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易,不死难,李陵的呐喊我的一生为何如此不公?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忠臣无数,奸佞亦不少,毋庸置疑,前者自然受千古景仰,而后者亦会遭万世唾弃。然而,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有个人虽变节却也获得深深同情。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忠臣无数,奸佞亦不少,毋庸置疑,前者自然受千古景仰,而后者亦会遭万世唾弃。然而,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有个人虽变节却也获得深深同情。(李陵的悲剧来自人性的文化)
他就是李陵,李陵到底是因被灭族而甘心另事他主,还是兵败诈降伺机灭反扑?时至今日还是说法不一。不过我很理解他,就像很理解壮志未酬的祖父李广一样。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秋,废材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
此时李陵正任骑都尉,率五千人将士在酒泉,张掖驻防。
汉武帝原计划要李陵负责李广利后勤补给,但李陵主动要求率五千步卒,深人漠北,牵制匈奴大军注意力,武帝默许李陵出兵要求。
数月后,汉军主力与匈奴八万铁骑在浚稽山相遇。李陵率领步卒,驻军两山之间当道扎营尽显英雄本色。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他也不负众望,连战连捷,匈奴骑兵一万余人进退不得,且战且退,妄图诱敌深入,李陵年少气盛明知是计也追击而去。
数月后,汉军主力与匈奴八万铁骑在浚稽山相遇。李陵率领步卒,驻军两山之间当道扎营尽显英雄本色。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他也不负众望,连战连捷,匈奴骑兵一万余人进退不得,且战且退,妄图诱敌深入,李陵年少气盛明知是计也追击而去。(连战连捷李陵长驱直入)
在他看来,李广利大军就在侧翼,还有辅军在后,就算被包围也有友军可以支援,不至于被包围,可惜李广利不是卫青也不是霍去病,而只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面对深入敌阵的李陵步卒。他迟迟不派援军支援,反而反方向追击敌军,最后最后居然撤退了。
碰见这样的坑爹队友,李陵无奈了,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现状让匈奴人找到战机,于是他们开始率军阻断汉军退路,把李陵军所部团团包围。
被围攻近十天时间里,李陵率军与匈奴大战数十场,最终因弹尽粮绝、援兵未至,兵败投降,成了史书上所说的叛徒。
这就是李陵事件历史书上记载的始末,不过故事还有很多版本,我们继续看。
第一种:李陵作战到最后,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也只是被匈奴俘虏,其本人并未投降。而此时,汉朝听到消息后,汉武帝派公孙敖带军设法抢回李陵。但公孙敖到匈奴后无功而返,可公孙敖害怕没完成皇上命令而被责罚,便在汉武帝面前编故事。
说什么,李陵已经投降,并且在帮匈奴训练精兵攻打汉朝。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怒,下令将李陵全家斩首。此时,身为俘虏的李陵听到父母妻儿被斩首消息,绝望地同意了匈奴单于的招降。
说什么,李陵已经投降,并且在帮匈奴训练精兵攻打汉朝。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怒,下令将李陵全家斩首。此时,身为俘虏的李陵听到父母妻儿被斩首消息,绝望地同意了匈奴单于的招降。(二种说法争议不断)
第二种:李陵在一开始兵败的时候就向匈奴投降。
但李陵是诈降,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那些追随他的士卒性命,另一方面是为了潜入匈奴军营,探清匈奴军虚实、以备冋到汉朝时能想出彻底打败匈奴军的作战方案。
同时,如汉军攻打匈奴,他也能里应外合,使匈奴腹背受敌。 然而,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消息后,根本就不听从其他人意见,执意要把李陵一家斩首。当得知家人都死了消息后,深知自己再也回不去汉朝的李陵,只能死心留在匈奴。
面对这二种说法,其实争议从当时到后来都很多。
其中以《史记》作者司马迁和《汉书》作者班固为主,他们都在为李陵辩护并认可第二种说法。
班固在《汉书.苏武传》中对投降后的李陵有这么一段刻画。
苏武在汉使营救下回到中原时,邀请李陵同行,此时李陵推心置腹地告诉苏武说,他投降原本是想找机会劫持单于,为朝廷效劳。不料汉皇不了解他心志,杀他全家,也绝了他归路,令他死后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因此情愿与苏武永别也不愿再回到故土。
苏武在汉使营救下回到中原时,邀请李陵同行,此时李陵推心置腹地告诉苏武说,他投降原本是想找机会劫持单于,为朝廷效劳。不料汉皇不了解他心志,杀他全家,也绝了他归路,令他死后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因此情愿与苏武永别也不愿再回到故土。(属于汉臣的荣光散去)
这段情节的描述就说明了李陵的投降一点有其他原因,那么原因何在?
