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战争四起,纵观整个战国时代,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无论从规模上,时间上,还是烈度上,都算是规模比较宏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整个战国时代和中原格局来讲是影响深远的。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中后期的强强对话,西方霸主秦国对战军事强国赵国,这也是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终极对决,很多人将长平之战,看成是秦国提前的灭国之战,在这场战争之后,赵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彻底失去争霸资格,秦国在军事上再无对手,从此开启统一战争之路。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事实上,长平之战并不是单纯的一场战争,它的延伸性是非常广的,在真正的战场较量发生之前,两个国家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对峙,在长平之战爆发后,不仅爆发了白起长平杀降事件,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举世皆惊,而且还因为长平之战而后续,延伸了邯郸之战,可以说,这场战争的战线拉得非常长。

同时,它延续的时间也非常之久,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是难寻其二的,在这场战争之中,秦国和赵国的国家消耗也都非常的巨大,可以说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两个国家也是同时跌入了低谷。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损失如此之大,影响如此深远

那么这场战争中,秦赵两国为何都损失如此之大呢?为什么就连战胜方都难以获得太多的实际利益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并且来分析一下,战后两个国家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哪些变化?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长平之战是偶然爆发,秦国并未想先对赵国下手

首先我们来看长平之战的起因,如果单纯分析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比较具有偶然性的,毕竟在战国中后期,赵国是山东六国之中军事实力最为鼎盛的国家,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之后,其能够在战场上与秦国进行较量,同时赵国的人口数量与占地面积与秦国不相上下,因此,秦国并没有将赵国当成是首要攻击的目标,也并没有想过与赵国进行一场旷世持久的战争。

但天不遂人愿,赵国却以局外人的身份横插进了秦国与韩国之间的争斗,私自接受了秦国的战利品,这让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毕竟秦军以鲜血和生命才赢得的胜利和领土,就被赵国不费一兵一卒抢走了,放在哪个君主身上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才有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我们单从长平之战的后勤方面看,赵国在这场战争当中是处在不利地位的,它其实是被动接受战争的,因此应对起来就会有些棘手,因为它并没有为这场战争而准备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再加上赵国因为崇尚武力,国内本身的基础经济发展就比较薄弱,一旦战争爆发,它所能支援前线的物资能够支撑的时间很短,廉颇又采取固城不出的方式,这让赵国内部的消耗陡然加剧,为它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长平之战爆发前,秦赵两国进行三年对峙

其次,我们再来看长平之战对于两个国家资源的消耗;我们上面说到过,长平之战真正的对决到来之前,两个国家是进行了三年的对峙的,在这三年之中,两个国家都需要征收大量的士兵支援前线,而军队一旦形成对峙,大量人员就无法再参与国内的生产和发展,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部分的财力物力,这就导致两个国家都是入不敷出的,对于发展底蕴和积累的财富资源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赵国虽然进行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但这场变法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方面的变法,变法本身作用于军队,并且因为变法加剧了军队内部的资源消耗,毕竟军队作战能力的提升与军事上面的支出也是成正比的。

秦赵两国,长期对峙都力不从心

在变法之后,赵国国内整体的财政收入,又要分出大部分用于军事实力的提升上,赵国可支配的其它资源变得越来越少;而赵国地处西北部,所占土地不是特别的肥沃,自然条件不是特别的优越,而且还要受到匈奴人的骚扰。

因此,赵国在长期的对峙当中越来越力不从心,国家深深地陷入了一种得不偿失的环境当中,对于胜利的渴求越来越大,急于结束这场战争以稳定国内的正常发展,所以,为赵国统治者听信秦国的流言而更换将领埋下了祸根。而秦国的处境也不比赵国好多少,它之所以能够接二连三的发动战争,是因为商鞅变法为秦国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和资源,可是在经常性爆发战争的情况之下,国内的资源也是消耗的越来越紧张。

