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世凯没有投奔淮军,而是选择留在河南老家当一个土财主的话,也许就是另一个人生。因为袁世凯考科举的本事极差,如果不走其他渠道,根本没有机会踏上仕途。
投奔淮军后,又赶上朝鲜内乱,袁世凯带领军队平叛,立下军功。淮军时,袁世凯主要从事文书工作,赴朝鲜平叛,让袁世凯有机会真正亲历战场,对军队有更深的体会。
甲午以后,袁世凯受刘坤一、王文韶、李鸿章三大总督保举,向光绪上了一道关于改革军队的奏疏,涉及到培养人才、理财、练兵、外交四项事务。这都是是解决清朝甲午以后种种问题的实际措施。
在这份奏疏中,练兵是袁世凯花大篇幅提到的头等要事。北洋海军覆灭后,组练新式陆军成为头等要事。袁世凯在朝鲜时,曾帮朝鲜练兵,有经验可期。奏疏呈上不久,光绪就让袁世凯编练新式陆军。
不过,对于这支新式陆军,清朝其实也是有用有防。过去从咸丰年间开始编练的新式陆军,朝廷都无法完全掌控。
清朝不愿重蹈覆辙,便用诸多诸多手段加以束缚。清朝从酒税等方面筹集财源,用来支持军费。筹建湘军、淮军时,军费都由朝廷提供。
当然,这也是对袁世凯的一种控制手段。军饷对军队的重要性,绝对不低于武器。缺少军饷,再厉害的将军也无法长期管理军队。
除了对军队有一定约束,袁世凯也要受到正常官吏的约束。如御史的监察等。在人事上,袁世凯之上还有荣禄。
荣禄不仅是满洲正白旗出身,对维护清朝江山有天然的利益关系,再加上跟慈禧关系极为特殊,十分密切。
慈禧又是精于权势的人。她要用种种手段,保证袁世凯不脱离既定轨道范围,既可用,又能用。
袁世凯的做法,则是先顺从,逐渐掌握权力,形成自己的势力,然后逐渐摆脱慈禧及清朝的束缚。
军队是袁世凯最先掌握的力量。多年军旅生涯,让袁世凯在治军方面极为擅长,且非常受到军队拥护。
袁世凯治军,不是高坐营帐点将,而是经常到军营走动,了解底层将士的真实情况,获得他们的信任。
对于军营中很多将士,袁世凯常常能直接喊出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性格、才干也多有了解。等到时机成熟,可以对他们进行提拔任用。而且,袁世凯都是亲自向士兵发放军饷。
跟那些宏大的战略布局相比,为士兵发饷无疑是件琐碎小事。实际上,这件事对军队影响极大。袁世凯所招募的士兵,大多是农家子弟。这些人参军,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谋生。
清朝军队常有军官贪污士兵的迹象,这对士兵士气有极大影响。袁世凯亲自发放军饷,不仅可以保证士兵军饷不被贪污,还能得到底层士兵拥护。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朝廷也会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清廉的官员,可以继续委以重任。换句话说,袁世凯拿着朝廷的军饷,却能得到士兵的拥护,还可得到朝廷的信任。对军官而言,军饷跟机会同样重要。
北洋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编制、武器在当时都非常先进。袁世凯对军队现代化极为重视。晚清时,北洋军已经有不同军种,可以互相配合,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袁世凯用人上的不拘一格,更让许多人才愿意为他效劳。
北洋军的很多军官在此之前,其实并不出彩。如曹锟,他过去在保定城卖布,后入天津武备学堂读书,曾赴朝鲜参战。可是,曹锟没什么背景,却能吃苦耐劳,做事懂得让利给军营士兵 ,逐渐受人拥戴,被袁世凯提拔重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袁世凯的北洋军军官中,有很多之前有本事,却没有机会得到重用的人。他们在袁世凯麾下,得到机会被委派重任。而且,很多人被袁世凯送入学堂,重新培训。
这些将官虽然拿的是朝廷的军饷,大部分都只效忠袁世凯一人。所以,袁世凯可以从上到下,彻底掌握这支军队。
换句话说,袁世凯的权力来源不是从朝廷赋予的,而是由下往上的北洋军支持。除了北洋军,包括天津警察,也是由袁世凯一手缔造而成。
袁世凯的同僚亲友中,也有不少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比如袁世凯的结义金兰徐世昌,曾先后担任过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被慈禧视为可以继任李鸿章位置的人。
朝廷中枢中,庆亲王奕劻跟袁世凯关系也极好。从晚清历史趋势来看,中枢衰落,对地方无力约束,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否则也不会在八国联军战争时,地方督抚抗拒朝廷宣战诏令,签了《东南互保协议》,袁世凯也加入其中。慈禧活着的时候,还可以约束袁世凯。慈禧死后,清朝内部已经没有人真正约束袁世凯了。
摄政王载沣虽然借隆裕太后,罢免袁世凯职务。可最多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让袁世凯以足疾的名义回家。而袁世凯的亲信骨干仍在朝中任职,势力未损。所以,当袁世凯再度杀回,最终摆脱清朝,自成一股势力,也就不足为奇。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