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花样美男高仙芝脚踩吐蕃踏马葱岭,却如何败于怛罗斯的?

由 钟离黎明 发布于 经典


大唐平定东西突厥后,疆域北达贝加尔湖,西达里海,按照常规剧情发展,应当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然而生活哪有这么容易?新的威胁又出现了,那就是吐蕃。唐突战争打了40年,唐蕃战争打了200年。

唐蕃不仅在青海、陇南、川西进行殊死较量,也在广大西域进行激烈争夺。高仙芝、封常清等将领,因此脱颖而出,建立传世功勋。


吐蕃雄起。

7-9世纪的吐蕃政权,是西藏史上第一个政权,也是唯一一个统一政权。它立国200多年,给大唐带来巨大麻烦。

吐蕃人从哪来?他们自己传说,祖先是公猕猴,睡了一个美女,创造一个民族。这个传说,相当写实。

从基因结构来看,“汉藏同源,汉羌一家”,藏人与汉人是近亲,可能是夏尔巴人与汉羌的混血。而夏尔巴人在藏语中,表示“东方的人”,先祖来自四川甘孜,应该也是古羌人。他们3万年前迁居高原,为了适应高海拔,肺活量变大,血压变低,粗犷发育。

赞普家族发迹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农业区里,海拔不到3600米。赶上全球气候变暖小周期,高原农民迎来了春天,他们家很快就发达了。

629年,年仅13岁的松赞干布继位。他雄才大略,很快统一西藏,还全方位改革。参照隋唐官制和兵制,建立政治军事制度。采用历法,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创造吐蕃文。吐蕃从原始社会,跨入奴隶社会。

松赞干布先征服象雄(阿里)。这是苯教的发源地,也是藏医发源地。玄奘《大唐西域记》说,这里有个“东女国”,母系原始部落,女人当家作主。

然后又打吐谷浑(青海)。这是鲜卑慕容家族建的国,和《天龙八部》慕容复是一家子。不过这支早早离开中原,来到青海搞西部大开发,建国比慕容氏“燕国”还早。

此外,陇南的白兰羌、川西的党项等,也在干布的一揽子计划里。至于印度,还是算了,又热又湿,容易醉氧,玩耍可以,长住免谈。

干布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娶了唐朝公主,他也想娶一个。唐太宗没同意,阿布很没面子。他带20万大军,打到了松州(四川松潘),扬言“你不嫁女,我就打你”。太宗派出侯君集,小小切磋了一下,消灭阿布几千人,阿布就退兵了。但太宗也看到阿布实力,觉得这小伙子有前途。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当阿布看到新娘,满身凌罗绸缎,觉得自己好土鳖,从此向东方看齐,又派留学生,又买奢侈品,慢慢变得汉化。而文成公主带去工匠、作物等,也大大加快吐蕃建设发展。


唐蕃结了百年之好,其实就好了10年。649年唐太宗去世,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唐蕃蜜月结束了。吐蕃权相禄东赞父子,把控朝政50年,开始“军国主义”步伐。

唐高宗解决西突厥后,主要盯着朝鲜半岛,没在意青藏高原的事,吐蕃趁机吞并吐谷浑,控制青海牧场,进可攻退可守。苏定方659年以1千大胜8万,667年以8千大胜10万,禄东赞受伤而死,苏定方也过劳死。

禄东赞儿子论钦陵,开始疯狂报复。670年在大非川,集结40万大军,消灭薛仁贵10万人。678年在青海湖打败李敬玄18万大军。然后王孝杰、娄师德、黑齿常之等一干唐将,又在良非川、白水涧等地扳回几局。

从此,唐蕃在东起剑南(川西),经河西、陇右,跨青海、西域,西至勃律(克什米尔),长达万里的战场上,数百万将士嗜血搏杀,时间绵延近200年,有记载的大战190余次。

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当然是河湟地区,因为这里紧挨长安。而在遥远的西域,双方争夺也很激烈,就在短短22年里,安西四镇六易其手。