秦国拥有秦川和巴蜀作为后勤供应基地

而且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秦国的主要作战目标是在韩国身上,本身就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资源消耗,又陡然将作战目标转移到了实力更加强盛的赵国身上,更是加剧了国内财力物力的损失,对于战争的支撑也变得越来越薄弱。

但与赵国不同的是,秦国本身拥有着八百里秦川,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比赵国要雄厚很多,同时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已经占领了巴蜀地区,等同于拥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所以秦国能走的后路是很多的,其有很多方法能与军队后援保障,所以秦国的相对消耗是比较少的。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哪怕如此,长达三年的作战还是让秦国国内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阻碍,战争结束后白起就曾经说过,秦国国内不仅是资源消耗过半,就连军队人数也是伤亡了大部分。所以说这场战争对于两个国家内部资源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也都同样的延缓了它们的发展。

长平之战后又爆发邯郸之战,使秦赵两国雪上加霜

再者,长平之战之后还后续爆发了邯郸之战,对于两个发展已经受阻的国家来讲,更是雪上加霜;邯郸之战是秦国乘胜追击的一场战争,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武安君白起为了保证秦国的地位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让赵国引以为豪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极大程度的打击。

秦昭襄王想要趁着长平之战的优势一鼓作气消灭赵国,却不料秦君的后援力量已经得不到支持,赵国又受到了其它国家的支援,所以,秦军在邯郸之战当中承受了巨大的失败。因此,在两场战争基本结束之后,两个国家承受的损失是差不多的,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资源的损耗上都非常的巨大,前代的变法成果也基本损失殆尽,所以两个国家基本上都进入了发展的低谷,只有马上着手对国内的生产进行了再发展。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赵国君主临战换将,将廉颇换成赵括自有其战略考量

无论是长平之战也好,还是邯郸之战也好,这两场战争都是两个国家综合实力上的一个比拼,后来人将战争失败的原因基本归结在,赵括身上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当时的赵王之所以同意更换赵括为将,并不单纯的是听信了秦军散布的谣言,更重要的是廉颇采取的是一种防御政策,让赵国的军队固城不出,企图拖垮秦国内部的发展,以此来换取秦军的退兵或者赵国的胜利。

可是,廉颇这种做法却是需要强大的内部发展来进行支持的,赵王非常清楚赵国的内部发展与秦国的差距,如果一直任由廉颇采取这种政策的话,那么最先拖垮的很有可能是赵国,毕竟秦国经历了几代人的发展,不仅是国家的战时生产能力非常之强,同时,国家也积累了很多的历史资源可供支配,但是赵国没有。

白起杀降是偶然因素,给赵国致命一击

赵国所实施的变法,只是在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上,本身国内拥有的资源太少,而这部分资源又不能完全的投入战场上,其必须留一部分作为国家发展的保障,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因此在那场战争当中,赵国是耗不起的,他必须更换一个将领来寻找短期内的胜利,甚至做最坏的打算。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对于赵国来讲,哪怕是蒙受战争的失败都比在战争当中损耗太多的国家实力要划算,只不过赵王没想到的是,白起能够在战胜之后坑杀赵国的降卒,这其实是战场的一个偶然因素。所以,将长平杀降事件,归结在赵括身上是完全不正确的,与其说是赵括打不过白起,不如说是在综合实力的较量上,赵国敌不过秦国。

长平、邯郸之战,秦赵两国都损失多名武将

另外,在那两场战争当中,不仅是赵国损失了很多的名将,秦国也同样蒙受了人才的损失,白起就是因为长平之战功高震主,在拒绝邯郸之战后身首异处的;当时秦昭襄王身边的红人有两个,一个就是能征善战的白起,另一个则是提出了远交近攻的范雎。

但是范雎这个人心思比较狭隘,他担心白起继续发展下去会影响他的地位,毕竟长平之战的胜利已经为白起积累了足够多的威望,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前途和在秦昭襄王身边的地位,范雎便向秦昭襄王进言由白起继续带领邯郸之战。

