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史上唯一被雷劈死的帝王,商王武乙生前为什么要射天?

由 闻人海瑶 发布于 经典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14 武乙射天

文/图/辑|寒山忆雪

大约公元前1121年(武乙34年,季历13年),吞程国、反攻犬戎得胜的周公季历,前往沫邑(朝歌)朝见商王,得到了商王武乙的厚赏。

武乙赏赐季历,当然不是为了表彰季历之前的功绩,而是为了继续笼络他,让他去对付商王国的另一个劲敌——鬼方。

在前文「克定鬼方」一节中说过,鬼方位于陕北高原和晋西山区一带,在夏王国与早商时期,他们的文化称作朱开沟文化,在晚商时期,他们的文化称作李家崖文化。

鬼方是周人对李家崖族群的统称,在商族人的语言里,鬼方并不是指整个李家崖文化的族群,而是指其中的某个方国。这个方国长期臣服于商,甲骨卜辞中几乎没有商人征伐鬼方的记录。

对于李家崖族群中的其他部族与方国,商国人将他们称作土方、工方、基方以及其他的具体某方,其中最强大的就是工方。武丁时期,商国出动王师1.3万人征讨工方,最终将工方打败,甚至可能将其驱逐到更北的河套地区,或陇东地区。


这一壮举,在周人的语言体系中,就变成了“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将工方、土方统称为鬼方了。

在这里,我们也暂且采用周人的叫法。

鬼方被武丁打败后,一度衰落。但经过祖庚、祖甲、冯辛、康丁两代四王将近50余年,以及武乙时期30余年,共计80余年时间的恢复,鬼方又重新壮大了起来。

相比来说,方戎位于晋北,召方位于晋中,都对商王畿有直接的威胁,而鬼方所在的陕北、晋西,对商王畿的直接威胁就小很多了。


但这并不代表商王国可以无视鬼方。虽然鬼方不能直接威胁商王畿,却可以南下侵扰关中东部和晋西南的汾河盆地,甚至可以策动晋西南地区的隗姓方国叛离商国,使商国再次失去运城盆地的解州盐池。

除此以外,如果鬼方持续强大,就可以像武丁时期那样,进入晋中,并越过太行山,直接侵入王畿地区。

但此时的商王国,一方面刚刚平定召方的叛乱,短期内无法再次用兵,另一方面,与方戎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商王国不可能舍近求远,去攻打远处的敌人。

很多人也许会纳闷,为什么武丁时期,商王国可以连续用兵甚至可以多线作战,而到了武乙时期,仅仅过了100多年,就难以对多个方国同时开战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商文明的先发优势已经消失了,周边方国也逐渐获得了商王国的战争技术。这使得原先可以轻易打败周边方国,通过战争俘获大量人口、物资,以战养战的模式运转不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技术代差的硬仗。商族人无法通过战争获得收益,或者获得收益的代价变大了,自然就难以连续用兵了。

所以,笼络周国,让周国替商国去征讨鬼方,就很有必要了。

约公元前1120年(武乙35年,季历14年),季历再次领军出征,目标直指西落鬼戎,《竹书纪年》记载为“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

等等,前面不是说周人将要征讨鬼方吗,怎么又变成西落鬼戎了呢?

其实,鬼戎就是鬼方。鬼方本就是广义上的西戎人的一部分,虽然与古匈奴人有所融合,但语言、风俗应该与西戎有相近的地方。否则,不可能被周人称作戎。

不过换句话说,上古时期,中原族群对周边族群不够了解时,往往会使用泛称。比如胡人,原本是特指匈奴(匈字古音与胡相同),再后来,蒙古语族的先民,也被称作东胡。再到三国魏晋时期,北方异族都可以称作胡,再到隋唐,连西域金发碧眼的色目人,也都可以叫胡人了。


鬼戎就是鬼方,这个很好理解,那么“西落”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们只单看这两个字,的确很难知道它的本意。很多人会往地理位置上猜,因为有一个方位名词“西”在其中。那么“落”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鬼方族群的李家崖文化的分布区域,也许答案就接近了。


李家崖文化的分布区域主要是陕北高原和晋西山地。在陕北高原,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洛河。之所以说著名,是因为在十三朝古都的洛阳那边,也有一条洛河。为了区别这两条洛河,人们往往把源自陕北高原西北部、流入关中东部注入渭水的这条洛河,称作“西洛河”。


没错,西落鬼戎中的“西落”,正是“西洛”。

《竹书纪年》还记载,这场周人伐西落鬼戎之战,以周人的胜利而告终,周人的军队俘获了12个鬼方的部落首领,称作“俘十二翟王(狄王)”。

就在周人开疆拓土、再次大胜的同时,商族那边却发生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可能在季历伐鬼戎的同时,也有可能稍迟,正在河渭地区举行田猎的商王武乙,突然意外死亡。

按照《史记》的记载,武乙是在田猎时被雷劈死的,原文是“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这个说法可能是太史公参考了先秦史料,因为《竹书纪年》上也是同样的说法,“王畋于河渭,大雷震死”。

但《竹书纪年》的记载比较简略,《史记》则详细叙述了武乙为什么会遭雷劈。

《史记》中说到,武乙昏庸无道,做了个人偶,将它称作天神,并与它比赛,结果当然是人偶天神输了。对输掉比赛的“天神”,武乙不仅施加各种侮辱,还用皮囊盛血,用弓箭射穿,称作“射天”。


按照古人的观念,武乙这是与天对抗,是近乎于精神病人的行为,结果自然是遭了天谴,被雷劈了。在现代人看来,武乙是妥妥的“装逼遭雷劈”的典型。

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段记载会不会太过离奇荒诞了呢?射天闹剧和遭雷劈的事件,会不会是后人的杜撰呢?