吐蕃为什么要把手伸到西域?因为他们打下象雄(阿里)以后,发现这里与于阗,生意做得很火,还有三条通往塔里木盆地的秘道,克里阳、桑株、克里雅古道。他们想到,如果唐军一旦翻过昆仑山,就可穿过2000里无人区,直插拉萨后门,顿时惊出冷汗。于是他们决心战线前移,控制安西四镇。

662年,唐蕃两军首次遭遇。之前龟兹叛变,苏海政带领西突厥兴昔亡、继在绝两部,发兵攻打龟兹。哥俩过去有仇,一个诬告另一个,说他准备造反,苏海政没调查,就把被告杀了。结果西突厥“十箭”寒了心,都去投降了吐蕃。等苏海政打完龟兹,回到疏勒南边时,西突厥弓月部,就请来吐蕃军队。苏海政没心理准备,一下子惊呆了,赶紧送钱物,双方没开打。

670—674年,吐蕃联合弓月、疏勒等部围攻于阗,并攻陷白州等十八州(羁縻州)。唐朝被迫撤销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将安西都护府搬回西州。唐高宗震怒,派薛仁贵正面出击,因为不占天时地利,结果在大非川惨败。不过吐蕃也打得虚脱,所以消停了四年。

以至于674年,于阗王以一己之力,就赶走吐蕃占领军。唐朝也派萧嗣业,讨伐弓月部落。大军还未到达,弓月、疏勒提前投降。大唐重新控制四镇,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在播仙(且未)、石城(若羌)等设十二州。但安西四镇唐军还是挺少,唐弱蕃强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678—679年,李敬玄18万唐兵,在青海湖惨败给论钦陵。吐蕃在西域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次年西州都督崔知辩,很快收复四镇。

686年—692年,武则天当上女皇,很多人不服。徐敬业反了,一批老将被杀,北方东突厥又闹了。吐蕃乘机下山,攻破焉耆,直逼四镇。武则天主动“拔”四镇,兵力全部撤回西州,固守北疆伊、西、庭三州,还有河西走廊。

吐蕃站稳脚跟,一路向东,直下且末、若羌,直指沙州(敦煌)。武则天平定内乱后,先派宋师将,出兵收复焉耆。试探成功之后,又命韦待价西进,结果在寅识迦河(伊犁西南),再度惨败于钦陵。恰逢天降大雪,唐军饿寒交加,伤亡很多。

武则天不甘心失败,692年派王孝杰,领18万唐军收复四镇,又把安西都护府设在龟兹,驻扎汉兵3万。四镇终于有了重兵,此后基本保持稳定。

虽然两年后(694年),吐蕃卷土重来。但王孝杰在安西、北庭唐军配合下,连续在大岭、冷泉两地,大败吐蕃和西突厥,重创蕃突联军6万人。之后唐军稳驻安西四镇,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论钦陵是吐蕃军神,但也因此树大招风。他家说了算50年了,老板会怎么看?别人还活不活?699年,吐蕃王终于对噶尔家族动手,借口出去打猎,血洗噶尔家族庄园,捕杀亲族2000余人。论钦陵自杀身亡,他弟弟、儿子都投降大唐,吐蕃也大伤元气。

正面刚不过,那就绕道走。吐蕃人对葱岭地形很熟,哪有沟哪有缝都知道。715年,吐蕃和大食联军,攻入大唐附属国拔汗那国(费尔干纳盆地)。唐将张孝嵩率军出龟兹,西行数千里,连下数百城,俘斩千余级,帮助拔汗那王复国。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736年,吐蕃军顺着狮泉河一路向西,经过拉达克、大勃律(巴尔蒂斯坦),打下小勃律(吉尔吉特),占领连云堡(萨尔哈德),控制瓦罕走廊,截断丝绸之路。


疏通丝路。

高仙芝是朝鲜族人。唐朝打败高勾丽,他祖上入了唐朝国籍。他父亲高舍鸡是将军,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所以高仙芝很小时,就来到龟兹生活。