白起为秦国通盘考虑,拒绝邯郸之战

但在白起看来,长平之战已经损耗了太多的国家实力,而在此时,再进行一场大战是完全没有胜算率的;而且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如果都城破灭将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灭亡,如果一个大型诸侯国被消灭的话,必定会导致战国时代格局的变化,到那个时候,其他的各大诸侯国就不可能再袖手旁观了。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而赵国还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是山东六国抵抗秦国的一道屏障,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能够为他们阻挡进攻的赵国就这样轰然倒塌,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所以白起拒绝领兵作战。

白起巨星陨落,秦、赵两国都进入发展的低谷

这样的做法正中范雎的下怀,在范雎的引导之下,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有不轨之心,同时,为了证明自身决策的正确,不顾一切地发动了邯郸之战,却不料邯郸之战的时候秦国占据劣势,赵国又得到了韩国和魏国的帮助,眼看秦军就要战败,昭襄王大怒,勒令白起必须赶往前线领兵。

但白起已经知道这场战争无力回天,于是便拖延了行程,这一拖延就等来了秦昭襄王将其赐死的诏令,一代将星就此陨落,白起的死亡是秦国的一个巨大的损失,在后来秦王嬴政发动灭国之战的时候就说到,如果不是先祖决策错误的话,那么秦国可能早就已经消灭了赵国,秦国的统一也会提前很多。

由此可以看到,秦国不仅是有着硬性的损失,在各方面的实力发展都受到了阻碍,它的软实力也被削弱了很多;因如果真的深入的分析和对比的话,秦国与赵国在战争中的实际损失是差不多的,所以才说两个国家同样进入了发展的低谷。

讨论

秦赵两国资源消耗和国力损失对等

我们在已有资源的损失上,可以看到秦国、赵国两个国家的消耗基本等同,可是赵国在生产能力上却远远比不上秦国,秦国在失败之后可以组织,国内的臣民迅速的投入到生产运作当中,将损失的财力物力用最短的时间弥补回来。

且秦昭襄王后期的失误,也在吕不韦的政策当中得到了挽回,在这种情况影响下,秦国虽然经历了失败,但是却并没有伤到国内的根基,只不过已有的物资受到了损失而已,根本的生产线和生产能力却还完好无损。

赵国一蹶不振,秦国却越战越勇

可是赵国却完全不同,赵国没有秦国那么强大的生产能力,也没有秦国完善的行政发展制度,对于整个赵国来讲,长平之战和后续的邯郸之战已经伤到了它发展的根基,让它没有办法进行再生产。

所以两场战争结束之后的赵国实力已经跌入了低谷,再加上燕国在其背后的骚扰更让赵国苦不堪言,所以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赵国已经没有多余的军事实力来抵御秦国的进攻了,其实也正因如此,嬴政时期发动的消灭赵国的战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因此可以说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虽然没给秦国带去巨大的利益,甚至让秦国蒙受了部分损失,但却为后来的灭国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秦国在统一的战争当中能够分出更多的国家精力对抗其他的国家,并且越挫越勇,加快了灭国之战的胜利,也加快了统一的脚步。

小结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当中,秦国和赵国在已有资源上,实际损失程度是对等的,但在国家的根本生产力方面,却又是完全不同等级的损害,这也就导致了赵国惨胜却伤到了根基,秦国惨败却未伤根本。

战国时期,两国交兵拼的是综合国力,比拼的不仅是已有资源的储备,更是资源背后的生产力强弱,只有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拥有强大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够在战争之后迅速地恢复国家的发展动力,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发展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才能够保证国家能够长久稳定的进行发展和实力提升。

就如同赵国一样,如果它能够像秦国那样拥有强大的后援生产力,那么相信两场战争结束后,赵国的发展一定比秦国更加强盛,但可惜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是一个不完善的改革,只是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在经济发展方面却远落后于秦国,这也是赵国一败涂地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696 字。

转载请注明: 战国时代,终极决战提前上演,秦赵两败俱伤,为何秦国越挫越勇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