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代李广大家都不陌生,他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善骑射,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时从军抗击匈奴,一生征战大小七十余仗。自古便是文臣想位列朝堂,宰一国之政;武将思沙场建功,封侯承爵,历数文臣武将不外如是,李广也是如此。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李广与堂弟李蔡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抵抗匈奴。因二人斩杀匈奴甚多都受封为中郎(类似于清代的大内侍卫,平时守卫宫廷,出行做随从卫队)。
这里为什么要提良家子弟呢,古时良家子弟就是有家有财产从事正当职业的人多为官宦子弟和家有田产者,相反的引车卖浆者流在古代就属于贱职。而且不像后世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在秦汉时士兵地位高,士兵来源多是良家子弟。像是宋代刺配充军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受过刑罚的人是没资格从军的。
李广和李蔡也是得益于良家子弟的身份做了武骑常侍,随行护卫汉文帝。李广跟随汉文帝出行时仗其勇武常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举动,汉文帝曾赞其勇猛感叹道: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景帝继位时,李广已累功至秩比两千石的陇西都尉。七国诸侯之乱时李广领骁骑都尉之职随太尉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叛军军旗。在战场上临阵夺旗和斩杀主帅都是大功,本是一次封侯的大好机会,可李广却做了一件蠢事。
不知是此人没有政治头脑还是心思简单,他竟然接受了梁王私授的将军印。要知道梁王虽是汉景帝兄弟但之前一直是皇位的竞争者,貌合神离。而且作为汉廷的将领受诸侯王的赏赐实在是不智之举,历来君王都忌讳朋党之交,何况所交的是一个诸侯王。李广草率的接受梁王的将军印,遭到汉景帝的记恨。平定七国之乱后,同行者皆都被封为侯,唯独李广不封不赏。
汉景帝在位期间,李广一直在郡守之位上徘徊不定,先后做过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上郡等太守。而景帝在位期间更注重经济建设,面对匈奴的骚扰没有大规模的反攻,以防守为主,所以李广难有沙场建业的机会。随着景帝去世,武帝即位这一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变。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廷采纳雁门豪商聂壹之计,以能使马邑城投降为由引诱匈奴单于前来劫掠,匈奴贪恋汉地财货领十万骑入武州塞。六月,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伏兵三十余万于马邑城旁。可惜,匈奴至马邑城百里处惊疑不定,派兵俘获了雁门尉吏得知了马邑城伏兵,匈奴不敢前行连忙撤退,此一役汉军功败垂成皆无寸功。
自此之后汉匈关系破裂,马邑城之战结束了自汉太祖刘邦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汉廷正式向匈奴宣战。
元光六年,匈奴又一次南下入侵,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此次出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李广领一路兵出雁门关进击匈奴。这本是又一次沙场建业的好机会,奈何这次匈奴兵多,李广军队寡不敌众被杀的大败自身也被匈奴俘虏。好在之后李广寻机逃脱,但因其部队伤亡太大自己又曾被生擒,罪当斩首。李广回朝领罪时用钱赎了死罪,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遂被削职为民。此一役,四路大军有两路折损一路无功而返,仅卫青取得一场胜利斩首七百余被加封为关内侯,李广于侯位再一次失之交臂。
李广被削职后闲居在家,不久后又因战事紧张被任为右北平太守。
史记有载: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匈奴都不跟你交手,还怎么去沙场杀敌建功立业,李广职责在身不领皇令也不能擅自出击。相比李广,此时和李广一同参军的堂弟李蔡随同卫青征战匈奴右贤王部,立下显赫战功受封为乐安侯。而卫青不但经此被拜为大将军,连他的三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都被封为列侯。于此间,笔者心生感慨,不得不同情李广的际遇。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同行者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空手而回。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调任郎中令的李广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领一万骑兵与李广兵分两路一同出征匈奴。兵行几百里处李广军队突遇匈奴左贤王部,汉军被匈奴四万骑兵合围,李广只能结阵据守以盼。
匈奴面对汉军游走骑射,汉军死伤惨重,可是张骞的军队迟迟不来。次日,这时的张骞领军匆匆赶来,两军内外攻击匈奴这才退去。此战,李广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但这并非是领兵不力,而是军力悬殊加之张骞没有及时增援。最后张骞因行军迟缓延误战机被处死刑,张骞用钱赎罪后被削为民,李广此役不奖不罚。
元狩四年,汉武帝决定发动漠北之战,意图毕全功于一役。李广曾多次请求随行,可是汉武帝都没有同意。要知道,李广自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历经三朝,已然在军伍之中度过了四十余年,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花甲老人。如果错过此战,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在沙场上驰骋了,甚至是不求能封候承爵有一次堂堂正正的大胜也好。后来经不起李广的再三请求,汉武帝终于同意此事。
是年,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并以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曹襄为后将军,公孙敖以校尉从大将军,统归卫青指挥。卫青出塞后,通过俘虏得知匈奴单于的驻地,便命李广和赵食其兵合一处向东迂回攻其侧背,余下军队随他直击匈奴本部。李广对此很不认同,认为自己是前将军应该做前锋正面攻打匈奴,但是碍于军令只能从东路出发。
李广不知道的是卫青曾得武帝授意,不能让李广和匈奴单于对阵,说白了,就是认为李广年龄太大而且运气也不好,怕贻误战机让匈奴单于逃脱。在这里还有一个人物促使卫青做出这个决定,那就是卫青的救命恩人公孙敖。此前,公孙敖刚刚丢了侯爵,卫青想让公孙敖和自己正面和单于对敌,好让公孙敖带罪立功再保其一个前程。
败则败矣,大家都没有功劳。可若是此战功成,攻伐有主辅之分,功劳有大有小,这不得不好好思量思量,毕竟这可能是对匈奴的最后一战。李广有歼灭匈奴本部的能力,就不能让他抢下这泼天之功;而他若是没有这能力则是不能他坏事。于情于理卫青都不会让李广做这个先锋,命其和赵食奇合并迂回匈奴驻地也就顺理成章了。结果呢,李广和赵食其在沙漠迷路延误行期未能和卫青在漠北会师,导致合围单于失败,卫青无奈只能退兵。
卫青南归时路遇李赵二人的军队,派人前去询问军队为何延期好向天子交差。李广未答,卫青所派的人又去严厉责问李广的幕僚、随行官吏。李广对此一把揽下了过错,对来人说到:“校尉们都没罪,都是因为我迷失方向,我会向大将军禀告此事。”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了:“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言罢,李广举刀自杀。
李广自杀的引子是此行迷失道路延误行期,事实上汉武帝时期出征匈奴迷路一直是阻挠汉军攻伐匈奴的一大难题。前文说到李广张骞一行,因为张骞的迷路使得李广孤立无援无功而返;后来李广因为迷路使得汉军未能合围匈奴本部自杀身死;包括之前的公孙敖也是因为迷路被削为民有了卫青调李广为偏师的决定。迷路似乎不只是导致出征匈奴的种种失败,同样也使李广迷失了封侯之路。时也,命也!不论是李广痛恨这命运的不公还是对卫青命令的不忿又或者是不堪忍受小吏的责问。李广已是垂暮之年,又因延期获罪已无可能再上战场,沙场建业转眼成空,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失利,也是这世界对李广的否定。项羽自刎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李广自刎则是无颜面对自己,无法面对余生。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汉纪十》《史记·李将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