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女博士昨日苏醒 大三时就已萌生捐献意愿
2017-10-17
湖北日报网
娄滔的妈妈过48岁生日时,一家三口合影。 娄滔家人提供
长江网10月1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刘智宇 尹勤兵) 渐冻症,娄滔――16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娄滔的家人、好友,他们依旧无法将可怕的病魔与他们熟悉的女孩联系在一起。现实却是如此残酷。这个勤工俭学给妈妈买衣服的孝顺女儿,这个为了让室友多睡一会儿在自习室外排1个多小时队的贴心闺蜜,这个信奉“未知死,焉知生”的刻苦博士,在病床前让护士根据自己的口述写下了3个“遗嘱”愿望。同学们记得,谈及生死,娄滔曾说,死亡并不可怕,了解死亡、敬畏死亡,才能让每一个人找到活下去的意义和方向。
女儿坚持立下3个“遗嘱”愿望 ,父母泪流干了,默默点头
54岁的娄功余至今还记得今年4月女儿娄滔第一次向他和妻子汪艳梅提出捐献遗体想法的那个晚上。“当时,她说话已经很吃力了。她把我们叫到病床前,一字一顿地说话。听到‘遗体捐献’时,我们的脑袋像被狠敲了一棒子,嗡嗡作响。”娄功余说。汪艳梅的话更加痛彻心扉:“就这一个女儿,哪里舍得。”
那个晚上,夫妻俩没有丝毫让步:坚决不同意女儿的意愿。没想到,两人离开了病房,女儿竟叫来护士,让护士根据自己的口述写下了“遗嘱”。
“看到女儿的坚持,我们哭得眼泪都干了,默默点了头。”汪艳梅说。
在她的印象中,女儿从小就是个早熟、懂事的孩子。1991年的一天清晨去上班,她慌慌张张地下楼,一脚踩空,右臂摔出了一道长长的血口子。因为要赶时间,她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出门了。晚上下班回到家,她发现桌上放着一盒跌打丸和一张小纸条。纸条上用一行拼音写着:“妈妈,这是我给您买的药。”汪艳梅着实吃了一惊――这是当时才3岁的女儿稚嫩的笔迹。
原来,小娄滔一早看到妈妈摔伤了,独自从家里拿了一张百元纸币,上街买了跌打药回来。
让汪艳梅印象深刻的还有女儿的孝顺。“女儿上大学之后,我们每个月给她1000元生活费。钱不算多,但你相信吗?我衣柜里七成的衣服都是女儿给我买的。”汪艳梅对记者说,“女儿学习很刻苦,经常拿到奖学金。到了暑假,她还常常勤工俭学。有了一些余钱,她就在网上淘一些便宜好看的衣服从北京寄给我。我的同事、朋友们看到了,都羡慕得不得了。”
为让室友多睡一会儿, “滔哥”在自习室外排队1个多小时
“初上大学,我和‘滔哥’虽然不是一个专业,但分到了同一个宿舍”。在中央民族大学4年本科生涯中,李文冰一直是娄滔同寝室的闺蜜,两人的关系好得像亲姐妹。
说起“滔哥”这个外号的由来,李文冰说,相处久了,大家渐渐发现,这个女孩外表和内心反差很大。“她看起来个子小小的、文静温婉,说起话来逻辑性却很强,而且很有主见,也愿意帮助人,很讲义气”。
李文冰说,读大三时,娄滔已经成功保送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文冰当时也在全力备考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习室的座位紧俏,常常要凌晨5时多起床去排队才能占到座位。娄滔看到她每天早起辛苦,主动提出早起帮她排队占座位,好让她多睡一会儿。
李文冰说:“那时是冬天,娄滔每天凌晨5时多起床,在自习室外排队一站就是1个多小时,持续了1个多月。风吹得身体直哆嗦,但她一句怨言也没有。”
“滔哥”身上的反差性,研究生同学程彤也深有体会。程彤说:“娄滔看起书来,经常沉浸在一种完全忘我的状态中。她读的书,文、史、哲无所不包。跟她聊学术问题,她的洞见之深不输于学校的教授。平时跟宿舍姐妹们‘卧谈’时,她又总是妙语连珠,是个十足的‘开心果’。”程彤说,自己身体比较弱,喜欢泡红枣茶喝。调皮的娄滔给程彤起了一个外号――“枣王”,每次这么叫都“咯咯咯”直笑。
同学呼唤: 你快快好起来,回到我们身边
程彤说,她至今仍无法将娄滔与渐冻症联系到一起。从研二开始,娄滔几乎每天都会在学校操场上跑步。她体能极好,400米一圈的跑道,她能一口气跑上十四五圈。“她的柔韧性也很好,做身体拉伸和平板支撑也不在话下,我们一分钟也坚持不了,她坚持上十分钟都没问题”。
得知娄滔的3个“遗嘱”愿望,程彤泪流满面,但并不意外。“我知道这个女孩内心的力量有多大,她对死亡有自己的见解”。程彤说,在学校时,娄滔就时常提及,《论语》说:“未知生,焉知死。”她则认为“未知死,焉知生”。她总说:“死亡并不可怕,了解死亡、敬畏死亡,才能让每一个人找到活下去的意义和方向。”
李文冰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大三时,娄滔就向她提过“捐献遗体”之类的话。李文冰说:“当时,她在宿舍写日记,冷不丁地对我说道:‘我以后要是出了什么事,你一定要帮我照顾我的父母。我要把我的遗体捐献出去,把骨灰撒进长江。’”
对于娄滔的这些话,李文冰当时还理解不了,笑话她年纪轻轻就胡思乱想。在现在的李文冰看来,那个时候,看待生死的超然态度已经在娄滔心里慢慢形成。
李文冰记得,娄滔刚刚被确诊时,一拨拨同学去医院探望她。还未等同学们开口,她反倒安慰起他们来:“你们不要太难过,这个病已经是现实了,除了积极面对,没有别的选择。”
如今,李文冰每天都会给娄滔的微信发去一两条消息,说说琐事、送送祝愿。“即便她自己看不了了,汪阿姨也可以读给她听”。最近的一条消息内容是:“你快快好起来,回到我们身边。”
更多信息:
医院设置“专用治疗意见箱”,娄滔昨日苏醒, 并进流食
(记者尹勤兵 刘智宇)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云集武汉市汉阳医院。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也纷纷到医院采访娄滔的事迹。
汉阳医院院长陈杰表示,目前,医院已调集最好的专家团队和医疗资源给娄滔会诊。同时,医院愿意与有治疗渐冻症经验的机构和医生合作,尽最大努力和尝试,一切以有利于娄滔病情为原则。
长江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娄滔所住的重症监护病房门口,来了不少医疗、养生机构的爱心人士。有些人更是一大早赶到病房门前,等待一天,就为安慰娄滔的父母两句。更有一些毛遂自荐的民间人士赶到医院,劝说家属尝试另外一种疗法。