他不仅是官二代,长得又比宋仲基帅。他父亲老是担心,这小子长得太文弱,以后干不了糙活。那时有潜规则,父亲有军功,儿子也升官,所以他20岁就当将军。每次出门排场很大,跟班就30多个人,穿衣打扮非常韩星范儿,街上小姑娘全在围观尖叫。

当时龟兹的美女,可是全国都出名。首先是底子好,白种姑娘异域风情,肤白腿长前突后翘。其次是善歌舞,从南北朝到隋唐,龟兹乐在中原最时尚。所以龟兹姑娘不仅长得美,而且个个能歌善舞,很多人都去长安发展。李白讲“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主要就是指的她们。高仙芝这种帅哥官二代,在龟兹更是如鱼得水。

而封常清就没这么幸运。他是山西人,自幼失去双亲,跟着外公过。外公又犯罪,被流放安西,当城门保安。不过老头读过书,常在城楼教他认字。外公去世后,他成了超级屌丝,家里没钱不说,长得还奇丑无比,不但身材细瘦,而且斜眼瘸脚。街上姑娘看到他,躲得远远的。年过三十的人,连姑娘手都没摸过。他内心非常苦闷,天天坐在城门上看姑娘。

看高仙芝这么拉风,他心里非常羡慕,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感叹阶层固化。他直接给高写信,要求做个跟班。

高仙芝见到人后,“尼玛,长这样也想当我跟班,这不得吓死我的女粉丝!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是你的错!”所以坚决拒绝。

封常清不知好歹,第二天又写信。高仙芝很生气,“我跟班太多,你别再烦我!”封常清更生气,“我看你做人有品,才愿意做你跟班。如果你以貌取人,就会永远失去我!”说的倒是好听,然而没有卵用,高仙芝还是没要他。

封常清也是豁出去了,天天在高家门口等,一等就是几个月,已成为龟兹一景。高仙芝没办法,只好收留了他。

节度使夫蒙灵詧,发现高仙芝才干,一再提拔重用。高仙芝不到30岁,就当安西副大都护、都知兵马使,相当于军区副司令兼秘书长。

唐玄宗刚上台,碎叶城发生叛乱,李白老家遭了殃。李白是大v,影响力挺大,在微博上一嚷嚷,搞得舆情有点大。

唐玄宗命令灵詧平叛,灵詧派高仙芝率2千骑兵,到乌什县别迭里河谷,迎战翻山而来的叛军。叛军走了几天山路,人马都累惨了,还没缓过劲来,就全让唐军干死。


封常清只是杂活跟班,连当兵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参加打仗。但他是个有心人,提前写好捷报,虽没参加实际战斗,却把排兵布阵、谋略运用、交战过程写得很详细,而且把高仙芝想说的话都说了。高仙芝很是惊讶,这才知道是个人才。

打胜仗回军后,灵詧设宴犒劳。高仙芝让封常清,穿上军服配上腰刀,扮成军官跟他同去。那些秘书看到高仙芝,都争相讯问,“那份捷报,是谁写的?”高仙芝说:“我的跟班封常清。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大家赶紧请封入坐,从此封常清出名了。高仙芝也经常提拔他,很快就当上了团长,终于也有了女粉丝。

封常清能实现阶层跃升,也得感谢当时的好时代。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唐朝国力空前强盛。这也使得唐朝军力增强,在唐蕃战争中逐渐占优势。

唐蕃争夺安西四镇,现在已告一段落。争夺重点转到葱岭以南,就是今天克什米尔一带。

这里有两个小国,小勃律和大勃律。小勃律原是大唐附属国,在丝绸之路占据两条主道。一条是瓦罕走廊东段,这是塔里木盆地南沿,去吐火罗盆地必经之路,张骞、玄奘都走过。另一条是罕萨河谷,法显老同志走过,今天中巴公路从这穿过。

