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攻陷安庆。
同年十月,慈禧、慈安联手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杀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正式开启两宫垂帘,亲王理政的“叔嫂共治”新朝局。
让曾国藩没想到的是,辛酉政变仅仅过去十几天,朝廷对他进一步重用的谕旨就下来了: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着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浙江军务,着杭州将军瑞昌帮办。“
新上台的慈禧、奕訢果然比昔日的咸丰更明智、更有魄力。要知道,肃顺赏识提拔重用了曾国藩、胡林翼这一帮湖南汉臣,这是朝中人所共知的,但慈禧和奕訢没有搞人亡政息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善则留,恶则除,很有些是非分明且雷厉风行的明君做派。
当然,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与权臣肃顺始终维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也很重要,只借其势,不入其系让他们的身后很干净,始终未给后来的掌权者留下显明的把柄。
据说,查抄肃顺府邸的时候,搜出私信一箱,却始终未见曾国藩一纸笔墨,这一点让慈禧叹息不已,由此她褒扬曾国藩,说他是第一正人。
曾国藩
然而,官场是没有正人君子的,所以一朝大权在握,”第一正人“曾国藩很快就显出了他的另一面。
官场乃至职场中,什么样的人最可怕?
必要时刻,敢耍小人手段的正人君子。
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时候指的就是这类人。
该正人君子的时候比谁都正人君子,该阴狠小人的时候比谁都阴狠小人。
未将两江总督收入囊中时,曾国藩的心思近乎都在军事以及与咸丰的被动博弈上,那时候他算不上名正言顺的朝中重臣。而登上两江总督这一东南第一封疆大位后,曾国藩面对的局面就不同了,他成了真正的重臣,可以”光明正大“落子布局的重臣。
官场是现实庸俗的,不管操守如何,一旦坐到能落子布局的位子上,谋划的第一件事往往一定是清理棋盘。
曾国藩也不例外。
两江三省加上浙江原是何桂清的地盘,现如今,何桂清虽然因弃城逃跑被朝廷撸掉了官职,但四省许多关键的位置依旧操纵在何系人马手中,这是曾国藩不能接受,更不能容忍的。
按曾国藩的布局计划,四省何系人马必须尽快清除干净,四省巡抚大位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但怎么清除却不得不有所讲究。
说白了,在朝廷的棋盘上下自己的棋,一切不能直来直去,每落一子一定要造一个落子的契机,而且还要有先去小子再除大子的全局意识。
唯有如此,才能让朝廷无话可说,对手无力反抗。
在当时,曾国藩要重点清除的棋子有这么几枚,一个是浙江巡抚王有龄,一个是江苏巡抚薛焕,剩下一个就是前两江总督,很有可能死灰复燃的何桂清。
究竟该从哪里下手呢?
曾国藩的选择很人之常情,先收拾结怨最深的那一个。
此人就是胡雪岩在官场上的第一个大贵人,王有龄。
王有龄
曾国藩对王有龄的仇恨,说来话并不长。
王有龄是何桂清的死党,两人是老相识,据说何桂清老父曾是王有龄祖父家的家奴,何桂清发迹当上浙江巡抚后,为报旧恩开始大力提拔原本只是个库大使的王有龄。
短短几年,王有龄便从一介小吏蹿升成了江苏布政使。
为控制浙江这一筹饷重地,何桂清当上两江总督后开始谋划将王有龄推送到浙江巡抚的高位上。但一开始,他的算盘没有打成,同样视浙江为饷源的曾国藩、胡林翼抢先下了手,两人通过走肃顺的门路,咸丰最终任命湘系干将罗遵殿出任了浙江巡抚。
肥肉被抢,何桂清、王有龄心有不甘,不久便抓住机会阴险地捅了罗遵殿一刀。
当时,太平天国为破清军江南大营,实施”围魏救赵“之计,发重兵围攻杭州。
危急之下,手中并无多少守军的罗遵殿只好向最近的江南大营求援。为保杭州不失,江南大营随即派张玉良领兵驰援。
然而就在这个,位高权重的何桂清拦下张玉良,严令他路过苏州时务必要听候江苏布政使王有龄的指示。
张玉良靠何桂清供饷供粮,不敢得罪,只好从命。
救援大军到了苏州后,王有龄先是装模做样地邀请张玉良巡视苏州城,如此延误两日后,王有龄以何桂清为后台密嘱张玉良,大军只可救湖州,不可救杭州。
不敢违命的张玉良兵抵湖州后,即逗留不前,此举直接导致了杭州城随后被太平军攻破。
杭州城破之时,罗遵殿死得非常惨烈,死守血战,被太平军砍伤左额坠马后,与妻女一起服毒殉节了。
设计害死罗遵殿后,何桂清、王有龄为争得浙江巡抚,依旧没有罢手。他们大肆攻击罗遵殿,污蔑他守城无方,一筹莫展,贻误生民。