为妥善收集归类这些好心建议,医院已在病房外专门挂出了“娄滔专用治疗意见箱”。
汉阳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刘青云教授介绍,得知青海省交通医院岳茂兴教授有成功治疗渐冻症患者的经验,她已发出邀请,请岳教授来汉共同为娄滔制定治疗方案。刘青云说:“即使困难很大,我们仍期待奇迹!”
娄滔的妈妈汪艳梅表示,经过汉阳医院精心治疗,娄滔16日已经苏醒,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求生意志也很顽强。16日早上,娄滔吃了300克流食,手臂还有轻微活动。
央视《晚间新闻》关注娄滔
(记者尹勤兵)16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以《“渐冻症”女孩:“能救命的器官都捐”》为标题,追踪报道了湖北恩施籍女博士娄滔的感人“遗嘱”。
央视的报道做出这样的点评:“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这不是名人名言,而是29岁女孩、娄滔的‘遗嘱’。”
央视报道称,娄滔以笔试、面试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2015级在读博士。患渐冻症的娄滔的最后愿望,就是死后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让同样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
报道中,娄滔的父亲回忆了娄滔发病求医的过程。央视还对武汉市汉阳医院不放弃、全力救治进行了报道。
为娄滔寻治疗良方,北大湖北校友会 向全球发“协助函”
(记者尹勤兵 刘智宇)16日,北京大学湖北校友会派代表赶到武汉市汉阳医院,看望娄滔的父母,并通过其父母将“娄滔加油”的视频传递进病房。
据悉,目前,北大湖北校友会已针对娄滔病情,通过30万名北大校友,在全球范围内发出“协助函”,以征集对抗渐冻症的最优治疗方案和药物。
“当生死来临时,还能想到社会责任,有意将器官捐助出来,娄滔这种豁达的生死观,体现了我们北大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弘扬和学习”。16日下午4时,北大湖北校友会代表赶到汉阳医院,向娄滔的父母送上慰问。
据介绍,得知娄滔的事迹后,北大湖北校友会40多名理事经过商议,一致决定授予娄滔“优秀校友”荣誉称号。他表示,北大湖北校友会3000名校友,为拥有娄滔这样的校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据透露,求助仅发出几分钟,就收到不少北大校友的反馈。大家在心疼娄滔这位优秀师妹之余,纷纷献计献策,提供了大量医疗资讯。
娄滔的父亲娄功余对北大湖北校友会的关心致以深深的谢意,但婉言谢绝了校友会提供的保险和慰问金。“心意我们领了。女儿有交代,不能收取他人的慰问金。所以,我们一定要说到做到。”娄功余说。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赛睿还宣布,赛睿与反校园欺凌非营利组织Ditch the Label合作,将Arctis彩色版耳机销售额的10%捐赠与该慈善组织,以支持其对青少年及玩家的在线服务和线下1对1服务。
Arctis 3游戏耳机搭载了赛睿低失真扬声器,以及可以适应PC,移动设备和跨平台设备的7.1环绕音效。
同时,耳机配有赛睿 ClearCast游戏麦克风,拥有可伸缩的指向型系统,可真实清晰还原语音,从声学上消除背景及环境噪音。
此外,Arctis 3 采用雪镜头带,AirWeave耳罩,轻便舒适。与其他同级别耳机相比,Arctis 3采用了模拟耳机设计,搭载7.1环绕声,完美兼容任天堂Switch,PC,Mac,Xbox,PlayStation,VR和移动设备。
Arctis 3彩色版即将上市,建议零售价79.99美元,约合人民币527元。
(2017-10-12)
8岁男童在市人民医院完成器官捐献 送出最美生命礼物
当大家都沉浸在国庆、中秋的节日喜悦中时,一则“男童在弥留之际捐献器官”的消息,让大家为之动容。在惋惜之际,人们更多的是被男童及其家人的这种大爱和无私的行为而感动!生命,因短暂而宝贵;小乐乐器官捐献却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让他人获得新生和光明……
“患者无自主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宣布临床死亡……”9月29日下午2:30分手术室,随着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陆敬山主任的宣布,小乐乐短暂的生命划上了休止符。在场的医务人员面向遗体集体默哀,随后在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器官捐献手术开始……手术争分夺秒进行,见惯了生死的医护人员也控制不住感情,纷纷掉下眼泪。
经过2个小时的手术,器官捐献完成。负责手术的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告诉记者,小乐乐捐献的肾脏和眼角膜,可以救治4名患者,为多人带去光明……
生命的接力:手术完成后,医务人员立即赶往南京。那里正有一台手术,等待着小乐乐捐献的器官……
40多天前,小乐乐在邳州市人民医院被诊断出脑干胶质瘤。由于病情严重,小乐乐又辗转至上海华山、北京天坛等医院治疗,上级医院也先后给出了“无治疗意义”的残酷诊断。回到家中,小乐乐病情不断恶化,出现了肺部感染、神志变差、无法进食等状况,再次入住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
住院期间,我们为小乐乐进行了维持呼吸循环功能、脱水降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等积极治疗,我们用最好的服务、最好的药物支持,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持小乐乐各项生命体征,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ICU主任 陆敬山
