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人物与戏剧人物:杨延昭和他的儿子——杨文广,
看了标题,可能有人发生疑问:是不是弄错了,杨文广不是杨延昭的孙子、杨宗保的儿子呜?不!没有弄错,这里说的是历史上的杨延昭和杨文广。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后改延昭。杨业有七子,延昭一说长子,一说四子,一说六子,在戏剧等文艺作品及传说中,都把他说成是第六子,称为“杨六郎”。
他自幼跟随父亲居住边镇,儿时和同伴玩耍,就“多戏为军阵”,杨业看了高兴地说:“此儿类我。”长大之后,杨业每次出征,都要携带他,让他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位名将。杨业殉国那年,他二十九岁,早已是身经百战的勇将了。当时杨业命令他攻朔州,城上契丹军箭如雨下,一支箭射穿了他的乎臂,痛彻筋骨,他像没事一样仍然率领兵士奋战,打得契丹军束手投降。
杨业殉国后,他继承父业,以保州(今河北清苑)缘边都巡检使身分守边。他智勇双全,能征惯战,多次打败契丹军的进攻。宋真宗曾夸奖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尤其可嘉的是在宋代一般将领多不恤士众骄逸贪纵的情况下,他却能与部下同甘共苦,“所得奉照悉稿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所以他在边防二十多年,契丹兵对他望而生畏,“目为杨六郎”,而不敢称呼他的名字。
杨延昭不仅勇冠三军,而且善于出奇制胜,所以能以少胜众。他守遂城,城小无备,敌兵众多,轮番攻城,城中兵民恐慌。延昭召集居民中的青壮年登城与士兵协同守城,又利用天寒的有利条件,汲水浇城,一夜之间城墙变成了冰墙,坚滑难以攀登,契丹兵不得不撤围溃走。杨延昭虽然只是一员边将,遭渊之役时,他率领的兵众才刚刚满万人,但是他却胸怀全局。他当时曾上表宋真宗,分析形势,指出契丹兵离开老巢上千里,人马经过长途跋涉,十分困乏,这样的兵虽然众多,但是容易打败。况且契丹兵作战多在马上,利于野战不利于攻坚,只要据险截其要路,再多也可以聚歼。这样不止是能败他们,甚至过去失掉的幽、易等州,也可以乘势袭取。他表示自己愿当此重任。不料表上之后,真宗连理都没理。但是杨延昭并不灰心,他亲自率所部直捣辽境,与肖后战于广灵,结果大败辽兵,收复了广灵县西的古城,毙伤了大批辽兵。
澶渊战役后,他被任命为高阳关副都部署,戍守三关(保定高阳关、霸县益津关、雄县瓦桥关)。这里地处平川,无险可守,却有利于契丹骑兵作战,杨延昭采取了地道战以对付敌兵。他让军民在这里遍修地道,道道相通,地面又有暗井与地道相连,敌兵来时,伏兵从暗道杀出,神出鬼没,碎不及防,所以契丹兵轻易不敢进攻。后来杨延昭就病死在高阳任所。他的灵枢所经之地,“河朔人多望枢而泣”,十分怀念这位抗辽将军。明人宋谦也贫他“功在国家,泽被生民”。在今天的雁门关内外还有许多以六郎命名的地名,如山西岭县、朔县有“六郎寨”,繁峙县有“六郎城”,固城镇有“六郎堤”,说明杨六郎的遗爱深深地留在了广大人民的心中。
关于杨家将的传说和故事最早出现的多是杨延昭的故事,尤其是威镇三关成了最被人们称道的英雄业绩,《秦輶日记》中引一首诗云:“巨马河边古战场,上花埋没绿沈枪,至今邨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可是在杨家将故事的不断丰富过程中,虚构愈来愈超过原始历史根据时,穆桂英等人物的地位,便实际上超过了杨六郎。虽然戏剧中的杨延昭也被描写成杨业之后杨家抗辽事业的继承人,他团结焦孟等大将和一家老小,不避艰险,不怕牺牲,与敌人和内部的叛臣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与厉史上的杨延昭的性格是一致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在好多剧目中,他被挤到了次要地位,他虽身为统帅,却经常打败仗,还得要他的儿媳和烧火丫头来救驾。当然,作为一个独立剧目,让主帅陪衬新生力量,就像《雏凤凌空》一剧描写的那样,不是不可以,看了那个不计尊卑,相信后生可畏的主帅,只能使人觉得可亲。可是在一大批剧目中都这样让六郎去衬托别人,以致硬使他连吃败仗,这样无能的主帅形象,是贬低了杨六郎,就使艺术形象远役有历史上的真人高大了。
杨延昭共有三个儿子,为了褒奖他,他死后“官共三子”。可惜三子中只有杨文广有传,共它二子皆不见史传。小说中的杨宗保不见历史记载,杨文广也根本不是他的儿子,就是明代成书的《杨家将演义》,也还是说宗保与文广是兄弟。小说是这徉写的,柴郡主破青龙阵时,阵前产一婴儿,令婆(太君)看后非常高兴,说这孩子与宗保面貌相同,给起名叫文广,可见小说中他们都是六郎夫人柴郡主所生,不知为什么后来在文艺作品中便成了父子了。
杨文广(?-1074),字仲容。仲是行二,他当是老二。他也是一员勇将,曾随同大将狄青征南,任过广西铃辖,知宜(广西宜山县)、邑(广西南宁)二州。宋英宗时挑选边将,认为杨文广是“名将后,且有功”,调为成州团练使,屡迁为定州路副都总管。后来辽宋互争代州地界,文广曾献出旧军用地图。他还曾建议攻取幽燕,不久病死。关于穆桂英这个人,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考证可能是指杨文广驻防粤西时娶的一个姓穆的地方酋长之女。也有人说地方志中曾载有“文广娶慕容氏,善战”,穆是集容的讹变。戏剧中的穆桂英故事,既然全属虚构,那又何必作徒劳的考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