而吐蕃要去葱岭西北,也得走这几条路。他们顺着狮泉河谷,经过大小勃律,无论去吐火罗盆地,还是去费尔干纳盆地,都是很方便。本来他们去费尔干纳,走塔什库尔干县、阿克陶木吉乡更顺,但是唐朝设了葱岭守捉,而且此路与塔里木盆地一山之隔,喀什、阿克苏等都可拦路收费,所以不如绕道霍罗格。这就是玄奘说的尸弃尼国,喷赤河中段的小国,卡着葱岭一条南北小缝。吐蕃每次联络西突厥,以及骚扰拔汗那国,都是走的霍罗格。

吐蕃王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就投靠了吐蕃,吐蕃进而控制西北各国。唐几任安西节度使,数次派兵讨伐,因为地势险要,吐蕃重兵防守,都是无功而返。

747年,大唐派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唐玄宗为了加强领导,配了一个监军,这人叫边令诚。监军算是政委雏形,不过当时由太监兼任。

高仙芝带领2万人,从龟兹(库车)出发,进入塔什库尔干县,大体顺着今天塔吉克m41号公路,绕道霍罗格,然后兵分三路,赵崇玼走北谷道(沙赫达拉河谷),贾崇瓘走赤佛道(耶尔洪河谷),高仙芝与边令诚走护密道(瓦罕走廊),最后在连云堡会合。为什么要兵分三路?因为都是狭窄山路,三路总比一路要快,而且不易被包饺子。

贾崇瓘走的那条路,之所以叫赤佛道,是因为可通赤佛堂,那有一尊金色大佛,在达丽罗川(今达雷尔河),法显玄奘都去过。这条路直通连云堡后面,可截断吐蕃援军。


连云堡三面都是峭崖,又有喷赤河做屏障。堡内吐蕃军有1千人,城南侧10里处大营9千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唐军夜间渡河,凌晨发起总攻。猛将李嗣业和田珍,担任左右陌刀将,带着所属特种兵,用绳索攀岩而上,发动强攻。陌刀乃唐军神器,类似三尖两刃刀,马挡马翻,人挡人死。从早晨打到中午,消灭对方5千人,又活捉1千人。在高原上战高原兵,打成这样很不容易。

下一步是翻越坦驹岭(海拔4688米),攻打小勃律都城吉尔吉特。边令诚吓得尿裤子,没法继续跟着走。高仙芝只好将他留在连云堡,另外留下三千老弱病残,说是留下休养,实为保护监军。这是皇上的人,万万得罪不起。

坦驹岭非常险峻,山下就是阿弩越城(吉尔吉特)。有两条冰川可以下山,长度都超过20里,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将士都不敢下山。高仙芝派20余人,装扮成阿弩越城内应,从山下爬上来迎接,消除将士恐惧心理。

到了吉尔吉特,高仙芝先派人,砍断狮泉河边藤桥。在抓获国王王后,一举平定小勃律。等吐蕃大军赶到,已经无济于事,只能望河兴叹。等修好桥杀过来,至少几个月时间。此战使得唐军声威大震,“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深为高仙芝壮举叹服,在《西域考古记》中写道:“我觉得可惜的是,这位勇敢的中国将军,竟然不在隘口修建石碑,来纪念这个壮举。”

高仙芝小勃律之战,足以媲美汉尼拔和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和战斗阵地,都在帕米尔高原上。而汉尼拔拿破仑只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并未在高山上展开战斗。最令人惊奇的是,小勃律之战历时半年,如何搞好后勤保障、克服高原反应,也是千古之谜。

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能猜测。行军的方式,肯定是骑马。步兵也骑马,打仗再下马。人怎么吃饭?主要靠干粮。每人带一袋炒面,或反复蒸晒的米,水一泡就能吃。每人带点酱,这样好下饭。赶着一群牛羊,路上再买点牛羊,不时改善官兵伙食。那马吃什么?马食量是人7倍,靠干粮肯定不行。他们走有水草的路,一边走一边放牧。正是因为这样,路上走了100来天。至于高原反应,只能自求多福。

