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大概念,他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大的主体,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载体承担着教育的功能,但无论哪一个主体或载体,在实施育人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着认同与传承的问题,受教育者也一定在理解和接受中不断成长壮大。
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主体,承担着育人活动的主导功能。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阵地,多种育人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面对新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如何让学生在认同和传承中快速成长,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更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在现在的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是一个从理解到认同,再到接受和融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引导和生成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融合多学科知识创设灵动的智慧课堂,让学生在灵动中启迪思维,由此来传承老师所带来的智慧,这对老师来讲,也是一个值得终生研究的课题。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学生的道德生成更多的是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引导和教育。在这其中,良好家风的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良好的家风是孩子道德生成的最初来源。随着学校教育的实施,道德的培养更加科学有效,载体也更加丰富。无论是传统文化进校园,还是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对社会教育而言,对孩子的道德形成更多的是一种环境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领。我们不得不说,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无德人员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这不是社会的主流事件,但它已通过孩子的眼睛进入其内心,这种植入内心的负面影响力甚至超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对此,每一个社会自然人,在面对孩子时,一定要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得到正面的教育和影响,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成年公民都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民间有句谚语说“教的曲唱不得”,延伸的意思就是没有真正内化到自己内心的东西是复制不出来的,即使有那么点样子,也只是一个皮毛,形似而神不似。这一点,对我们很多家长要有所启发,我们不要一味地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比,一个孩子一个样,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分类施教”和“因材施教”才是最有效的。别人的教育方法拿到自己身上用就不一定合适,这主要是孩子对你的教育方式不认同,无法认同的教育不但得不到共鸣,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
教育一定是生长的、变化的,所有的认同和传承都是为教育生长服务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那教育一定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教育何来生长?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认同是孩子接受的前提,传承是发展的途径,生长才是最终的目的。
作者: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校长 蔡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