趙州橋之中,就可以看得到李春的心血與努力。
在當初建造的時期裡,李春不僅有著獨特設計,更是利用著合理的科學方式。他採用圓弧形的形狀,來讓路人透過,更是採用敞肩拱,讓橋樑變得更為穩固,還減少了建築材料的使用。光是在這種圓弧拱結構上,就遠比西方國家早了600多年。另外,李春就連建造的地方也都有著很多的講究,由此來讓趙州橋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雖說趙州橋很是穩固,但是最終也敵不過人們的損害,在歷史上經歷多次的修繕。根據歷史材料進行的記載,在公元792年間的時候,趙州橋經歷200年的歲月。大水當初就沖壞了橋一側的金剛牆,讓小拱有崩裂的現象,最終用補石重砌的方法,將其修復成功,恢復到了原本的容貌。
第二次的修繕是在宋代時期,當年出現側傾現象,經過眾多工匠努力,將其修復到原本模樣。後來,又經歷明朝四次修繕,清朝一次修繕,才能被儲存在近代。在1933年的時候,梁思成先生就對趙州橋進行了考察,後期發現趙州橋存在很大的破損性,當初是建議政府將其進行修復的,但是最終卻沒有得到政府的回應。新中國成立後,修復工作才得以落實。後期,採用了五種方式,加上新時代的工業技術,想要將其修復成功。最終在1955年的時候修繕到了原本的模樣。
但是,為何已經修繕成功的趙州橋,就此消失了呢?由於趙州橋的年代太久遠,能使用的舊材料並不多,加上本身還帶有很多現代的工藝,可以說完全就是進行的一種重建。現代工藝的基礎上重現了趙州橋,已經缺少了原本的模樣,也失去了原本的歷史性。可以說,是歷史上存在的趙州橋徹底消失了,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嶄新的物品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在1963年代時候,梁思成就對趙州橋曾經考察過,對修繕結果並不滿意,於是就將自己的意見報給了相關部門。他認定,這是對歷史與藝術價值的一種嚴重損害,此次的翻新,也成為了心中的一大遺憾。
總結:
伴隨歲月的流逝,加上人為損壞,很多中國的建築物品,都無法迴歸到歷史上的樣子,只留下了歷史的隻言片語。修繕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原本的建築物卻有著現代的模樣,缺少了歷史時期的原貌,這也是對歷史的一種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