年轻人容易激动,回程走到切克马廷湖,高仙芝就让人写捷报,直接送往京城。这就犯了官场大忌,让顶头上司不好办。如果他先报告灵詧,灵詧就可对报告进行加工,突出自己“领导有方、运筹帷幄”,这下等于断了灵詧官路。所以灵詧一见面,就大骂高仙芝,一口一声“高丽棒子,去吃狗屎”,还说“按律当斩,饶你一命”。

边令诚看不下去,就发挥政委作用,一个报告打上去,朝廷立刻下令:高仙芝任安西节度使,灵詧进京待命。灵詧十分害怕,担心高仙芝报复。但高仙芝每次见他,还是毕恭毕敬。其他几位将领,与高有过过节,高把他们找来,直接训一通,“你欠我十块,他喵不想还?”“大帅还还,今天就还!”“休想白嫖,一毛利息!”“好嘞好嘞,三毛都行!”把事都挑明,再一笔勾销,部下安了心。高仙芝胸怀很可以,领导艺术也挺高明。

高仙芝升任军区司令后,提拔封常清为后勤部长。封常清处事果断,勤俭敬业,赏罚分明,不负所望。当然,这人也不好惹,惹他会出人命。

高仙芝乳妈儿子郑德诠,与高仙芝亲如兄弟。高仙芝提携他为郎将,家里私事都由他办。他仗着与高关系铁,瞧不起封常清。结果封常清趁高仙芝不在,找个理由把他抓了起来。“当年我出身低贱,为了攀附高老大,天天蹲他家门口,想必你都见到过。然后你就看轻我,到现在都不敬礼,今天高老大不在,我教你怎么做人!”赏他六十大板,打得奄奄一息。后来抬回家里,他妈嚎啕大哭,去找来高仙芝。高仙芝一看,“都已经断气了,这事就算了吧。”后来封常清,又斩了两个将军。大家看到他,都是鬼见愁。

征服小勃律2年后(750年),吐火罗叶护报告,朅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依附吐蕃,截断瓦罕走廊西段。高仙芝又深入葱岭,灭了朅师国。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极大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此时,大唐已控制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俨然成为中国中亚总督。


对抗大食。

610年,穆先知创立清真教,到他去世时(632年),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已出现于阿拉伯半岛。信仰让他们浑身是劲,加上骆驼比马耐造,阿拉伯在西亚迅速崛起,成为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大食建国几十年,势力已到葱岭西,逼迫“昭武九姓”、吐火罗等国交纳重税。大唐和大食两位大哥,为了收马仔,开始干上了。

就在高仙芝对付吐蕃时,大食国内发生革命,什叶派打败逊尼派,750 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建立,国内处于动荡期。

高仙芝刚打完朅师国,趁着大食家里乱,马不停蹄打下石国(塔什干),理由是“不讲政治,不讲礼貌”。第二年(751年),大唐与大食两个帝国,终于在怛罗斯(今哈萨克塔拉兹)干了一仗。

高仙芝带正规军2万、盟军1万,总兵力3万。阿布·穆斯林带本部战士4万、属国兵力10余万,总兵力在15万以上。大唐战术娴熟、武器先进,大食人多势众、以多打少,战事异常激烈,一时难分胜负。

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猪队友,而是阴队友。大唐盟军葛逻禄部,从背后捅了一刀子。于是高仙芝溃败,2万人的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生。但阿拉伯军队也损失惨重,伤亡7万多人,震惊于唐军战斗力,不敢再趁胜追击。高仙芝还想再打一场,让李嗣业拉住了。


盟军为什么会发生叛变?我不由深深陷入了沉思,这一定是体制问题。没错,都护府体制迟早晚会出问题。

汉唐的西域或安西都护府,究竟是什么单位?西域与汉唐朝廷,是什么关系?有人说都护府就是省级行政机构,西域与朝廷就是省市与中央的关系。有人说都护府就是战区司令部,类似于美国全球战区司令部,西域小邦只是汉唐附属国,不能算入汉唐疆域,就像日本不能算作美国领土。