小乐乐的家人并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公而抱怨,却选择了用自己的不幸,去给别人带来希望,用这种大爱诠释了人性的光辉。小乐乐也用这种方式完成了生命的接力和延续!
(2017-10-07)
完成捐献那一刻,我的心是幸福的
执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桂杰
视频编导:贾梦梦 任聪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 2017年10月13日 05 版)
陕西男孩惠飞如今生活在云南丽江束河古镇里,他和女朋友开的客栈目前成了中华骨髓库的义务宣传基地。今年“十一”长假,一位来自云南本地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小屈找了过来,两个人在10月宁静的夜空下,喝着啤酒,分享各自的人生传奇。两年来,共有15名配型成功的志愿者和6名加入骨髓库的志愿者来过惠飞这家小小的客栈,而他成功捐献中国造血干细胞救人性命的故事,也成为这家客栈流传最广的传奇故事。
2010年9月10日,23岁的惠飞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成功捐献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两年后,他通过招聘考试,成为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一名工作人员。2015年,他辞职后去丽江玩,结果误打误撞留在丽江开了家客栈。
今年国庆节前,惠飞从丽江坐飞机到北京参加中华骨髓库的活动。9月的第3个星期六是“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因而,今年的9月16日是所有骨髓捐献者的节日。
而9月10日,对于惠飞来说则是属于自己的纪念日。“我与中华骨髓库结缘整整7年,7年之痒啊,但我们仍然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这个一说话就露出笑容的大男孩,眼睛里面都是欢快。
“住院的时候提前4天要用动员剂,用完了会有类似感冒那样的不舒服,发烧一样的感觉,我第3天的时候感觉有点腰酸,一位女捐献者说感觉像来大姨妈(例假)的感觉,采集完腰酸的症状也随之消失。”谈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身体的影响时,惠飞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感受。捐献过程中,“因为采集干细胞的时候要用抗凝剂,会造成钙的流失,我是采集到一半的时候手脚、嘴唇忽然有些发麻,补充钙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暖流进入体内,然后就没事了。”他说。
7年前,惠飞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候,对于捐献的具体过程并不了解,通过百度他知道了两件事:捐献对于身体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影响,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救人。但是真正开始捐献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因为当时只在网上见过捐献的报道,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捐献者,身边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偶尔也会担心,捐献对身体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不是捐献后我的身体就不行了,心里还是没底的。”惠飞说。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惠飞出生之后瞒着父母干的第一件大事。“主要是怕他们担心,等他们知道的时候我的捐献已经完成了,人也挺好,父母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捐献那天早上,采集开始后大概有15分钟时,他的床位前来了一位捐献完造血干细胞5年的大姐,她走进采集室和大伙说说笑笑,告诉大家她当了妈妈,还生了一对双胞胎。躺在床上的惠飞看到她的状态,紧张的身体一下就放松了,已经捐献5年,身体都好好的,还用担心什么?还有一位已经捐献过的志愿者也在场,甜甜的充满鼓励的一笑,瞬间带走了他的全部后顾之忧。采集整整用了3个半小时,一切都很顺利。捐献完毕,惠飞也开始了现身说法,走上街头跟随献血车一起宣传,去医院陪护捐献者。在街头宣传的时候,他发现人们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常识了解甚少,存在着不少误区。他被问得最多的就是一定会特别疼吧。
“老实说有点疼,采集的时候要从两个胳膊肘静脉扎针,和献血时的针一样粗,说一点不疼是假的。还有人会问给多少钱?捐献是无偿的自愿的。”惠飞说,“但是这点疼痛和救人一条性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惠飞建了一个2000人的QQ群,和全国各地的一些志愿者、捐献者一起为网友答疑解惑。在这里,他看到了很多人的纠结,也经历了一些悔捐事件。
有一次,一个女大学生加群求助,问“马上要捐献了,家人强烈反对怎么办?”女孩大一在学校报名加入骨髓库,大二的时候就配型成功。群里志愿者听了都觉得好幸运,一年就配上了。群里有志愿者加入10年了都没有配上,一直在期待能配型成功,完成捐献救人的愿望。