首先是汉武帝的原因
当时的汉武帝只信任李广利,而这李广利不过是一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莽夫,汉武帝安排李陵给李广利当后勤补给,名将之后心髙气傲的李陵如何肯给一个裙带之臣当手下?
于是自请出战,而武帝非但没阻止,还同意李陵在没骑兵情况下,率领步兵和骑兵为主的匈奴交战。李陵兵败后,武帝又一心希望李陵自杀,然而一听到他投降便在没有丝毫调査情况下,杀李家一族,绝李陵后路,李陵如何能不投降?
其次是大臣的原因
汉武帝确实是一代雄主,可是难免晚年糊涂,汉武帝后期的朝廷已经颓势尽显,外戚当权,把持朝政。李广利能因妒忌令援军迟迟不至,既不出兵救援,也不牵制敌军,坐看李陵被围攻,但是他们却一点责任没有,一点责罚也没有。最后奉命救援李陵的公孙敖也是,没有任何战果就回去了,为了推卸责任就捏造事实,那么他的过错算谁的?
汉武帝确实是一代雄主,可是难免晚年糊涂,汉武帝后期的朝廷已经颓势尽显,外戚当权,把持朝政。李广利能因妒忌令援军迟迟不至,既不出兵救援,也不牵制敌军,坐看李陵被围攻,但是他们却一点责任没有,一点责罚也没有。最后奉命救援李陵的公孙敖也是,没有任何战果就回去了,为了推卸责任就捏造事实,那么他的过错算谁的?(李广利是深入匈奴了,最后投降的也是他)
最后是李陵自身和家族的原因
众所周知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而李广难封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那么李广为何难以封侯,原因不过是因为李广不受汉武帝待见,这深层原因又和汉武帝继位前的权力斗争有关,因为李广是和汉武帝争夺皇位的梁王刘武的支持者在关键时刻的政治不正确,害了李家三代人。
这也就造成李广的悲剧,进而成立李陵的原罪。
再加上和爷爷李广一样爱惜士卒生命的个性,让他面对威胁杀害自己士兵的匈奴,只能无奈投降。爱护士兵也成了他投降的催化剂。
一死易,不死难,无论是诈降还是真降,其实李陵早已备受良心折磨。
而这一切的悲剧,不过是儒家伦理道德中“不成功便成仁”的变种原因而已,在儒家观点中,忠贞不二,鱼死网破才是垂范千古的英雄。而李陵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思想不过是当时舆论的另类,能屈能伸不被人理解,只有鱼死网破才是真丈夫。好吧,这样的舆论压力下,李陵有骂名也算正常了。
而这一切的悲剧,不过是儒家伦理道德中“不成功便成仁”的变种原因而已,在儒家观点中,忠贞不二,鱼死网破才是垂范千古的英雄。而李陵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思想不过是当时舆论的另类,能屈能伸不被人理解,只有鱼死网破才是真丈夫。好吧,这样的舆论压力下,李陵有骂名也算正常了。(这样的话谁敢说?说了就被阉)
只是,这忠贞不二,鱼死网破真的是精华而不是糟粕吗?基于人性的关怀尊重,至古以来中国人其实很少!
这样的事情在近代多不胜数,张治中为此殉国,方先觉为此出家,不都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