其实汉唐开始设都护府,还真相当于战区司令部,只负责打仗,不干涉附属国内政。但都护府能征用当地人力物力,所有成年男子都可调动,没有什么法律限制,确实是很任性。以至于有个小邦,立了一块石碑,“为了唐皇,年年打仗。累死累活,受不了啦。”

这些都护府还负责屯田,相当于直接管理新疆建设兵团。而绿洲小邦之间,没有明显界线。汉唐大量屯田,都是利用灌溉,新开发的无主地。也有的是将对方团灭(轮台),或强制拆迁(楼兰),占用对方土地。在汉唐历史条件下,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厉害,称西域为汉唐疆域,完全没有问题,不能套用今天国际法,用现在的剑去砍古代的人。

而且到了唐朝,情况又有变化。唐朝在西域行政体制上,设置三个不同层级。

第一层是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三州的州县制,已经基本内地化。安西都护是军政一肩挑,又管军队,又管地方。驻军多达2万,汉人多达7万。

第二层是安西四镇的羁縻制。龟兹、疏勒、于阗、焉耆(碎叶)领导人,既是小邦土王,又是唐朝官吏。主要靠自治,都护总协调。四镇唐军编制,一般也就500人,主要是搞监督。如果要打仗,就征集当地人。但如果落部勾结外人,那就麻烦了。这也是安西四镇屡废屡建的原因。以至于武则天之后,干脆在龟兹驻扎3万唐军,这才基本稳住局面。设了安西节度使后,更是军地一把抓。

第三层是其他羁縻府州。这些地方和唐朝,只是朝贡与册封,忠诚度可想而知。吐火罗叶护乌湿波,就是玄奘见过的杀爹娶妈狂魔。他的心就很大,随便列了一张管辖清单,连波斯都敢列入辖区。高宗也搞不清情况,封他当月氏都督府都督,管辖20多个小都督府,其中包括波斯都督府。过几年搞明白了,才把波斯单拎出来。对于这种羁縻府州内政,唐朝不想管也管不了。但如果倒向敌方,唐朝就会打屁股,比如高仙芝去打石国。用什么兵力去打呢?当然是从别的部落调兵,搞所谓的“以夷制夷”。

这种情况下,调动那些部落兵力打仗,某种程度上就是雇佣兵。你得给好处才行。所谓好处,就是打赢了以后,放纵他们去掠夺,或者分点地盘。但如果敌方出价高,他就可能背后捅刀子。

高仙芝遭遇的葛逻禄叛变,应该就是属于这种情况。阿拉伯让葛逻禄背后捅刀,条件是同意他们去河中放牧。而事后葛逻禄人,确实是去了河中。再比如西突厥那些部落,本来已被大唐打服,吐蕃一去拉拢,随时发生叛变。但对于当时大唐来说,只能做到这个程度。那些部落投降咱,咱不能全杀光,毕竟受孔子教育这么多年,必须有这样的思想觉悟。

怛罗斯之战,产生两个后果。一是阿拉伯帝国巩固中亚势力,加快中亚清真化。二是大唐大量士兵被俘,造纸术等高科技传入阿拉伯,西方文明从此野鸡变凤凰。

而对于大唐,虽然安西精锐损失大半,但对整个国家并未伤筋动骨。中央也了解情况,所以没追究高仙芝责任,只是调到总部任个闲职,右羽林大将军。而封常清则接任安西节度使。

当然,唐朝退出中亚,也不是因为怛罗斯之败,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


全面收缩。

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很强。怛罗斯之战仅过2年(753 年),封常清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这说明安西都护府实力已大体恢复。

唐朝为什么要打大勃律?因为唐朝已摸到吐蕃门道,要从侧后方实现战略包围。那为什么不从阿克赛钦过去?其实从大小勃律,摸到吐蕃后门,比阿克赛钦更方便。走阿克赛钦的话,即今天G219国道,要过千里无人区,后勤没保障,海拔又太高,兵不敢带太多。而沿着狮泉河往上游走,不仅海拔比较低,路上又有塔什库尔干、吉尔吉特、阿尔蒂斯坦多个小卖部,到了阿里就是山顶,一路下坡到拉萨,吐蕃必是菊花残。可惜由于安史之乱,历史没给大唐机会。唐蕃正面战场,还要搏杀百年。

