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的时候,当时的雍亲王胤禛就曾告诫过年羹尧:“只要朝廷里有人一句话,就能将你剥得干干净净”。雍正朝的年羹尧虽然能够节制四省、统帅二十多万兵马;但此时的胤禛也已经升级成为雍正皇帝,能将年羹尧高高捧起,更能将年羹尧一下摔死!
可年羹尧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甚至处死了雍正皇帝专门派往西北随时给年羹尧“提醒”的孙嘉诚。于是,威名赫赫的年羹尧就在雍正皇帝的几道命令之下,被一步步剥得干干清净。
只是,孙嘉诚毕竟是清流领袖,毕竟是雍正朝堂上的铮臣代表;再加上一贯嚣张跋扈、倒行逆施的年羹尧,早已成为清流官员们的死敌。于是,誓要除掉年羹尧的清流官员和不想杀掉年羹尧的雍正皇帝再一次站在对立面。
更关键的是,廉亲王胤禩也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主动站了出来。
这边,孙嘉诚的灵堂上,一位清流官员如何抱怨:
“诸位,诸位,到目前为止,王公贝勒一个人没来,军机大臣一个人没有,六部九卿堂官一个人没来呀!看起来啊,一个被降了职的年羹尧仍然是炎威赫赫啊!我就不信,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以至于斯啊!”
这些清流官员们为何如此重视孙嘉诚的死?
一方面是孙嘉诚是朝野皆知的刚直忠臣,值得敬重,值得清流官员们为其伸张正义;另一方面,孙嘉诚是清流领袖,是这些京官们的灵魂人物,如果年羹尧不杀就说明“清流派”输给了“权贵派”,这是清流官员们断断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就在这句话以后,廉亲王胤禩来了,不但来了,还上香下跪一气呵成。就这一跪,廉亲王胤禩最起码能够达到三个目的:
1、再次稳固自己的“贤王”形象;
2、拉拢清流官员,壮大自身党羽势力;
3、给雍正皇帝制造更大的压力,逼着他杀掉年羹尧,然后再让他背上“兔死狗烹”的骂名。
只是,清流官员虽然有时候可恶,但“忠君”思想还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廉亲王胤禩的举动深得清流官员们的心,但如果在雍正皇帝和廉亲王胤禩之间选择,他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站在雍正皇帝一边!这也是整部《雍正王朝》中,廉亲王胤禩从未得到过清流官员支持的原因所在。
所以,胤禩就算是下跪也未得到清流们的表态,可等到雍正皇帝命令怡亲王胤祥和三位上书房大臣前往灵堂祭拜孙嘉诚的时候,清流官员们拿出了联名的折子:
“这是我们一百多名在京官员联名参劾年羹尧的奏折,请怡亲王和各位中堂转呈皇上!”
由此可见,公道自在人心;由此可见,廉亲王胤禩抢不到皇位并不是偶然;由此可见,“贤名”只可做出来,不可邀买得来!
很明显,廉亲王胤禩的做法并不可取,不但得罪了雍正皇帝,也并未得到清流官员们的认可,着实有点打脸。
相较于廉亲王胤禩,张廷玉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教科书”级别。
来到军机处,雍正皇帝对独自值班的张廷玉说道:
“他们都在为孙嘉诚设祭,你怎么没去啊?”
来看张廷玉的回应:
“回皇上,臣本打算是要去的,但听说去的人太多,臣就决定不去了!”
不管怎么说,张廷玉和孙嘉诚之间的关系绝非寻常,如果张廷玉怕触及雍正皇帝的底线而直接给出“不愿去”的回答,肯定是言不由衷,雍正皇帝也不会相信。
先给出“本打算”的念头,然后再给予考虑后的决定结果,逻辑严谨、说服性强!
而且,张廷玉的这句话也能隐晦的表达出这样三层意思:
1、我和孙嘉诚虽然关系很好,但却并未因此结党,一切有结党嫌疑的活动,我都不会参加。
2、祭拜孙嘉诚是为“义”,不让雍正皇帝难堪是为“忠”,在“义”和“忠”之间,我选择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
3、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孙嘉诚的死,张廷玉心中必然愤怒,所以他必须提醒雍正皇帝:年羹尧的丧心病狂已经惹了众怒、激起了公愤,我张廷玉去不去祭拜已经不重要了!
