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對於企業來說,微信生態是搭建客戶關係很重要的的一個環節,它能夠有效瞭解和培養潛在使用者。那麼具體怎麼做呢?筆者從微信生態出發,結合斑馬AI課的實際案例分析並總結了建立商業化熟人關係的關鍵要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019年12月23號,企業微信召開年度釋出會,並正式釋出了企業微信3.0。線上參加後,我一直在反覆思考,釋出會開場影片中‘路’的概念,在微信生態下,究竟代表著什麼。
每一條路,都在創造各種各樣的連結,推動經濟的發展,促進文明的繁榮。
一、商業化熟人關係對於企業的商業價值微信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人與人聯絡的必經之‘路’。兩個人之間關係的好壞,現在可以用是否為微信好友關係來界定,這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與價值。走在微信這條‘路’上,兩個沒有太多幹系的人,透過持續的接觸,發現彼此的共同點併產生互動,建立熟人關係,也是當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
在企業微信的釋出會上,Tedhuang講道:“在對市場與企業的調研中發現,增量市場在轉向存量市場,企業資源驅動轉向資訊驅動。使用者停留在線上的時間也要大於線下的時間。”
那麼對於企業而言,從客戶產生意向到成功交易,瞭解客戶、培養客戶變得特別重要。說到這裡很多讀者會想到‘私域流量’{是指我們不用付費,可以任意時間,任意頻次,直接觸達到使用者的渠道}。那麼我們反向來看,瞭解客戶、培養客戶真的用高頻次觸達就可以做到嗎?自身體會一下,答案是否定的。
商業化熟人關係,是我想拋給大家的一個新概念。在我個人看來,私域流量僅僅是微信提供給企業的一條‘路’,這條路怎麼走,最終形成怎麼樣的關係,是由企業本身決定的。
商業化熟人關係,是其中最理想的一種。企業透過建立關係與資訊收集——持續的接觸,透過有分寸並且有效的觸達客戶——發現共同點併產生互動,在逐漸成為客戶的熟人後,在恰當的時間點完成交易,達成雙向共贏。
這種形態構成的關係,是整個微信生態所驅動的,是一條11億使用者已經習慣走的‘路’,所以我有理由認為,它將是必然形成且長久存在的。
二、如何用企業的‘觸角’,構建熟人關係什麼是企業的觸角?是在企業與客戶形成熟人關係的‘路’上,觸碰使用者獲得資訊,並且引導使用者繼續走下去完成轉化的渠道或者媒介。
1. 微信生態下企業的‘觸角’有哪些?在微信生態下的企業,對於客戶的管理,就像是意向客戶的代理商,代理商首先要有微信的認可和授權,這就是微信的開放平臺,可以說是‘觸角’的本源。對於‘觸角’而言,最基本的屬性是觸達使用者,可以根據觸達能力分為:
- 一級觸達——隨時主動對話觸達;
- 次一級觸達——主動對話觸達但有限制;
- 二級觸達——以載體(指承接客戶的媒介)特有形式,特定時間主動觸達;
- 三級觸達——載體內主動觸達。
透過不同的投放渠道,會吸引相應的意向使用者進入不同的單個載體。對於培養商業化熟人關係,如果企業只是透過單點進行營銷或者內容輸出,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客戶騷擾,導致客戶的厭倦,最終流失。
所以當用戶進入單個載體後,企業除了觸達使用者之外,更需要引導使用者進入更多載體。多‘觸角’的結構,不僅可以協助企業實現更多元化的觸達方式,同時也最大程度的保障客戶資源,不會因為單個載體,造成客戶永久流失。
在載體的選擇上,流量較大的企業,推薦優先選擇非一級觸達的載體。因為一級觸達的載體,雖然可以產生較強的使用者粘性,但是隨之產生的人工成本也較高。可以選擇在其他載體上,進行適當的篩選後,再引導進入一級觸達的載體。這樣既可以保留客戶資源,也可以對相對優質的資源,進行定向的粘性培養。
2. 企業透過‘觸角’如何建立商業化熟人關係?如果僅僅是透過‘觸角’觸達使用者,那麼和傳統意義上‘私域流量’的增量打法毫無差異。企業透過每個‘觸角’的主動觸達,都是寶貴的。因為每一次觸達,都有可能造成客戶的流失。商業化熟人關係,要經營得比傳統熟人關係更加仔細。
在微信生態下,微信為了幫助企業在這種被選擇的關係中,取得一些平衡,除了給這些‘觸角’主動觸達的能力之外,同時賦予了,被接觸時的感知能力。
這種能力,就像你追一個女孩,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她發微信、發語音,但她從來沒有回覆你。突然有一天,你收到來自微信官方的資訊,裡面寫到,她今天查看了你的朋友圈20分鐘,並且3次打開了和你的對話方塊。這種資訊,可能沒有直接的表達清楚,但也足以證明其中的想法和意向了。
企業在不同載體上,獲取的客戶資訊,因為微信開放平臺的存在,可以完全同步並整合到每個客戶名下,形成獨立使用者畫像、使用者標籤以及使用者行為軌跡等。
