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要介紹受歡迎程度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感受和行為。那麼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不同的影響方式。
文章會先介紹外化(externalising)的影響, 比如攻擊性(aggression),反常性(deviancy), 行為紊亂(conduct disorder), 逃學(school truancy)等等,然後則是內在(internalising) 的影響, 比如抑鬱(depression), 焦慮(anxiety),自尊(self-esteem),另外還有影響健康的行為,比如藥物濫用(substance use), 性風險。最後,還會闡述一下兒時的受歡迎程度對之後成年後的影響,比如對感情的滿意程度,就業,健康等等。
我們如何知乎日報:在人類大腦機制的探索上 研究者主要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href="/zh-hk/classic/nlJVNVFaxC.html">研究受歡迎程度對成長的影響
首先,先了解一下人們在研究這方面問題是運用的一些不同的方法和理論。回顧到 1960 年代,那時心理學仍然受弗洛伊德的影響,認為母親影響我們所有的發展以及行為。但是之後的一些研究發現同伴間的人際關係比我們想象中的要重要的多,之後少數研究開始關注什麼樣的人最容易成為精神患者,研究者同樣開始研究為什麼軍隊裏的一些人是光榮退伍而有的則是可恥的當了逃兵。在那個時期,這類研究開始興起,研究人員開始對比來自同一個社區環境的人,所以他們開始去關注被研究者的所有生平履歷,追溯到他們的童年。最後各種研究發現了一個共性,就是很多被預測為成年後會有更大幾率患有精神病的孩子,有一個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孩子們在學校裏的受歡迎程度。這類研究被稱為是回顧性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這類研究的缺點是需要很大的樣本數據,對數據的依賴性很高,不能對實驗變量進行很好的控制。與這個研究方式相反的則是預期性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顧名思義,就是選取有特定特徵的樣本,比如孩子,通過長時間觀察他們的成長來研究這些特徵對他們成年後的行為是否有影響。當然,這種方式的缺陷也很明顯,耗時耗資巨大,並且最終可能得不到有效結果,另外當研究結束的得到的結果可能已經過時。
這些研究方式同樣幫助我們來了解兩個模型。 第一個模型是偶然性模型(incidental model), 如下圖。
像圖裏所表示的, 有些孩子可能具有一些疾病,比如注意力缺陷障礙 ADHD, 所以他們並不容易與他人相處,當他們長大時,這種問題可能演變為認知障礙,之後變得更嚴重,從而他們的行為變得危害甚至非法。從過程來看,這些人在兒時在夥伴中可是説是不受歡迎的,但是這個不受歡迎的因素並不是導致他們成年後行為過激甚至非法的主要原因。這就是這個模型所表達的意思。
第二個模型與之略微相反,稱之為因果模型(casual model), 如下圖。
雖然這個模型名為因果模型,但是其並不能讓我們非常明確的進行因果判斷。因為要有確切的因果的話,我們需要一個實驗,類似於將一部分孩子標記為受歡迎,一部分為不受歡迎,然後將他們放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下,最後觀察他們成年後的結果。顯而易見,這種實驗是違背倫理的。所以這個模型表現的是:比如我們預期的行為激進的孩子,可能在同伴中不受歡迎,但是,即使將這個激進行為變量進行控制 (即孩子行為正常),實驗仍然發現不受歡迎的孩子在成年後行為更差。
那麼受歡迎程度如何預測對人之後成長的影響
現在,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受歡迎程度對行為情緒的影響。這方面有很多研究,其中一個研究是 Tom Ollendick 在 90 年代初期做的,他走進 4 年紀學生的教師,通過孩子們的自我評價和老師的評價,簡單來説就是問孩子對其他同學的喜好程度,從而得到數據,將孩子分為各個類別 (受歡迎,被忽視,普通,具有爭議,被排斥)。因為他的時候是預期這些孩子 9 年級時候的成長情況,所以他等了 5 年。 當孩子們 9 年級時,他再次過去,運用量表來詢問孩子們對自己行為激進程度和反常程度打分,他同樣詢問了老師,結果如下圖。
結果顯而易見,那些在 4 年級就被排斥的孩子在 9 年級的時候行為明顯的比其他同伴更為激進。當然,爭議性的孩子也很高,然而一點值得注意,這些爭議性的孩子在同伴中的受歡迎程度可能很高,並且社交地位也很高, 與被排斥的孩子不同。這個實驗表明了可以從孩子的受歡迎程度預期他們之後的行為方式,這與我們所謂的“三歲看老”也有共同之處吧。
接下來是另一個相同時期的研究,由 Janice Kupersmidt 和 Charlotte Patterson 所作,他們通過了解孩子的行為,社會經濟地位,然後等待數年直到他們到了青少年階段。他們特別關注了這些孩子的外化特徵(所以主要為進攻性和反常性的行為)。結果如下圖。
與之前研究的結果類似,被排斥的孩子的行為明顯比其他同伴更為激進。
這裏引出了一個預期模型,名為相互作用模型(transactional model),如下圖。
這個模型表達了我們人類與環境是相互有作用的。換句話説,就是我們從環境中獲取信息,而環境也從我們這得到回應。 比如你走進了一個房間做了某種特定的行為,那麼這個房間的人們也會根據你的行為來改變他們對待你的方式,這種相互作用可以在一瞬間發生,也能在幾年後發生。
具體的模型則如下圖,以一個受歡迎的人為例。
同理,如果一個人被排斥,這個模型的反應則為負面的。
瞭解完這些,我們大致瞭解了為什麼受歡迎程度會對人生之後的發展方向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