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走進大通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水墨江山古大通

汪廣洋《江上》

大通港口柳如煙,簇簇人家賽輞川。

侯吏頗諸巡邏事,插旗撾鼓送行船。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大通的一水二岸

在長江沿線的小鎮中,如大通這般山川靈秀的地方是不多見的。

長江水浩蕩而來,在大通這裡被和悅洲一分為二,巧的是,靠近大通的這一面夾江很是狹窄,名之曰鵲江,水流平穩,波瀾不驚。而發源於九華山南麓的青通河,恰好就是流入這鵲江。

古大通的老街便是沿著鵲江與青通河展開的。

一水二岸,說的是大通大致的特徵,一水指的是青通河,二岸指的是鵲江二岸,但我認為這依然不足以準確表述古大通的地理形勝。古大通還有背靠的長龍山鬱鬱蔥蔥,還有懷抱的祠堂湖波光粼粼,還有險峻的羊山磯扼制著大江。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和悅洲

和悅洲的出水記錄,可追蹤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銅陵縣誌》所附地圖,一個如荷葉狀的圓形沙洲出現在大通江面上,由此推測大明之前唐宋元時期,大通這裡的江面遼闊,波濤洶湧。和悅洲出水穩定下來後,有明一朝,洲上應該是沒有多少人煙的,直至明末清初,才開始陸陸續續的有人遷居到洲上去。

宋朝以前,長江水的含沙量並不多,所以白樂天有“春來江水綠如藍” 之說,兩宋時期中原人口膨脹,北方戰亂不休,導致中原人口逐漸大規模南移,江南、二湖及長江上游的四川等地都是主要的遷移目標地。人口遷移帶來繁榮,也帶來農田的大面積開墾和山林的毀滅,這使得長江水含沙量日益增加,中下游大江兩岸崩塌加劇,江中沙洲不斷湧現。和悅洲在明朝中期出水,大致就是這樣的一個背景。

下面我們從古人描寫大通的詩歌中

來看看宋明時期大通的水墨青山吧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宋明時期的大通

第一個要提到的是南宋楊萬里的《舟過大通鎮》。

大通的歷史,首先追蹤到南宋楊萬里這裡,靠的就是這首詩。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的八月,65歲的楊萬里此時擔任江南東路的轉運副使,離開建康走陸路到池州府,回程走水路過大通和銅陵縣回到建康。過大通時作詩《舟過大通鎮》:

淮上雲垂岸,江中浪拍天。

順風那敢望,下水更勞牽。

蘆荻偏留纜,漁罾最礙船。

何曾怨川后,魚蟹不論錢。

從此詩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大通江上濁浪滔天,小船順風順水都需要人力拉牽,江邊的魚罾到處排列,都阻礙行船了,那魚蟹多的都快不要錢了,真是一幅美好的江南小鎮的漁鄉盛況。此時的和悅洲應該還隱形於浪濤之下。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大通與李宗泗

我認為描寫大通風景最好的當是明朝的李宗泗。

成化十九年(1483)他在擔任池州府推官期間,乘小舟,從池州順流而下到大通,為大通美景所動,作詩《大通河上》:

雙槳搖衝下大通,隔林煙火隔溪鍾。

笙簧鳥雀清還濁,水墨江山淡更濃。

沽酒有村垂柳鎖,採樵無路落花封。

胸中不用吞雲夢,一覽煙波幾萬重。

當時的大通是不是神仙府邸?

江邊山下的綠樹密林中有縷縷炊煙和寺廟的鐘聲,間雜有鳥鳴的清脆或者低沉,山中樵夫被落英繽紛所擾,鎮中酒家掩映於垂柳依依中,小船旁邊是浩渺大江煙波萬重,這美景令人迷醉。

此時的和悅洲也許已經出水了,因為80年後的嘉靖銅陵縣誌中有了荷葉洲的記錄。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大通與王守仁

另外還應該提到王守仁。

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觸怒劉瑾,被廷杖四十,遠謫貴州龍場驛,正德二年途經大通,作詩《泊舟大通》:

扁舟經月住林隈,謝得黃鶯日日來。

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銜懷;

諸生涉水攜詩卷,童子和雲掃石苔。

獨奈華峰隔煙霧,時勞策杖上崔嵬。

這裡有幽林黃鶯,有清泉修竹,有諸多書生攜書涉水而來拜訪,王守仁的心情應該是愉悅的吧。此時的九華應已經聞名,青通河絡繹不絕的禮佛之路也快要到來了。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大通·禁漁

現在的大通,已經沒有了長龍山的幽林修竹和清泉了,鵲江和青通河上的魚蝦大約也快要滅絕了,繁榮千年的漁鄉小鎮,現在居然到了無魚可捕的境地,不知道十年的禁漁後,還能否重現魚蝦滿地的盛況。

不過好在青通河還在流淌,祠堂湖還算乾淨,鵲江也還可以走船,主要的形勝還沒有被破壞。

只是要等到什麼時候

我們才能清楚明白的剋制住內心無盡的貪婪

去保護好自己生存的那一方水土?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86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進古鎮:水墨江山古大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