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立秋美詩四首:鳥外明河秋一葉,天涯涼月夜千峰
今日立秋。立秋在當代只是日曆上小小的農曆標註,現代文明使人遠離了自然,舒適與難受只是依靠室內的溫度計,靠冷暖空調,調節貼身的溫度。關於秋天或者立秋,總比古人遲一拍。
比如你說這34度的高溫天氣,是有微風飄動窗簾,但哪裡有空調來得直接,看著窗外高樓下的日光,這是秋天嗎?秋天遠著,想象中的秋天,流光飛舞,金色一片,是可以恣意在戶外奔跑,沉醉金色或者蕭條。彷彿立秋是個假秋天。
然而秋天的確是來了。對於古人,沒有太多調節空氣溫度的利器,他們更依賴自然小小的變化,等待秋和感知秋。
立秋是太陽行經黃經135度作為節氣的交節,劃分了夏天和秋天。雖然古代沒有溫度計去細緻衡量溫度的變化,但是自這天開始,風自西北來,會慢慢逼退暑熱,小小西風或者北風帶來了暑熱中的絲絲涼意,雖然白天太陽依舊白光灼熱,但是夜晚會變長,晝夜溫差會大。晚上在戶外乘涼,會分外感受晚風的舒適。
“火老金柔暑告殘,乘涼正好望西山。
秋聲來處無尋覓,只作窗前竹葉間。”宋朝俞桂《初秋》
正是由於酷暑天氣,驕陽似火,甚至連早上都鬱熱難熬,在最熱的天氣裡,晚上由於和白天溫差小,常常會讓人熱到失眠,所以立秋後的風是那樣的可愛,晚上可以讓人感覺涼爽,也就覺得最熱到夏天過去了,火老金柔,那太陽也終於疲憊了吧,那火氣和陽光也該溫柔了,夏天終於老了。
秋天說來,卻無實在的跡象,但是分明感受到了,你看不見,你卻聽得見,那西風吹過竹林,那簌簌的聲音分外動聽,秋天在這裡呀!
”雨後風涼暑氣收,庭梧葉葉報初秋。
浮雲盡逐黃昏去,樓角新蟾掛玉鉤。“宋朝朱淑真《初秋雨晴》
立秋之後最大的特點,是一場風雨一場涼,白天可能不覺得,因為太陽依舊大,蒸發與升溫快,但感受秋來,最適合太陽落山後的晚上。下雨之後,空氣如水,暑氣消散。
所謂梧桐報秋,是因為梧桐葉大,夏天是梧桐生長的旺季,高溫高溼,讓梧桐葉團團如扇,但是一旦水分喪失或溫度變化大,就會影響梧桐葉子水分和營養的輸送。所以立秋時節隨著晝夜溫差大,梧桐葉會先其他葉子枯黃而墜落。實際春夏秋冬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樹葉掉落,只是梧桐葉子分外大,而此時新葉已經停止發芽,所以顯得格外打眼。古人因為梧桐這個植物特性,將它和節氣聯絡在一起,就有了梧桐報秋的說法。
實際你用心觀察,很多動植物都有特殊的變化,只是梧桐被強化了。初秋的梧桐不會一夜風落,依然是次第在一陣陣秋風或者雨裡。
此時的天空高遠明淨,如果無汗,最適合仰望天空,做視覺的旅遊,你會發現月亮特別皎潔。當然這也是曾經熱到汗水迷濛了雙眼的一種補償,只要不熱,今天一切都好。
”十年滄海寄萍蹤,迢遞鄉山思萬重。
鳥外明河秋一葉,天涯涼月夜幹峰。”明朝王恭《初秋寄清江林崇高先輩》
初秋適合旅遊,一來身體經過夏天的燻蒸,柔軟靈活,二來行裝輕簡,不擔心受寒致病,三,被夏天困住的身體和心情能夠得到抒發。
王恭的旅遊並不單純,實際古代人和現代人一樣,專門抽出旅遊時間不大可能,也就是辦事到一個地方,不錯過美景。閱歷對於古代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像當代人隔著電腦就可以萬水千山。他實際是為了生活漂泊在外。
但是他筆下的初秋景色分外高遠動人。
“鳥外明河秋一葉”就這七個字,說了三個典故,都是關於初秋的。一,鴻雁南飛,二,牛女銀河,三,一葉立秋。但三種典故自然在初秋的景色裡,且運用尖新無痕,既是寫的初秋自然景色,也是寫的自己漂泊的生涯,但是明淨,艱辛,卻不流於過分悽楚。
“天涯涼月夜千峰。”雖然是思鄉句,卻氣象萬千,胸有溝壑。
正是這樣的才氣才力,60歲的王恭被薦為翰林待詔,編修《永樂大典》,這是古代知識分子極高的榮譽和成就。就這一聯來講,也真是無愧知古而詠今。
初秋卻是荷花的盛季。荷花花期之長,橫跨夏秋。初夏荷花雖然有出水芙蕖的鮮明,立秋後的荷花卻也別有動人風韻。
尤其是初秋時,微微西風送來陣陣荷花的香甜,經過一個夏天的蓬勃,荷花在初秋的風露裡,香氣更加宜人。所以有很多描寫荷花的詩詞都放在初秋,因為只有初秋才有最美的荷花凝露。
“藕花涼露重,花缺藕根澀。
飛下雌鴛鴦,塘水聲溘溘。”唐朝李賀《塘上行》
這無疑是寫的初秋時節的荷花,天知道他怎麼敢用花缺來形容落瓣的花朵。且花朵上還有新鮮的露珠,這可比紅樓夢“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來得古意俊俏。
秋水荷花詩句,唐詩多有上品,除開李白”秋花冒綠水“之美,還有張籍“秋風藕花白”朱慶餘“秋水藕花明”。
可見雖然一葉知秋,秋天還遠不到蕭瑟之時,至少荷花不是,它依然“七月芙蓉生翠水。”
秋天是個漸次渲染的過程。立秋開始,我們慢慢用減法,慢慢減掉喧囂,慢慢來體會秋的美,直到走進秋天無邊的靜美。
慢慢陪初衣領略吧!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