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示弱未必弱,如何识破强者的“韬晦”之计?

由 钦庆敏 发布于 综合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杨慎《韬晦术》
如果说弱者“韬晦“的目的是为了生存,那么,强者的”韬晦“将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对手无处可逃。

一、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因为家里缺粮,他打算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我给你们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对老人服服帖帖了。
这就是”朝三暮四“的典故,老人没有多付出什么,猕猴也没有多获得任何东西,然而,结局皆大欢喜——岂止老人认为自己是胜利者,猕猴们也认为自己大获全胜!现实生活中,这种”朝三暮四“的把戏你遇到过吗?你识破了吗?

二、
最近看过一个中国教授讲课的小视频,讲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
上午九点过后,一家麦当劳店来了一个顾客,要求吃早餐。服务员说,”先生,已经过了九点,对不起,我们不卖早餐了,只卖午餐“,那人很固执,”我喜欢吃你们的早餐,不喜欢你们的午餐,我一定要买早餐“。服务员问经理:”老板,可以卖给他早餐吗?“,经理回答:”不行!必须按照规定办事!“。那人掏出一把枪指向经理,经理吓得只好卖给那人早餐。
教授讲到这里哈哈大笑,说:”美国人就是笨,跟他讲什么规定,换做中国人,这事很好办。中国人会说:对不起,先生,早餐卖完了。那人会指着一边的食品问:那不是早餐吗?然后,中国人不慌不忙地说:那些食品有问题,准备拿去化验的,如果您不介意的话,就送些给您啦。那人只能知趣地走掉。“
教授满脸矜夸,洋洋自得,看到这里,我也彻底没了脾气,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充满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
我们相信,规则是方的,人情是圆的。规则可能伤人,人情却让人游刃有余,无往而不利——我不会拂人情面,也不会拒绝任何人,我甚至可以把心掏给你,你还有什么不满足?不说一个”不“字,却能让你知难而退;把你卖了,却让你开心地帮着数钱。
这听起来有点绕,一言以蔽之就是”巧言、令色、足恭“。这本来是古人抛弃的糟粕,左丘明以之为耻,孔子也以之为耻,却被今人拾起来,当作成功学、情商高而大加褒扬!
不敬畏规则、漠视规则,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多少成本!当我们在人情的围城中左冲右突、疲惫不堪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这其中难道没有自己的责任?

三、
郑庄公即位做国君,太后武姜却偏爱小儿子共叔段,请求把京邑分封给段,庄公无奈答应了。大夫祭仲提醒庄公,京邑的城墙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不合法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这是太后的要求,我有什么办法避祸?你且等着瞧吧。
段得寸进尺,把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收入囊中,大臣非常担心,段的土地扩大后,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的。”
眼见庄公步步退让,段野心膨胀,他整治城廓、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计划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段偷袭的消息,说:“可以出击了!”于是,派军队去讨伐京邑,京邑人民背叛段,段逃到鄢城。在郑国军队的追击下,段最后逃到共国。
这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郑庄公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胜券在握的时候,却一味示弱,这是强者的“韬晦”策略。目的是让对手暴露软肋,让对手表演,让对手的罪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凝聚士气,师出有名。
反之,如果发现对手在实力没有受损的情况下,一味忍让,退避三舍,难道不值得引起自己警惕吗?

四、
一只蚌在河边张开口晒太阳,一只鹬走过来用长喙啄住蚌肉,蚌壳迅速闭拢并紧紧夹住鹬的喙。鹬想:“一日不下雨,二日不下雨,必有死蚌”,蚌想:“一日不松口,二日不松口,必有死鹬”。这时,一个渔翁路过,把鹬和蚌都捉住了。
这是家喻户晓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然而,群雄逐鹿,是以一敌多,还是让对手自相残杀,最后强强对决?这与智商高低关系不大,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屡屡让人犯错,这很值得深思。
一旦越过尸山血海,站上人生的制高点,又该如何自处?不是,也不是叱咤风云,当务之急是转变心态——曾经的竞争者变成下属,破坏的力量转为建设的助力,角色变了,必须淡化并消除以往的痕迹,让生命回到新的舞台。这一切需要”谋晦“。

韬晦之术用处大矣,下至市井瓦舍、上至庙堂中枢,无人不用。然而,识破又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躲是躲不过去的——房价越调越高、油价涨多跌少,除了隔靴搔痒地吐槽几句,也只好默默承受。
最好的办法是以”韬晦“应对”韬晦“,看破而不说破,将计就计,假装落入彀中,让别人得意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