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全面战争,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从公元前200年刘邦遭遇白登山之围,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后,直到公元前133年发生的马邑之谋,汉武帝决定与匈奴进行开战为止,汉匈之间只维持67年的表面和亲时间。
之所以说是表面和亲,因为在这67年时间中,尽管汉朝年年和亲,但匈奴依然会侵犯汉朝边境,先后有11次大规模侵犯汉朝边境,抢夺财物、劫夺人口、杀害官民,啥事都干过,甚至有一次逼近汉朝的都城长安,匈奴前锋离长安不过一百多公里。
所以汉武帝才会对匈奴开战,因为和亲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从马邑之谋开始,汉朝开始主动进攻匈奴,这是自刘邦白登山之围的首次,直到汉朝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出现,在11年的时间中,卫青和霍去病联手将匈奴从边境赶到漠南,从漠南赶到河西,从河西赶到漠北,然后在漠北之战中,汉军将匈奴人赶到遥远的中亚,整个漠南漠北从此没有匈奴人的王庭。
同时霍去病还造就了史上军人最高的荣耀--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这是汉武帝决定与匈奴进行全面战争以来,获取的最为重大的胜利,之后,汉朝与匈奴暂时罢兵,因为整个大漠找不到匈奴人了,然后有12年的时间,双方没有开战。
这12年中,汉武帝仍然没有闲着,向西远征大宛与楼兰,向东北远征朝鲜半岛,设置汉四郡,向西南征服夜郎国和滇国,向南征服南越国和闽越国,而匈奴这12年时间基本在休养生息,等于12年后,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基本上全都去世了,到匈奴卷土重来的时候,汉朝与匈奴的一系列战争中,都遭到失败了。
比如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派赵破奴攻打匈奴,结果赵破奴被匈奴8万骑兵围困,汉军全军覆没,战死2万余骑,主将赵破奴也被俘虏。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兵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随后匈奴还不断增兵,李陵部全军覆没,五千人大多战死,主将李陵也被俘虏。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7万汉军与匈奴在燕然山与匈奴交战,七军汉军全军覆没,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
这三战就损失了10万汉军精锐,这可以说是卫青与霍去病之后,大汉帝国最大的损失,而且从卫青与霍去病去世后,汉朝再也没有赢过匈奴,之后汉武帝见对匈奴之战无法取胜,于是放弃了对匈奴开战,转为休养生息,然后到了汉宣帝时期,匈奴反而更加弱小了,再加上分裂,匈奴分为五个部落,势力从此衰弱,再也无力与汉朝正面对抗。
这样的话问题来了,为什么汉武帝晚期对匈奴作战几乎全败,为何是匈奴打到最后活不下去了?
归根结底还是国力问题。
首先,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基本上是在边境或者匈奴境内进行的,对于汉朝的农业生产并不影响,而对匈奴的放牧业生产影响极大了。比如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全部是在草原上打的,对于汉朝来说,没有一点影响,而对匈奴来说,少了大片的牧地,匈奴的放牧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匈奴本来就是靠放牧业生存的,没有这个,匈奴就无法继续作战。
其次,匈奴很多物资是依靠汉朝提供的。比如盐和铁,草原上不产盐的,没有盐匈奴人就没有力气,而盐只有汉朝地盘上有产,双方在打仗,汉朝一封锁边境,匈奴就得抓狂,再一个就是铁器,匈奴早期是没有铁器的,只能向汉朝买,打仗还会卖吗?当然不会,没有铁器,匈奴人的很多武器失去作用,比如箭,用骨头做箭头杀伤力大减,不是汉朝的对手。
最后,最重要的当然是人口,整个匈奴鼎盛时期的人口,也不过200万人,而汉朝鼎盛时期的人口接近6000万人,是匈奴的30倍,就算一个赔一个,匈奴也会赔得没人了,人口在当时是最重要的,比财产和城池都要重要。
先来大概算一下汉朝早期与匈奴开战,匈奴损失的人口,根据史记的记载,卫青与霍去病的战功记载,两人合计在战场上斩获匈奴人合计16万人,这还不包括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的,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靠汉朝的人数至少也有十几二十万人,合在一起,在11年时间里,匈奴就损失了40万人,占总人口的20%。
就算同一时期汉朝也损失了40万人,但是只占汉朝总人口的0.7%,这就是问题所在,就算汉朝损失了200万人,也没有伤筋动骨,而匈奴损失了40万人,就等于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这个战损比例对匈奴来说是灭顶之灾,如果继续打下去,匈奴根本耗不起。
而且当时汉朝国力正是强盛的时期,想想看在冷兵器时代,汉朝为了打漠北之战,一战就准备了14万战马和10万精锐骑兵,再加百万的步兵及后勤人员,这个战争动员能力也不是匈奴人能比的,既然匈奴全民皆兵,也不是汉朝的对手,根本不是一个体量的对手。
但是,战争打的就是消耗,不仅仅是物资、粮食、枪械、战马的消耗,更是人的消耗,而且人的消耗是最难恢复的,至少要15~20年才能出一代人,匈奴虽然在卫青与霍去病去世后打了一系列的胜仗,但是匈奴人也知道,继续与汉朝打下去就是死路一条,因为战争就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即使匈奴打了胜仗,也有巨大的损失,所以这样耗下去,还是匈奴先活不下去了,到了汉宣帝时期,再加上天灾人祸,匈奴再也不能和汉朝正面对抗了,从此衰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