但是这个女孩很苦恼无助,前期想这是一件好事就很坚定地同意捐献,没有告诉家人。等到捐献要住院请假的时候,学校老师要求必须家人同意才批假,家人知道后却强烈反对。亲戚不知从何处听来的谣言,告诉她父母捐献对身体不好、影响生育。妈妈听了反对意见最强烈,直接从老家跑到学校阻止女儿捐献。这个时候患者已经进入无菌仓做大剂量化疗,把自己的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全面摧毁,等待女大学生给他捐献的种子血液重建造血系统。尽管群里好几位捐献后生了孩子的捐献者表示,愿意和女孩妈妈通电话劝说,但女孩还是告诉惠飞:“如果我要捐献,妈妈就以死相逼,没有捐献的可能了。”最终,女孩没有捐献。听到悔捐消息那一刻,惠飞的心有万念俱灰的感觉。临捐反悔,对患者的打击是致命的,甚至有生命危险的。中华骨髓库只好紧急动员了另一位捐献者。
又一天,QQ上标识闪动,有人给惠飞发来一条消息,内容很简单:在吗?和你说个事。发消息的是第二天就要住院开始打动员剂的志愿者。在这个当口“说个事”就是大事。果然,捐献者学校辅导员给捐献者妈妈打电话,要求来北京陪同捐献,父母不来就不准假。老两口听到必须要父母陪同一下紧张了,疑虑捐献后果很严重,就给孩子打电话,说不同意捐献。捐献者也慌了,父母之前一直很支持的,突然在这个时候不同意捐献,患者那边有生命危险怎么办?惠飞得到消息,马上电话告知北京分库领导,坐地铁赶到捐献者学校。虽然劝说过程比较曲折,好在经过努力,捐献者最终还是按原计划完成了捐献。
惠飞原来的同事、中华骨髓库江西分库的工作人员张志恬和惠飞不同,她是先到骨髓库工作,之后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我们都是幸运的人。”张志恬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时至今日,江西分库已经有72位捐献者成功实现了捐献,志愿者全部到位,且无一反悔。
学医出身的张志恬毕业后就到中华骨髓库江西分库工作,从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建设。作为工作人员,在动员志愿者的过程中,她经常被问到:“动员我们捐献,你们自己捐献了吗?”
“虽然捐献不由我们主观意识决定,但是,这个时候还是会哑口无言。”张志恬说,每到此时,她特别渴望能够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亲身体验捐献的全过程。为此,她还走了一个小后门,告诉总库的老师,江西有一个捐献志愿者,身体健康,捐献意向坚定,如果患者有多个供者的话,希望优先“选拔”。终于,2016年12月15日,张志恬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这之后,在和志愿者进行沟通的时候,她自己的故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案例。
“今天要进仓了,供者反悔了,用我妈妈的半相合移植。”一天,QQ交流群里的一位病友给惠飞发来这样一条信息,惠飞看了难受极了,身体发凉。惠飞有一个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经常在里面发一些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的内容,为的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捐献过程。得知这个消息后,惠飞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推送:《给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一封信》。
信中说:“捐献是完全自愿的,志愿者在任何阶段都有退出的权利,但是退出捐献的志愿者内心一定是很冲突的,事关生命,拒绝后会有极大的心理压力,并且会打乱患者的治疗计划、增加患者治疗费用,更严重的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给捐受双方带来的困扰,希望每个志愿者能认真对待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事。已经报名加入骨髓库的志愿者,如果您电话换号,请记得及时联系中华骨髓库修改资料。”
志愿者刘姐配型成功的消息是惠飞通知的,“我告诉她初配型相合的时候,电话那头停顿了很久,传来了3个字:我同意。”后来见了面,惠飞才知道,刘姐儿子3岁时得了白血病,当时很可惜没有找到配型相合的志愿者。治疗了6个月后,儿子病情恶化永远离开了她。刘姐在那时开始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刘姐问惠飞患者的年龄,当惠飞告诉她是4岁的小男孩,她瞬间泪流满面。
而惠飞之所以成为志愿者,也有自己一段永远不能忘怀的故事,存放在心的一角,不愿轻易提及和触碰。惠飞的高中同学小涛,从报到第一天起就和他成了好朋友。高三第一学期开学没多久,小涛在体育课上请假说浑身无力,体育老师看了看他的眼睛和指甲,说可能是贫血,要他加强营养。过了一个星期,晚自习的时候情况更糟了,小涛上楼梯都非常吃力。惠飞陪他一起去诊所买了治贫血的中药,药吃完后没什么好转。小涛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好,高三学习任务重,为了不耽误上课,两次去诊所看病都是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很快被确诊为白血病。
“住院治疗的时候,我经常去医院陪他。化疗完休息的时候,他还会回学校上一节课再回医院。有一次我送他到学校大门口,他走两步回头看看我,再走两步又回头看看我,我心里突然有点慌。”过了几天,他家人打来电话告诉惠飞,小涛走了。走出教室,惠飞独自坐在冰冷的地上,全身发抖,泪流满面,“一个好朋友说不在就不在了,再也见不到了”。
“在我进行造血干细胞捐赠手术的时候,恍惚中似乎看到小涛微笑着向我奔跑过来,好像我的血救活的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他。因此,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我的心是幸福的。”多年以后,惠飞坐在秋日的暖阳里说出这段话的时候,眼睛里依然有泪光闪烁。