最终,朝廷听信一面之词,撤销罗遵殿恤典的同时,将王有龄任命成了署理浙江巡抚。
阴谋一刀捅死,还要踏尸打脸,在曾国藩、胡林翼看来,何桂清、王有龄羞辱伤害的不是罗遵殿一人,而是整个湘系人马。
左宗棠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曾国藩上位后,正带着仇恨想收拾王有龄,结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会便来了。
咸丰十一年下半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再次围攻杭州,王有龄上书朝廷,苦苦哀求曾国藩能出兵救援。
此时的曾国藩的确有救援之兵,李续宜、曾国荃、鲍超都可驰援,但越是这样,曾国藩越是按兵不动,袖手旁观,静待最佳时机,拿捏最佳火候。
等时机火候一到,曾国藩随即上书朝廷,左宗棠可以率军救援杭州。
朝廷闻讯大喜,王有龄也以为杭州有救了,岂不知,曾国藩的话只说了一半。
造出左宗棠已率军驰援的声势后,曾国藩密奏朝廷,王有龄劣迹斑斑,无力守城,为名正言顺,请朝廷授左宗棠浙江巡抚一职。
选这个时候为左宗棠要官,曾国藩的火候拿捏可谓是恰达好处,相当于用杭州城预支了朝廷一张支票。在朝廷看来,用一张预支支票换杭州城安危,自然无话可说。
况且,预支的支票将来还可以找理由废止。
曾国藩老辣就老辣在这里,他先是利用朝廷的预支心理,用完马上开始对付这种心理。
据说,正逢单飞的左宗棠起初并没有看出其中的深意,因立功心切,他大有即刻率军援杀过去的架势。
曾国藩拦住他说,老兄,等等不迟。现在你杀过去,救下杭州城,浙江巡抚可能不是你的,救不下更不可能是你的。
只有王有龄城破身亡,浙江巡抚才是你的。
听了这番话,左宗棠随即勒住马头,听曾国藩的,先看好戏,再出手。
如此,王有龄惨死再无任何悬念。
值得一说的说,搞死王有龄后,曾国藩没有“小人更进一步”,在论及王有龄恤典时,他没有踏尸打脸,而是主张劣是劣,忠是忠,有忠义之举朝廷当然要赐予恤典。
仅此一点,以小人手段捅刀,以君子面貌善后,他便比何桂清、王有龄高明了许多。
李鸿章
王有龄干掉后,接下来就该轮到江苏了。
收拾江苏巡抚薛焕,曾国藩依旧是择机而动,趁势落子。
咸丰十一年十月,太平军突然开始围攻上海,上海官绅代表抵达安庆向曾国藩乞援。
几番算盘打下来后,曾国藩决定派李鸿章创建淮军援进上海。
因为上海的战略意义重大,这一回曾国藩未耍什么伎俩,而是直接趁势炮轰。
在李鸿章进援上海之际,曾国藩上书朝廷,要求撤下薛焕,以“劲气内敛,才大心细”的李鸿章接替。
至于撤换薛焕的理由?
曾国藩的矛头很尖锐,也很具体,他详细列举了薛焕腐败无能的种种劣迹,最后得出此人不能胜此重任的结论。
这一回,朝廷直接买单,李鸿章到上海后仅仅过了十七天,朝廷即任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
右边是桂良,中间是两江总督何桂清,左面是花沙纳
收拾完王有龄、薛焕,换是心慈手软或者容易被权势麻痹的人,很容易放过已成落水狗的何桂清。
自江南大营溃败,何桂清弃常州城逃往上海后,此人表面上在苟延残喘,实际上一直为保命、保存残存势力在拼命地钻营。
他究竟是怎么钻营的呢?
何桂清是巧言如簧,善搞关系之徒,利用在江浙的残余党羽,他想钻营出这样一种混淆黑白的假象,他之所以弃城,不是为了逃跑,而是为了保存力量,确保朝廷饷源重地。
毫无疑问,如果此人把这假象搞成,非但死不了,日后还有可能东山再起。
所幸,曾国藩有狠人的一面,面对这种操过同一棋盘的昔日对手,他的想法很坚决,也很智慧,必须置对方于死地,斩草除根。
之所以说曾国藩很智慧,那是因为他有杀心而不盲动,没把关键党羽王有龄、薛焕清除掉,绝不轻易出手。
而一旦将这俩关键党羽清除掉,废了他编织假象的关系网,曾国藩立即问恭亲王奕訢索要来了朝廷拿问的命令,然后和上海租界巡捕房洽谈,逮捕了藏在租界的何桂清,解往北京。
可即便这样,凭借多年在京城经营出的势力网,何桂清还是有翻盘的机会。
保何一党想怎么运作呢?
极力避免斩立决,然后一步步开脱减罪。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出招了。
比起前面或阴或明的手段,这最后一手,曾国藩太牛了。
他一步登峰,来了个道德杀人。
他上书朝廷:”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之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状,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
一个以城守为大节,以心迹定罪状,何桂清此前所有钻营顿时化为乌有,死得妥妥的!
什么是杀人诛心?
这才是最正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