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导读: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发动了第三次代翼战争。这次战争他事先取得了天子的支持,并在郑、邢及王室大夫尹氏、武氏的帮助下,成功地将晋鄂侯驱逐到随邑。然而就在他距离晋侯宝座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曲沃庄伯却突然背叛了天子,从而引来了王师的讨伐。那么,曲沃庄伯为什么要在关键时刻对天子卸磨杀驴?这究竟是他盲目自信,还是与天子之间分赃不均呢?

1

曲沃桓叔去世之后,其子曲沃庄伯继承其遗志,先后发动了两次代翼战争。首先是在公元前725年十月,曲沃大军顺利攻入翼城,杀死了即位刚满十五年的晋孝侯。不过,取得胜利之后,曲沃庄伯并没有顺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任由翼城方面扶立孝侯之弟公子郤为晋鄂侯。

至于其具体的原因,《晋世家》中的说法是“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而在《古本竹书纪年》中则添了一句“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这句话在《今本竹书纪年》中出现了两次,且出现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很容易给人造成迷惑。考虑到《今本》真实性存疑,我们还是姑且取信《古本》的记载,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

这句话中提到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公子万,一个是荀叔轸。按照其称谓来看,荀叔轸应当是晋国西部荀国的一名贵族;至于公子万,按照书中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曲沃的公子,而非翼城方面的公子。又据史料记载,曲沃桓叔有一幼子,在晋武公末年因受封于韩原而被称为韩万,此处的公子万应当指的就是他。

依据这个推论,我们大体可以理出一个顺序,先是曲沃庄伯出兵占领翼城,遭到了翼城势力的反击,故公子万前来相救,不料遭到了荀国大军的阻击。公子万相救不得,只好边战边退,最后到了一个叫做“家谷”的地方。而曲沃庄伯则因为等不到援兵无法坚守,只能退回曲沃固守,这也标志着第二次代翼战争宣告失败。

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2

这次战争先胜后败给曲沃庄伯上了血淋淋的一课,让他认识到仅仅发展自身的实力与翼城死磕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后的几年里,曲沃庄伯特意加大了在外交上的投入,到七年后(前718年)第三次代翼战争爆发的时候,曲沃庄伯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他从郑国、邢国借来了强大的外援,同时还获得了周桓王的支持,天子亲派王室大夫尹氏和武氏前来助阵,一支由多国部队组成的联合国军浩浩荡荡地向翼城开拔而去。

看到这个场面,晋鄂侯的内心是崩溃的。尽管当时天子权威已然衰落,可直接跟天子对抗这种事还真没有人干过,晋鄂侯自然也不敢开此先河。因此他干脆也没有抵抗,直接收拾了细软向北逃窜而去,曲沃方面没费吹灰之力就顺利拿下了翼城。

按说这次的战争万事俱备,有天子的支持和郑国、邢国的鼎力相助,曲沃庄伯在武力上、外交上、法理上的优势都占尽了,应该不可能再失败了吧?想着父亲多年的夙愿终于要在自己的手中实现了,曲沃庄伯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酸楚。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人意表,还没等到他去告慰自己的父亲,触手可得的胜利便再次转化成了失败的眼泪。至于其失败的原因,《左传》上是这么说的: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左传·鲁隐公五年)

也就是说,曲沃庄伯刚刚利用天子打了胜仗,还没等着天子册封呢,就死不要脸地背叛了。这个举动深深地伤害到了周桓王的玻璃心,其态度自然也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于是到这年秋天,周桓王钦点虢公统帅大军讨伐曲沃,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曲沃庄伯既然已经耗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取得了天子的支持,可为什么就那么迫不及待地要选择背叛,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引来天子的讨伐呢?曲沃代翼第三战的功败垂成,究竟是由于曲沃庄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还是因为与天子分赃不均导致的呢?

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3

这场战争爆发前曲沃庄伯是如何获得天子支持的,事后又是如何背叛的,《左传》中都语焉不详。翻看公元前718年前后的历史记录,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用以旁证的资料,因此要想解开这个谜题,唯一的办法便是放到当时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曲沃代翼第三战爆发前后,国际社会所发生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周郑交恶”了。据《左传》载: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鲁隐公三年)

周平王与郑国之间的恩怨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早在周幽王时期,时任王室司徒的郑桓公趁着骊山之乱的机会,以成周戍守的兵力伐灭虢、郐建立了郑国,从而开启了诸侯假王权谋私利的先河。到后来平王与携王并立时期,为了获得郑国的支持,周平王不得不承认了郑国建国的合法性,还授予了郑武公、庄公卿士的地位。有了周天子的合法授权,郑庄公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开始名正言顺地搞以权谋私的小动作。周平王尽管对此有所不满,可碍于郑国的强大,也只能忍气吞声,低眉顺目地看郑国人的脸色。