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惠飞女朋友身上,惠飞和女朋友陶子相识在咨询QQ群。陶子告诉他,自己的初中好朋友,就是因为白血病没有找到配型相合的志愿者,发病后5个月内辞世。为了给以后的患者多一份希望,她也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转眼5年了,她其实心里很矛盾,幸运的是与她相配的那个人没有生病,遗憾的是不能帮助已经生病的患者”。
据中华骨髓库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界骨髓库库容已超过3000万人份,其中中华骨髓库库容已逾236万人份,捐献者已达6700余例,但仍不能满足临床对造血干细胞的需求。
“那个悔捐的女孩后来在QQ上告诉我,她其实很后悔,也十分遗憾,而且这种情绪恐怕将会伴随她一生,我安慰了她,但同时也想告诉所有志愿者,命比天大,如果有任何捐献的疑问,随时可以来找我。”惠飞说。
(2017-10-13)
不管是马云、王健林甚至李嘉诚都或多或少有着诸多争议。比如马云对于实体经济的破坏跟假货问题总是被人揪着不放,王健林地产起家更是充满争议,李嘉诚即使一生行善,还是有人看不惯他。
唯独邵逸夫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没有人敢喷他的企业家。看看邵逸夫这些人做得慈善事业,你就知道为什么没人敢喷他了。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大学楼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在中国许多的大学、中学,都有一栋邵逸夫楼。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并决定发展有声电影,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块小舢板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
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的影业发展进程被打乱,后来被迫关门,抗战胜利后,时年50岁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从新加坡转战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开始了香港电影的霸业。
2011年,TVB长达30多年的“邵氏时代”正式结束,当年12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当时104岁的邵逸夫于2011年底正式卸任董事局主席一职。
“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20年,由黑白到彩色,由默片到有声,邵氏电影的每个尝试都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邵逸夫的一生就是个传奇,即使他已经不在了,可是他留给后人却是一座座看得见的高楼,一份看得见的慈善事业。他将一个企业家做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就是慈善家。
小伙伴可以根据下面流程玩下哈,一起来看看你打出来的是什么?
┏━━━━━━━━━━━━┓
┃打出“邵”
┃一直点选第一个
┃直至结束
┃看看你打出来的是什么
(2017-10-11)
外国有一位妈妈怀了一对双胞胎,十月怀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但不幸的是这对兄弟的中弟弟被监测出患有先天脑疾,这种先天病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甚至随时会有脑瘫的风险,果不其然,弟弟只在这世上存活了100分钟就去世了,最后他的父母忍住心中的悲痛把小儿子的器官捐献出去,拯救了无数人。
双胞胎兄弟出生
弟弟被检测出患有先天病
两兄弟的合影
他们仅有的全家福
医生提取弟弟的器官
独缺弟弟的全家福
如果弟弟活着,也会像哥哥这么可爱吧
(2017-10-03)
“跟我一起的病友一个个地都走了,我也已经多活了5年,可是我还是忍不住贪心,想要跟老天爷再借5年的时间,看到孩子长大成人,也就没有遗憾了。”在长安村的一处院子里,几近瘫痪的孙立强静静地躺在床上,看到妻子过来了,他咬紧牙关,用尽力气转头看向妻子,扯着嘴角露出微笑。妻子也向他笑了笑,再转头时,已经是满眼泪花。
9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高新区化马湾乡长安村,看到了渐冻症患者孙立强和他的妻子张荣珍。面对贫穷,他们携手拼搏,面对病魔,他们也不离不弃。他们互相鼓励,同舟共济,以乐观的心态对抗着命运的不公。
年轻拼搏,他们都辛苦奋斗
在村里说起孙立强夫妻,很多村民都表示敬佩和惋惜,四十多岁的夫妻俩,从一穷二白结婚,到起早贪黑做生意,日子越过越好,但是奈何命运捉弄,让这个曾经也算是富裕的家庭,因为疾病而变得再次穷困。来到孙立强的家,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足:整齐干净的小院子,一只慵懒晒太阳的猫,一只小白狗,还有十几盆长势喜人的花,再往里走,是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堂屋、里屋,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和谐,很难令人相信,这是一个瘫痪在床的渐冻症患者的家。
“我们俩在一块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婚礼都没有办,领了个证儿,就在一起了”,说起以前的生活,张荣珍有些羞涩地笑了笑,有红晕爬上了她的脸颊,“老人跟我们说,结了婚,你们就要一起好好过日子,能给你们的不多。但是我想啊,我们两口子都有手有脚,只要肯吃苦,肯下力,日子总能过好的。”家里的地不多,而且只适合种花生,往往忙上很长时间,也不会有太多收成。为了生活能更好,夫妻俩买了一辆三轮,每天夜里两三点起床,骑着车子,去四邻八村收粮食,做点小生意,虽然日子苦了一些,但是看着逐渐多起来的房间、家居和电器,以及渐渐长大的儿子,夫妻俩觉得,这日子值!
