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代科學家,地理學的開創人,最後卻因服用丹藥而亡

對科學家的想象,總有些不修邊幅而一心為求學術真理的先入為主的印象,畢竟學術是很嚴謹很單純的事情嘛。其實當然不是這樣,最起碼我們國家古代的科學家中專門的學者是很罕見的。熟悉歷史地理的朋友們知道,西晉有位裴秀所作的《禹貢地域圖》,正是我國曆史地理學的開山之作。

《禹貢》,是古代經典《尚書》裏專門描寫地理的一篇,對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特產以及其他情況都有在當時看來頗為詳實的描寫。然而,自此以後,秦漢的地理學卻進展的十分緩慢。秦朝的地形圖早已不能得見,漢代所存的《輿地志》、《括地誌》等在西晉朝也顯得很不夠用了,因為漢代所繪製的圖也都是些不太嚴謹不太詳細的大概地理圖形,既不科學,也不詳審。裴秀正是有感於此,而又憑藉着自己就在尚書任職,掌管天下民生三十六曹,對西晉王朝的疆域、地理、人文物產、風俗情況等十分了解,於是發大願心,作了這部《禹貢地域圖》,為的就是在地圖上展現西晉十六州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地理情況,據史籍記載,裴秀的《禹貢地域圖》一共有十八篇。

最為可貴的是,這部《禹貢地域圖》之所以被後世稱為開山之作,且對後世地理學有重要影響,正是由於其卓越的科學性。《晉書·裴秀傳》記載了裴秀在《禹貢地域圖序》中發明闡述的“製圖六體”理論。

“製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其中“分率”就是後代所説的“比例尺”,“準望”就是“方位”,“道里”就是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其餘三項説的是地貌地形之間的起伏傾斜等有關問題。可見,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已經十分科學嚴謹專業了,據後世地理學家分析來看,裴秀此書的地圖繪製原則,除了經緯線和投影,別的都和今天的地圖學考慮的一致了。從西晉直到明代末年,裴秀的“製圖六體”都是我國地理學和地圖繪製的標準。

其重要性和科學性我們已經明白了,然而正像我們開頭説的,咱們國家古代的科學家可不是隻知道悶頭書齋搞學術的“浮士德博士”。就比如這位裴秀老兄,就是一頂一的會玩,他雖然精通地理學,有科學家的氣質,但受大環境的影響,也不能擺脱迷信的氛圍,裴秀老兄也喜歡服丹藥以修仙求長生不老。《本傳》載其“服寒食散,當飲熱酒而飲冷酒,泰始七年薨,時年四十八。”

寒食散,其實就是著名的五石散,寒食散是它的別稱,突出的是它的食用方法。據“藥王”孫思邈説,五石散的熱性特別大,所以必須要用冷食的方法,據説服用五石散之後,一天要吃七八次冷飯才能把五石散的“熱氣”散發出來。但是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就是服用寒食散之後,喝酒必須要喝温酒熱酒,決不能喝冷酒。因為酒也是熱性很大,如果直接和冷酒,再加上五石散裏的硫黃等,在肚子裏一攪和,那人還能受得了嗎?所以要喝温酒才行。

這不,你看咱們的大科學家裴秀老兄就犯了錯誤了,愛吃丹藥也就算了,還不好好地按規矩吃,讓你飲温酒你偏喝冷酒,這不就悲劇了嗎?難道沒聽《紅樓夢》裏寶姐姐的好言相勸嗎:“若熱吃下去,發散酒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賈寶玉多聰明,知道女人的話還是得聽啊!

其實裴秀還不光這兩重身份——科學家與修道愛好者,他最重要的身份還是政治家、官員。比如武帝繼位這件事關國本的大事,若沒有裴秀的促成,這事還不好説呢。

原來,司馬師去世之後,沒有留下子嗣,兄終弟及,司馬昭接替了哥哥的位置,心裏不落忍,就把自己的寶貝兒子齊王司馬攸過繼在哥哥的名下。而且,司馬昭心裏還是想着讓哥哥的後人繼位比較合適,就在齊王司馬攸和武帝司馬炎之間糾結,到底該選誰繼位。

司馬炎慌了,就去求裴秀。果然裴秀後來對文帝司馬昭進言:“中撫軍(司馬炎)有天日之表,絕非人臣之相。”勸了好一陣,最終促使文帝下定決心還是立武帝司馬炎為世子。武帝也很知道感恩,繼位之後當了皇帝,拜裴秀為尚書令、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即使後來裴秀有佔用官田等違法犯禁之事,司馬炎也一概沒有追究,保其一生榮華富貴。不然,窮人誰能吃得起寒食散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2 字。

轉載請註明: 他是古代科學家,地理學的開創人,最後卻因服用丹藥而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