封常清还曾两次大破葛逻禄,一次大破吐蕃,但史书上没记载。只是因为诗人岑参,一直跟着封常清混,从他诗里可了解一二。

754年6月和9月,封常清两次大破葛逻禄。一次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另一次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封常清既为了杀鸡儆猴,又为了给高仙芝报仇,轻松搞定葛逻禄部。

755年3月,封常清血战吐蕃大军,地点在播仙镇(且未)。可见于《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吐蕃军队损失惨重,唐军最终大获全胜。

754年,封常清入朝获得嘉奖,又兼任北庭节度使。身兼安西北庭两镇,集权力与荣耀于一身,达到人生与事业的巅峰。


作为安史之乱前,西域最后一任主政,封常清秉承朝廷方针,守葱岭以为西界,与大食化解积仇,保持互不侵犯关系。

天宝时期,西域屯田规模宏大,水利建设成效显著,财政收入相当可观,封常清功不可没。但他生活非常低调,每次出征或乘驿,私马不过一两匹。

封常清从一个底层屌丝,成长为唐朝中期名将,在西域与高仙芝的威名同在。西域乃至中亚很多小部落,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

755 年11月,安禄山叛乱,天下大乱。安禄山能叛乱成功,归根到底也是体制问题。唐玄宗推的节度使制度,是一项很失败的改革。节度使权利太大,安禄山相当于东北局书记、大军区司令,党政军财一把抓。历史证明:军队如果不吃皇粮,自己能够赚钱,或吃地方财政,结果就是军阀割据。

当时全国10个节度使,安禄山自己就兼3个。而3个能打仗的西北将领,都还恰巧不在任上。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败,被招入朝,改任闲职。封常清11月入朝述职,安禄山起兵时刚到长安。陇右节度使哥舒翰,2月入京述职,不料在京城中风,一直在家休病假。

高仙芝、封常清没法带着旧部作战,只能匆忙招募新兵出战,结果封常清洛阳失守。封常清被免去一切职务,以老百姓身份到高仙芝帐中服务。他给高仙芝出主意,避开叛军锋芒,直接撤至潼关,死守长安门户。这事战略上很正确,但政治上很错误。


又是监军边令诚,一通报告打给唐玄宗。对于边令诚来说,他只是忠实履行监军职责,与个人恩怨无关。但唐玄宗对这场仗有政治要求,他急需一场大胜来提高威望,所以无法接受兵败撤退的现实,于是让边令诚将两人问斩,让他俩为战败背锅。

边令诚到潼关后,向封常清宣读敕令。跪听圣旨后,封常清说:“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公上达天听。”随身取出奏表,递给边令诚。然后跪地伏首,慷慨受刑。

封常清在临终表章中,如实讲述洛阳败绩的原因,和自己忍死败退的情由。并向唐玄宗详细讲解与敌交战后,对叛军的军事分析和重新认识。这是一份特殊的遗书,他死前仍不忘尽忠。

封常清被斩后,尸体放在芦席上。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命。”高仙芝走到封常清受刑的地方,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则是诬陷我。上有天,下有地,将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将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高仙芝看着封常清尸体说:“封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的你,后来接我节度使,今天又和你同死,难道是命中注定?”说完就从容受斩,死的还是那么帅。

如果高仙芝、封常清不死,也许平定安史之乱用不了八年。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大唐自有它的命数。

756年6月,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杨玉环在马嵬驿香消玉殒。太子李亨半路被人拦下,在灵武即位称帝,成为了唐肃宗。李亨召集安西、北庭、河西边境军队,前往内地平叛勤王,也就等于放弃了西域。

唐朝在西域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前年葱岭北,独战云中胡。匹马塞垣老,一身如鸟孤”“路沿葱岭去,河背玉关流。残阳三会角,吹白旅人头”……

作者:苏子00? 来源:屋脊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