做了七八年生意之后,为了能多赚点钱,也为了让妻子少受点罪,孙立强做了一个决定:去福建打工。一家人也支持了他的决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孙立强经常给妻子往回家打电话,说说打工的事儿,说说家里的事儿,他们憧憬着未来,完全没有想到,此时,已经有病魔悄悄向他们伸出了手。
患难真情,他们携手与共
2009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孙立强和工友们干完了一天的活儿,正在一块聊天打闹,“那时候娱乐工具不多,最经常玩的,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掰手腕。”孙立强的个子有1米7,不算是特别魁梧的北方大汉,但是在一群人中,总是力气最大的那一个,“但是那一天我突然输了,又陆续找了好几个人,我发现我谁都掰不过”,对于身体的这点小变化,他心生疑问,却也没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我晒被子,明明一抬手就能够到,却怎么也使不出力气,我这才有点慌乱了。”从这一天开始,潜伏着的病魔渐渐抓住了孙立强的身体,也将夫妻二人的美好愿望扼杀在了这里。
随后,夫妻俩就踏上了漫漫求医路。“一开始只知道是没力气,但是到底得了什么病,哪家医院都确诊不了”,张荣珍说,从福建福安,到济南、泰安,两个人辗转各大医院,终于在2011年的时候,在上海的医院确诊得了渐冻症。
“我们都不知道渐冻症是什么,就得上了。”一直躺在床上微笑面对的孙立强,此时也有些哽咽了,“都是怪我,为啥要得这么个病,我把这个家都毁了。”孙立强曾经在石家庄的一家医院住过一段时间,几年过去,曾经的病友都一个一个地离开,如今还留在这个世上的,就只剩了他一个。7年的病痛折磨,4年的卧床瘫痪,以及渐渐失去知觉的身体,对孙立强来说,都不是最难过的,最难过的莫过于,不能让妻子和孩子再享受简单快乐的生活。多年的求医问药,已经花光了这个家庭的全部积蓄,而顶梁柱倒了,妻子又要24小时照顾,又几乎切断了这个家庭的经济来源,这一切,都为这个曾经快乐幸福的家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挣不开,逃不脱,就像在海边握在手里的沙子,想要紧紧抓住,却控制不住流逝的速度。
乐观微笑,他们重拾希望
“很多时候我都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每天躺在床上,看着忙忙碌碌的妻子,自己只能躺着,静静感受病痛,再坚强的人,也都难以忍受。可是看着不离不弃的妻子,日渐长大的孩子,他又默默坚持了下来。“04年有段时间特别痛苦,当时真想结束了,但是那时孩子正准备高考,不想用这件事耽误他,我就又忍了下来。”但是当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山东师范大学的时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喜悦、自豪,在妻子和村里人的帮助下,他跟着儿子报到、入学,看着孩子越来越争气,他渐渐又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一开始医生告诉我只能活3年,可我现在都坚持了8年,多活了好几年,也该走了。可是看到妻子孩子,我又忍不住贪心,我还想跟老天爷借5年,我想看到孩子毕业,看到他成家立业,我就放心了。”张荣珍掀开了床单,露出了底下的气垫,“这是儿子今年暑假打工挣钱换来的,他说爸爸天天在床上太难受了,用这个垫子,会舒服一点。
“家里有点地,我爸爸就帮着种,我就接点村里的手工活,再加上孙立强的低保补助,日子就这样先过着吧”张荣珍说,自从孩子上学去之后,家里就不去赶集了“我们自己在门口种点菜,倒是也绿色健康呢。”虽然日子过着贫穷,但是心灵手巧的张荣珍,倒是也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为了帮助村里没有工作的村民实现营收,长安村创办了扶贫车间,帮忙做绳艺加工项目,村书记孙兆桂还让张荣珍把材料带回家去做,“这样既不耽误她照顾病人,还能赚点钱贴补家用。”村里挂职的第一书记宋元也是孙立强的帮扶责任人,“张大姐真的很不容易,她是一天都走不开,地里的花生也就能挣几百块钱,非常困难。”他还发挥社会救助的力量,目前以及有很多爱心人为这个困难又乐观的家庭伸出了援手。
从霍金再到“冰桶挑战”,近年来,我们对“渐冻症”也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患渐冻症之后,患者通常只有3-5年的生命,发病后,患者的肌肉会逐渐无力以至瘫痪,最后连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都将减退,直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想像一下,一个曾经身强力壮的人,突然在某一天,发现自己使不出力气,渐渐的,胳膊开始无力、双腿难以支撑躯体,最后发展到不能说话,不能吃东西,只剩下眼球转动,而最残忍的是,身体的衰弱并不影响大脑思考,患病的人,会清晰地感知自己逐渐走向衰弱、颓废,却毫无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日子,孙立强已经过了7年,这样的痛苦,他也已经忍受了7年。
天渐渐凉了,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天,孙立强有点担忧,“得了那么久的病,我也知道了,每年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都是一道坎儿啊。”门口的杨树渐渐染了黄,干净的乡间小道上落了几片树叶,树叶越落越多,最终只有光秃秃的一片,但是熬过来了这个冬天,来年还会长出新的树叶,焕发生机。
(2017-09-19)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得了这个病,活着对我是一种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严地离开,爸爸和妈妈,你们要坚强地、微笑着生活,不要为我难过。