事情到公元前722年的时候终于出现了转机,这一年,“郑伯克段于鄢”的剧情全面爆发,郑庄公以老辣的手段把叔段的叛乱扼杀在了萌芽之中,叔段及其子公孙滑见势不妙急忙逃往国外,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国际争端。与郑国毗邻的东方诸侯如宋、卫、陈、蔡等国,早就看不惯郑庄公假借王命以肥已的做派,便以此为契机开始对郑国进行联合抵制。

已近暮年的周平王看到这个机会,便想着要落井下石,把卿士的部分权力分给他所信赖的虢公,也好宣泄一下这二十多年来心中集聚的怒火。可偏偏周平王用人不善,事情尚未成行就被人透露给了出去。郑庄公自然不高兴,去找平王要说法,平王害怕郑国,便支支吾吾地否认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而且还提出愿意跟郑国交换人质以示互信,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

堂堂天子与诸侯交换人质以建立互信,而诸侯对此竟也毫不推辞,这已经是对天子威严的亵渎了,可偏偏在交换人质这件事上,郑国方面又出现了纰漏。公元前720年,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的周平王去世,不久后被送往郑国做人质的继承人王子狐也突然暴毙,而这个王子狐又恰好是后来即位的周桓王的父亲。尽管郑国并没有加害人质的理由,可天子的父亲不明不白地死在了你郑国,这事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周桓王刚刚即位,便再次提出要分权给虢公。郑庄公也是个暴脾气,顾不得先王正在丧期之内,愣是派祭仲把周朝的庄稼给收了,而且在后来的几年里再也不去朝见天子了。两个人谁也不肯作出让步,就这么僵持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到最后是郑庄公先有些扛不住了,于是就于前717年趁王室发生饥荒的时机缓和关系,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郑庄公迫于东方诸侯的压力也不敢发作,最后也只能是默认了虢公的左卿士地位,这件事才算是告一段落了。

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公元前718年的第三次曲沃代翼战争,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爆发的。当时周郑双方正处于冷战阶段,郑庄公因怨恨不去朝王,周桓王也不愿意在卿士这件事上再作妥协,双方互相较劲互不理睬。在这种情境下,周桓王自然无法指挥郑庄公去做什么,更没有办法去调动郑国的兵力去实现自己的意图。至于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王室大夫尹氏和武氏,《公羊传》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这两个人的行为恐怕也代表不了王室的意志。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第三次代翼战争的过程进行一个复盘:曲沃庄伯想要通过外交上的发力实现取代翼城的企图,但以当时曲沃的实力,又不可能笼络周边所有的诸侯,于是便只能实现重点突破,在风光无限的郑庄公身上打开突破口。然而,中原大地政治斗争如火如荼,远在北方偏僻之地的曲沃却看得不那么真切。曲沃庄伯只看到了郑庄公风光的一面,天真地以为只要搞定了郑国就等于是搞定了一切,于是便以其有限的资源,把赌注都押在了郑庄公的身上,试图通过其在王室的影响力达成自己的目的。

可让他终究没想到的是,周桓王对于郑庄公的专权早已忍无可忍了,当他听说郑国又打着王室的旗号出去帮人打内战的时候,心中的无名火便猛然爆发了。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周桓王便与曲沃结下了不解的仇怨,只要曲沃方面敢于向翼城动武,天子的大军就必定会干涉,这股无名的仇怨一直被他带到了坟墓里。

在这个过程中,为周桓王所倚重的虢公忌父的态度,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虢国的先君虢公石父和虢公翰分别是幽王和携王的近臣,也是周平王最大的敌人。可随着时间的流转,各自核心利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仇恨也就慢慢地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共同的利益将他们团结到一起。从周平王晚年开始,王室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合作者来制衡郑庄公,而虢公忌父也希望能够恢复祖、父时的荣耀,可以说是各有所需。既然双方都有改善双边关系的意愿,自然也就能冰释前嫌,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周桓王是如何借助虢公的力量来制衡郑庄公的,其中的细节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后来的历史记录来看,虢公的权力无法越过郑国渗透到东方,而郑国似乎也无力染指西方事务,以成周为中心划分出的东西两大区域,也就成了虢公与郑庄公权力的天然边界。因此在虢公看来,晋国与曲沃的内战,是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事情,郑国干预晋国内战就难免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为了向郑国示威,虢公必须要在晋国事务上猛刷存在感。

因此,曲沃庄伯所主导的第三次代翼战争之所以会走向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选错了位置、站错了队。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这场发生在成周的政治斗争,其战场却选择在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地方,这才是历史最让人感到奇妙的地方。

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AalizzWell逸川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73 字。

转载请注明: 曲沃庄伯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叛天子?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