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却都功败垂成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却都功败垂成

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就是一次失败的政治改革。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也就是唐顺宗。唐顺宗即位后,重用自己做太子时的老师王伾、王叔文。同时,朝中大臣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也都与二王相结,最终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顺宗因中风失音,不能理政,朝廷大事都由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主理。

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革新派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第一,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是将财政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打击不从号令的藩镇。第二,企图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罢宫市、五坊使。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这项措施令人民拍手称快。第三,惩贪鄙,用贤能,免苛征,恤百姓,罢免、贬谪贪官污吏,减轻赋税。但改革很快遭到宦官和藩镇势力的反扑,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顺宗被迫禅位于太子李纯,即为唐宪宗,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主持革新的大臣都遭到贬黜,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却都功败垂成

即位后的唐宪宗李纯,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复大唐之威。为了振兴大唐,唐宪宗开始了艰难的削藩战争。元和四年,朝廷开始讨伐河朔三镇中的成德镇,虽然无功而返,却使得三镇中的魏博开始归顺朝廷。元和九年,唐宪宗又开始讨伐淮西地区,经过三年艰苦的战争,成功地攻破蔡州,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元和十四年,河朔三镇中的成德和卢龙也迫于压力归顺朝廷,唐宪宗的削藩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军事上进行削藩的同时,唐宪宗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厉行节俭。这时候元和朝名相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宪宗知人善任,驭下有术,在他统治的十五年间,唐朝犹如一个久病之人忽然得到了灵丹妙药,逐渐焕发出了久违的光芒。 就在大家沉浸在“元和中兴”的繁荣表象下的时候,元和十五年正月,唐宪宗李纯被被心怀怨恨的宦官所弑杀,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大唐所焕发出的光芒,竟然只是无奈的回光返照。唐宪宗驾崩仅仅二年后,河朔三镇相继复叛,唐朝重又陷入藩镇割据和朋党相争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却都功败垂成

唐宪宗之后,继位的唐穆宗、唐敬宗昏庸无能,唐文宗有心作为却缺乏能力和臂助,结果在“甘露之变”中一败涂地。唐文宗死后,他的弟弟李炎被宦官拥立,也就是唐武宗。唐武宗上台后,开始着手削弱宦官,此时的宦官势力经过了“甘露之变”,已经坐大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唐武宗从唐文宗失败的教训中吸取了经验,他知道要想压制宦官,就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宰相中枢,并恢复中书省的职能,于是任用宰相李德裕,重建中书省。

唐武宗顺利从大太监仇士良手中收回军权,任用李德裕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在公元845年(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这段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被史学家称为会昌中兴。但好景不长,次年(846年),唐武宗因服食丹药去世,年仅三十二岁。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却都功败垂成

唐武宗去世后,没有子嗣,因此他的叔叔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也就是唐宣宗。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

尽管唐宣宗本人在即位后“忧勤无怠”,但此时的唐朝,似乎气数已尽,天下常发生水旱灾害。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后,因所任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相继发生叛乱。大中十三年八月,李忱因病驾崩,享年五十岁。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却都功败垂成

唐宣宗去世后,唐朝再也没有出过一位有作为的明君,后继者唐懿宗、唐僖宗都昏庸无度,唐朝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藩镇也趁机坐大,再后来的唐昭宗、唐哀宗都沦为藩镇的傀儡,两人先后死在节度使朱温的手上,曾经无比辉煌的唐朝也就此灭亡,中国陷入了五代十国的乱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却都功败垂成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00 字。

转载请注明: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位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却都功败垂成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