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
以上,就是29岁的北大女博士娄滔,在患上“渐冻症”以后,清醒时留下的“遗嘱”。在和病魔抗争2年后,2017年10月11日,娄滔所就读的北京大学历史学院领导,特地赶到武汉汉阳医院,将一本北京大学“荣誉博士”证书,交到娄滔父亲手中。
1
北大优秀女博士,原是恩施土家女
“女儿得了渐冻症后,强烈要求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这是她最后的愿望。”10月12日,54岁的娄功余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汪艳梅是湖北恩施土家族人。女儿娄滔,是两人唯一的宝贝女儿。
2007年,娄滔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预科班。5年后,被学校保研送至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又以笔试、面试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古埃及史。
娄功余说,女儿高中就住校,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自从到北京读大学后,除手机、电脑需要父母额外赞助外,每月生活费标准,一直都是1000元。不足部分,全靠奖学金。
女孩子都爱吃、爱穿,娄滔在父母眼中,既乖巧,又会生活。“她能把一份方便面,煮出美食的味道,衣服不超过50元一件,都是外贸店淘来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英语成绩超棒的娄滔,在媒体新闻中心做志愿者,义务为全世界运动员做翻译,获得好评。
娄滔很善于学习。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别人为论文忙坏了。但娄滔还在寝室看似漫不经心地养花、给同学做美食。最后一个星期,娄滔的洋洋洒洒几万字的论文交上来,被评为优秀论文。
娄滔的人生规划,是毕业后要做一名教授,传道授业。
对于未来,娄滔憧憬的生活方式是:一定要和父母住一个城市,最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可以不要天天见面,但要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
她的身体一直都很好,在学校跑过万米长跑,还经常游泳。
娄功余说,2015年8月,娄滔回恩施度暑假,经常说身体浑身没力气,上楼乏力。当时,父母还笑女儿“太娇气”。10月份娄滔返校后,一天早晨给妈妈打电话,说一只脚尖踮不起来,不听使唤。起初,以是颈椎或者腰椎问题。直到“北医三院”和多家大医院权威教授会诊,才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俗称“渐冻症”,目前病因病理不明。而娄滔所患这种,属于远端发病这种,其发病进程十分迅速。其可怕之处在于,患者大脑意识从头到尾都是清醒的,会慢慢感受到全身不受控制,最后连呼吸肌都无法自主,只有眼睁睁等死。
为了不拖累男友,在患病1个多月后,娄滔主动提出和男友分手,并谢绝很多同学的看望。她希望,自己留在大家心目中的是一个健康美好的形象。
让家人感动的是,在娄滔患病后,很多人都伸出援手。两次爱心筹款100多万元。
2年来,娄滔踏上了漫漫求医之路。
2016年10月,不见好转的娄滔,被转回恩施当地一家医院的神经内科,做保守治疗。她的病情越来越恶化。发展到最后,连吃饭、张嘴都没力气了。2017年元月,因大脑缺氧深度昏迷,娄滔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尽管如此,娄滔在患病期间,仍坚持“听”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
娄功余说,“渐冻症”病人发展后期,整个人都如同面条一样瘫软。女儿曾多次提出,不治了。但父母劝她要继续坚持。
一次,她将护士喊到床边,以口授护士执笔的方式,写下了本文开头那三个愿望。
10月9日清晨7时,经过省红字会牵线搭桥,娄滔被接到武汉汉阳医院,家属代替她在人体器官捐赠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
目前,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娄滔处于“深度镇静”治疗中。
武汉协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一许姓负责人称,依据有关器官移植法规,人体器官移植摘除,必须在“脑死亡”和“心死亡”两种状态下才能进行,此外供体器官的指标检查,也有明确健康标准。
他表示,娄滔虽然患有运动神经元病,但其病在大脑神经指挥系统,身体各器官功能仍是正常的。不过,娄滔身体已出现感染,必须在抗感染治疗外,才能捐赠器官。即便如此,依然要在家属的意愿下,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仙桃用户66xxxx658”:恩施女孩对国人的爱永不放弃好想活下来可惜病折天不由人算一敬有你这样的人希望人间以后不再有同样病出现
(2017-10-13)
某节目改造房子的,申请改造的这个阿姨是有多惨,自己老公瞒着自己有渐冻症的遗传病,而且还生了孩子(阿姨完全不知道有遗传病)。
老公发病了阿姨一个人养家照顾,老公死了孩子也发病了(也不知道是死之前孩子也发病了)总之这个阿姨就是惨这个孩子也是。
虽然改造房子节目组和设计师为他们送去了很多温暖但是我就不懂了生个明明知道会很痛苦的带病孩子满足自己,还瞒着自己的伴侣。
之前还看到过这样的报道,某男得了艾滋还全家骗妹子结婚就为”留后“,然后给吃阻断药骗她是维生素的事。看过后更绝望。
婚检真的很重要,怀孕后的基因筛查更不必说了,必检项目!