結合上一小節講到的,客戶接觸載體後,企業會進行篩選動作——根據‘觸角’的雙向資訊反饋,將不同質量的客戶資源,相對精準的引導至下一個載體,直到完成整個關係的網狀搭建。這樣持續的迴圈,增加‘觸角’的同時,不斷讓企業和客戶互相瞭解,並建立足夠多的連線,最終完成關係的搭建。
從資料的角度,大量的動作以及對話資訊,企業可以設計並分析得出高質量客戶的行為習慣,使轉化節點更加清晰,讓服務人員的介入更加及時,從而高效完成轉化。
3. 在商業化熟人關係裡,客戶的體驗是怎樣的?商業化熟人關係,終究還是要回到客戶本身上的,畢竟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客戶。從客戶的感知上,我期待的商業化熟人關係,是讓客戶被整個企業所熟知的。從而讓企業在各個載體上,給客戶最契合的服務與內容。
企業透過‘觸角’獲取的客戶資訊後,
- 在企業微信的溝通中,清楚看見的客戶行為軌跡以及相關意向等,不需要向客戶過多的諮詢。定向針對的服務,讓客戶可以感受到企業的溫度。
- 公眾平臺、小程式、授權載體中推送、展示的內容,均由客戶標籤決定。減少客戶看到的無效資訊,使客戶與企業的接觸更高效。
- 企業可以設定載體的觸達次數、企業的觸達次數等。透過細化對‘觸角’的管理,可以避免騷擾客戶,給客戶更容易接受的‘植入’。
整體概括,商業化熟人關係是整個企業面向客戶的。即使客戶進入的載體不同,從企業的角度,客戶資訊和線索也是始終貫穿的。對於企業而言,不斷建立的熟人關係需要小心維繫。隨著‘觸角’的增多,提前制定好觸達的方法與規則,才能給到客戶好的體驗與感受。
4. 以斑馬AI課為參考的案例解析透過投放,客戶首先接觸的載體為‘斑馬AI課’公眾號。關注後,推送引導話術(付費體驗課、免費資料),吸引使用者進入核心載體‘斑馬AI課’APP。5分鐘後(預留給高意向客戶的支付時間),進行篩選。透過公眾號傳送0元活動裂變海報,將付費意向略低的客戶,引流至‘兒童父母課堂’公眾號,誘導進行裂變活動。活動流程設計複雜,將客戶進行第三次引流,新增服務老師微信,解答活動問題。
客戶按照指引,在與斑馬AI課‘打交道’的階段,共接觸4個載體、被收集的資訊有,課程意向、付費意向以及活動的活躍性。利用載體之間的資訊互通性,當客戶首次登入APP時,如果有付費意向,在一定時間內,客戶不會被展示免費體驗課。
客戶在報名體驗課後,會額外新增助教老師微信。在課程中的關鍵節點,透過載體,向客戶推送資訊,包括:課程預告、任務提醒以及未出勤提醒等。透過多‘觸角’的方式,降低使用者騷擾的同時,加深與客戶之間的粘性。課程結束時,會透過非人工載體,批次誘導轉化。人工載體根據企業收集的客戶資訊,決定重點溝通物件,高效完成轉化。
小結:斑馬AI課程,在面對需要培養的客戶時,搭建了結合自身業務的熟人化關係結構。透過該結構友好的建立與客戶之間的粘性,大量的使用者在非人工的介入下,憑藉與企業建立的關係,完成了自主轉化。
三、在微信生態下,我們要清楚哪些‘潛規則’2019年12月上線企業微信後,於2020年5月全面封禁微信營銷工具,所有被檢查到的營銷號,全部封禁。這一次,微信讓整個生態都看到了自己整頓的決心。在我看來,微信的這一舉動,除了淨化微信的圈子外,更是給有想法搭建商業化熟人關係的企業,一個合理的觸達規則與方法。
關於這些規則,總結了一些心得,僅供參考,
- 無論在任何載體中,首先都要做好這個載體的本職工作,再去提高頻率的觸達客戶。不然微信會認為,企業建立載體,僅為了觸達使用者。以企業微信舉例,新註冊的企業賬號直接手動新增大量好友,賬號被封禁機率極高。
- 關於官方的一些要求,不清楚的要及時在交流社群裡,查閱相關貼或邀請官方進行諮詢。一般官方都會及時回覆。如果超過3天沒有回覆,要及時建立一個新帖重新諮詢。
- 定期養成‘逛’微信交流社群的好習慣,小程式、公眾平臺、開放平臺的一些定期公告都會在上面釋出。有些比較大的改動,也會寫在公告裡。企業微信相關的直接在企業微信訊息裡看就可以。介面相關,還是要定期閱讀介面文件的,目前我沒有找到可靠的訊息渠道。
在記錄片《十三邀》對人類學家項飆得采訪中,項飆說道:“對於市場來說,附近(指達成某件事情,經歷空間以及時間的過程)是一種障礙,因為交易是沒有摩擦的。”在他和許知遠的對話中,即在可惜這種附近的消失,又在感慨,在軟體上的這種附近,被壓縮得過於精準,以至於慢慢的取而代之。
微信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不斷壓縮熟人社交中那種試探、接觸、瞭解以及建立和維繫關係的過程,形成了一條精緻、便捷的‘路’。對於需要不斷沉澱客戶,商業化熟人社交場景中的重要節點,微信又開始了新的一輪壓縮,給企業提供了一條可延展的、通用的‘路’。
其實,說企業在做這種商業化熟人的關係,不如說客戶真實的願意接納這種關係。在我看來,企業越早搭建好屬於自己的‘路’,就可以越早不斷完善、越早的讓使用者熟悉。在未來的市場中,不會存在太大的產品差異,使用者喜歡或者習慣走哪裡的‘路’,將會變得十分重要。
本文由 @產品汪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