要知道,甲骨卜辞中显示武乙反攻方戎、召方,解除了王畿西北侧近在咫尺的威胁,成就了赫赫武功,因此,后人才给他上了“武”的谥号,待遇直追他的曾祖父——商朝版的汉武帝——武丁。而这段赫赫武功,居然在《史记》和《竹书纪年》以及其他史书上毫无体现。

与此相反的是,《史记》记载了武乙近乎神精病的一面,却记载了季历“修古公遗德,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我们知道,太史公如此记载,是出于儒家的史观,推崇仁义。所以记载季历仁德、武乙昏庸,以此来警示后世帝王。

但一向直接记录血淋淋的残酷史实的《竹书纪年》,却只记载季历开疆拓土的过程,却不记载武乙的赫赫武功。原因也很简单,《竹书纪年》毕竟是周人体系的史书,站在周人的立场上记录历史,如果不掩盖武乙的光芒,有如何能突显季历呢?

我们不能说“武乙射天”和“雷劈”就一定是虚构的,但至少,这段历史可以用另外一种解释。

我们都知道,商族人是非常“迷信”的,他们崇拜祖先神和上帝,崇尚占卜巫鬼之术,为此,不惜用大量的活人和巨量的牲畜来搞各种祭祀。

用人偶替代天神,与天神比赛,箭射血囊,名为射天,可能都是商人神秘的巫鬼之术的一种。这种做法,与后世的扎小人诅咒别人,有相似的地方。

那么商王扎的这个小人,哦不,商王射的这个天,究竟是针对谁的呢?

在甲骨卜辞中,商族人的最高神明被称作“上帝”(非基督教的上帝),商族人射的是天神而非自己所信仰的上帝,可见商王武乙还是正常人类,而不是精神病人。

而“天神”是周人信仰的最高神,周人灭商得了天下之后,周王称作“天子”,就是这一信仰的反应。

因而有很多人认为,武乙射天,其实就是在用巫术压制周人的最高神。因为当时商族人忙着对付方戎和召方,只能笼络周人去对付犬戎、鬼方,这导致周人逐渐强大起来。商人暂时无力压制周人,于是先在宗教仪式上,把周人的天神压制一顿再说。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首先,周人并没有强大到让商族人忌惮。相比武丁时期臣服的周方来说,此时的周人,只不过多占据了岐地和程地,再加上姻亲的羌戎,也只是占据了半个关中,不到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放到现在,这个面积也就是一两个地级市的规模,与王畿面积相当于一两个省、诸侯藩属面积相当于两三个省的商王国相比,就相当于后来的朝鲜对比明帝国一样。


其次,商族人与周人处在合作期,不可能一边笼络周人,一边又公然侮辱周人的天神。

最后,武乙末期,召方已经被平定,方戎虽然没有彻底打败,但暂时也无力南下攻商。此时的商王国,可以腾出部分兵力,开拔到河渭之间。

史书都称武乙在河渭之间是搞田猎的,但我们仔细看田猎的地点和时间,就知道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河渭之间,也就是黄河和渭水之间,具体来说,就是关中东部、渭水以北、黄河以西的这片区域,现在的渭南市北部的蒲城、大荔一带。这一地区,正是鬼方的南侧,是从关中北上攻打鬼方的必经之路,也是前沿基地。


再看田猎的时间,恰好与季历伐鬼方同时。

也就是说,商王武乙前来关中东部,是像历次远征一样,由诸侯当前锋,王师随后,甲骨卜辞中往往称作“王比某侯伐某方”。

换句话说,季历伐鬼方,很可能不是独自行动,而是商王亲征,集合关中大部分藩国,并让周国当前锋打头阵。

这也就可以理解,刚刚兴起、实力并不十分强大的周方,为什么可以打败强大的鬼方部族,并获得“俘十二翟王”这么恐怖的战绩了。

既然商族人诅咒的不是周人的天神,那么,又是谁的天神呢?

有研究发现,广泛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的各个族群,除了藏传佛教和驴胶之外,原本的信仰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其中都有一个最高神,天神。


也就是说,作为他们祖先的西戎、戎狄各部,都有可能信仰天神。考虑到当时的羌方已经间接臣服,犬戎也被周人阻挡在陇东,唯一对商王国有直接威胁的,就是鬼方。

所以,商王武乙用高大上的巫术(商族人认为的)所诅咒的天神,很有可能是鬼方的天神,而不是周人的天神。

不管如何,商军在后,周军在前,征讨并打败了鬼方,获得了“俘十二翟王”的恐怖战绩。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周人在陕北高原遇到了从晋中逃亡而来的同姓部族——召方族人。


这一支与周人偶遇的召方族人,被季历收留并混入周人的队伍中,最终回到了岐地(周原)。后世的西周三公之一、开创燕国的召公奭,就是这一支族人的后裔。

回到伐鬼方之战的前后,商王武乙到关中东部的前线田猎(实为督战),却意外死亡,死因居然是遭雷劈。

那么,武乙真的是被雷劈死的吗?有书法认为,武乙是被周人杀死的,这个说法靠谱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