(2017-09-20)
“你给予的是生命延续的机会”
抢救室的门合上的那一刻,张女士的心揪了起来。她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会没事儿的,比这严重的时候,婆婆都挺过去了。
终于,婆婆转进了普通病房。可随时急需A型血小板的状况,又令刚刚缓口气的家人紧张起来。熟悉的、能捐献的人,都来过了。秋风中,张女士不断地翻查着手机,眉头紧锁……
随时可能急需A型血小板
10月10日,行人无不脚步匆匆,希望能在加快的脚步中,令身体暖和起来。
然而,油田总医院附近的一处公交站点旁,一名皱着眉头,不断翻看着手机的女士,似乎没受到低温天气的影响。然而,在与她擦肩而过时,会发现,此时,她的脸已冷得发白。
翻找了好一会儿,确定了一个电话号码,满眼带着期盼,她拨打过去。“姐,我是张秀玲。”女士说。
简单说明自己打这个电话的目的后,对方告诉她,自己不符合捐献血小板的条件,但会马上帮着问问身边的朋友,如果有愿意捐献的人,会立即联系她。
虽然有些失望,但张女士还是连声道谢。
张女士告诉记者,自从20多天前婆婆住进医院,从抢救开始,亲戚、朋友,她和家人都联系过了,符合捐献A型血小板且愿意捐献的,都捐过了。然而,躺在病床上的婆婆,随时可能会急需A型血小板。为了稳妥,张女士曾跟多部门联系过,但结果是,包括A型血小板,都处于不足状态。
“我刚刚还在想,实在想不到办法,我就到大学附近印发求助信,希望能获得帮助的机会多一些。”张女士说。
给予生命一次延续的机会
说起婆婆得病后遭的罪,张女士心疼不已。“每次化疗,真是太遭罪了,我都不忍心看。”张女士说。
据张女士介绍,今年62岁的婆婆,2015年9月份,本是因为患有血栓,到医院打算疏通血管。可在做检查时,医生发现她的各项指标都偏低,就建议她到综合能力强一些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随后,张女士的婆婆到大庆油田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结果确诊为白血病。
在向医生详细了解婆婆的情况后,获知虽然病情不容乐观,但只要治疗及时,能控制住的几率很高。
于是,在家人陪同下,张女士的婆婆到天津进行系统治疗。
终于,病情稳定了。
婆婆出院后,不管是家人的照料还是她自己,都十分小心,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饮食、休息、锻炼。终于平稳的经过了“风险期”,婆婆开始了“正常”的生活。然而,令全家人都没想到的是,安稳地生活了两年,婆婆旧病复发了。
当时,张女士的婆婆正在外地,感觉到身体有异,就马上到医院做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降低。老人没敢耽误,马上联系家人,并返回大庆。
回到家,张女士和爱人第一时间将婆婆送进医院,然而,婆婆还是被推进了抢救室。经历了揪心的等待,抢救室的门终于开了,看到医生们不再那么严肃了,张女士的心才跟着落下了。但是,医生提醒,由于张女士婆婆的病情,自身“制造”血小板的能力不足,随时可能急需血小板,而这种急缺的情况是无法预计的。
刚刚放松的心情又紧张起来,看着还紧闭双眼的婆婆,全家人明白,想让老人的病情稳定,就要备足A型血小板,以备万一。于是,能联系的人都联系了,愿意捐献的人,也都陆续来捐献了。可这对于刚刚完成一个化疗的病人来说,即将进行的5个疗程的化疗,需要的血小板量更是无法估算的。
张女士及家人期盼,愿意捐献A型血小板的人,能拨打15846176446,跟他们建立联系,以备老人在需要时,能及时联系到好心人。
“我和家人万分感谢愿意向我们伸出援手的有爱心的你,因为,你的一次捐献,给予我们的是一次生命延续的机会。”张女士诚挚地感激。
文/摄大庆晚报记者 谷淑敏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