当然,这是张廷玉这句话中所隐晦表达的意思;我们再来看下张廷玉不愿去祭拜孙嘉诚的真正原因所在:
1、作为汉臣的领导,清流的领袖,张廷玉只要出现在孙嘉诚的灵堂,就会被清流官员们高高捧起,逼着他带头向雍正皇帝施压。很明显,张廷玉并不愿意成为这个“出头鸟”。
2、张廷玉对于雍正皇帝的忠心,绝对不容置疑;可对于孙嘉诚和年羹尧的态度,雍正皇帝始终没有明确表示,张廷玉不能妄动,更不能违拗雍正皇帝的真实意图。所以,张廷玉只能等,等着雍正皇帝给出明确指示。
对于张廷玉的忠心耿耿和周全考虑,雍正皇帝自然非常认可,可他为何还是主动要求怡亲王胤祥和三位上书房大臣一块去祭拜孙嘉诚呢?
这是雍正皇帝对廉亲王胤禩跪祭孙嘉诚的理性操作!
来看雍正皇帝的说明:
“既然廉亲王都这么礼敬忠臣,你们也犯不着有什么可忌讳的,都去,给孙嘉诚上香!”
就这一个命令,不但能够抵消廉亲王胤禩“礼敬忠臣”的贤明形象,而且还能有效缓冲清流官员们对雍正皇帝的逼迫和围攻。更重要的是,这是雍正皇帝给出的明确态度,就算不能立马“诛杀奸臣”,但先行“礼敬忠臣”却也能有效降低雍正皇帝的正面形象损伤!
只是,雍正皇帝到底低估了清流官员们的恐怖能量,他所面临的局面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因此让清流官员们看到了为孙嘉诚设置灵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于是,又有两名清流官员开始了煽动:
一位说:“年羹尧一天不杀,咱们就一天不撤这个灵堂!”
另一位说:“从今往后,咱们这个联名的折子不上了,个人上个人的折子,淹也要淹死他!”
这就是清流的恐怖,就是雍正皇帝告诫皇四子弘历“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得罪天下读书人”的原因所在。这些京官们无兵无权,但他们拥有上折子的权力,拥有说话的权力,能制造舆论,能发布言论,能从根本上影响朝廷的决策、皇帝的命令。
不同意奏请?集体辞官、甚至以死相逼!这些人根本不讲规矩、不按套路!这就好有一比:五大三粗、战斗力恐怖的男人,你可能不会怕;但胡搅蛮缠、蛮不讲理的妇道人家,我就问你怕不怕?
为了暂时压制这些京官们的疯狂,雍正皇帝只得另想办法,用自己惯用的敲打方式。
两位清流煽动以后,镜头转到了张廷玉的身上,给出了一句没有头尾的汇报:
“还说江苏虽然推行了摊丁入亩,但民间怨言甚多,说国库盈民仓减,赋税增而人心失,利弊尚在未定之中!”
张廷玉的话,结合雍正皇帝给出的“着李卫升任两江总督监管浙江,浙江官员中凡有不推行新政者,立即革职”的旨意分析,这句话肯定出自浙江某位官员。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雍正皇帝为何在这个时候重用李卫?
一个“潜邸出身”的年羹尧就让雍正皇帝举步维艰了,又重用一个“潜邸出身”的李卫,雍正皇帝这是要干嘛?
一方面,这是雍正皇帝对新政推行的坚持,不受任何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是雍正皇帝对清流官员们的反击。
你们不是攻击朕的“潜邸奴才”吗?不是都在指责朕重用自己的“潜邸奴才”吗?朕就偏偏重用这些奴才,让你看看大清朝到底谁说了算!
结果呢?雍正皇帝还是没吃够清流官员的苦!
雍正皇帝的这道圣旨还没下达,那边马齐又抱来了一大摞奏折:
“京官们上的折子,都是请求皇上严惩年羹尧的!”
雍正皇帝彻底无奈了:
“年羹尧已经被贬为参将了,他们不知道吗?”
这是雍正皇帝的自言自语,更是向马齐的求助。只是,马齐到底不是张廷玉,只给出了这样半句话:
“当然知道了!”
剩下的半句是什么?知道是知道了,但他们的目的没达到,又岂肯罢休!
雍正皇帝彻底无语了,彻底败给了清流,败给了举朝上下的阳谋,年羹尧的死期定了!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