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可以説是李世民一生的巔峯之戰,在此戰中,李世民一役擒兩王,不僅創造了堪稱教科書式的騎兵突襲,還為大唐統一了北方。此戰後,大唐才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此戰中李世民的軍事指揮確實可圈可點,確實稱得上是卓越的軍事統帥。而竇建德的實力並不差,也並非沒有獲勝的機會。那麼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放棄了這個機會。他又是打着怎樣的算盤呢?本篇着重分析李世民、竇建德、王世充三人的心理博弈,看看他們三人各自打的是怎樣的小算盤,李世民是從中如何取得勝利的?
人們的心裏博弈一般和形勢有關,那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形勢。
李世民在打敗了薛舉、宋金剛等敵人後,唐朝也迎來了安定的後方環境。
在武德三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其中有李世民教科書式的神勇,李世民帶着一部分人去偵察,結果被發現,對方大隊人馬衝來。李世民讓他的士兵們先走,自己留下斷後,張弓搭箭,一箭一個,堪稱教科書式的射箭技術。其中單雄信領着一部分人追來,李世民差點就要被擒了。有的影視劇中是有十三個少林僧人手持棍棒救下李世民,也就是後世流傳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真實歷史上是身邊的人拼死保護,在加上唐軍大隊來救,還趁機俘虜了王世充的大將燕頎。
玄甲軍形象
究其原因,李世民帶的都是精鋭,也就是“玄甲軍”。所以他們才能在王世充的大隊人馬面前堅持很長時間,足以等到唐軍支援。在後續的戰爭中,這支玄甲軍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接下來的幾場交鋒中,勝者一方都是精鋭勇武的唐軍。王世充的手下看到唐軍如此神武,於是紛紛投降。王世充沒辦法只好向竇建德求救。
竇建德得到消息後,怕唐朝拿下洛陽後,自己也沒辦法抗衡。所以領着十多萬大軍來增援王世充。
至此,三方的心理博弈開始了。
一、王世充只想解圍
王世充被李世民打得龜縮在洛陽不出,仗着洛陽城防堅固死守以待援軍。李世民日夜攻打,雖然沒有攻下,但是洛陽城裏人心不穩,有些人想做唐軍的內應,但是都被王世充發現而處決了。
王世充影視形象
雖然王世充處決了這些人,但是很多人都不看好王世充,人心浮動。有個大臣鄭不願就出家為僧來躲避禍事,不得不説這位大臣的名字起的很有意思。王世充的國號是“鄭”,而這位大臣的名字是鄭不願,看來是真不願做王世充的官啊。王世充知道他出家後很生氣,這是擺明了不看好王世充,於是將他處斬。其他大臣雖然嘴上沒有説,但是心裏多少都是有所擔憂的。
再加上軍隊都在城中,每日的糧食消耗也很大。
這個時候,王世充最想的就是唐軍趕緊解圍而去,然後自己馬上安定人心,收復失地,先把洛陽這一畝三分地經營好了,然後在趁機圖謀天下。
二、竇建德想“漁翁得利”
竇建德其實之前和王世充有仇,因為王世充曾經攻佔了竇建德的黎陽,竇建德為了報復,攻佔了王世充的殷州,兩國的關係從此就開始到不想往來,只想要命的程度了。
但是竇建德接到王世充的求救後,馬上召集軍隊,就開始增援了。這是為什麼呢?
德中書侍郎劉彬説建德曰:“天下大亂,唐得關西,鄭得河南,夏得河北,共成鼎足之勢。今唐舉兵臨鄭,自秋涉冬,唐兵日增,鄭地日蹙,唐強鄭弱,勢必不支,鄭亡,則夏不能獨立矣。不如解仇除忿,發兵救之,夏擊其外,鄭攻其內,破唐必矣。唐師既退,徐觀其變,若鄭可取則取之,並二國之兵,乘唐師之老,天下可取也!”
竇建德影視形象
竇建德的中書侍郎説出了竇建德的心聲。唐朝拿下王世充後,那麼竇建德日後也免不了被唐吞併的命運。與王世充內外夾擊唐軍,可以解洛陽之圍。到時趁機拿下王世充,到時可以進攻唐,統一北方,進而統一天下.
所以竇建德想的就是先讓李世民和王世充拼個兩敗俱傷,然後自己“漁翁得利”,打退唐軍,趁機拿下王世充的地盤。
這也是為什麼竇建德不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進攻長安,來迫使唐軍回援。反而説這個策略是婦人之見。因為進攻長安只是個幌子,讓唐軍解除洛陽之圍。竇建德然後就只能撤退了,如果繼續進攻長安,怕是會被唐軍包了餃子;如果進攻王世充,那麼很有可能會被李世民和王世充前後夾擊,偷雞不成蝕把米。竇建德用這個策略,一點好處都沒有。
竇建德帶着十多萬人不遠萬里的跑到洛陽,總要撈些好處回去吧。總不能帶着十萬多人來一次説走就走的公款旅遊吧,這樣的話,竇建德會心疼死。
因為王世充那邊只想解圍,所以王世充的使者只會催促竇建德趕快攻擊李世民來解洛陽之圍。
所以竇建德選擇增援王世充,沒有選擇最高效的圍魏救趙之計。
三、李世民目的明確,信念堅定
李世民在出徵前唐朝上下就立下要拿下洛陽的決心。李淵對李世民的使者説不拿下洛陽,絕不回兵。攻下洛陽后皇室所用車仗、圖書收回,其餘金銀珠寶全部封賞給將士。
在得知竇建德率軍救援後,雖然手下請求退軍到台州來觀看形勢。李世民卻看破王世充和竇建德心裏打的什麼算盤,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先拿下虎牢關,擋住竇建德,然後趁機就可以拿下王世充。無論是誰都不可以阻攔我拿下洛陽。
李世民影視形象
於是讓李元吉、屈突通等人繼續進攻王世充,自己率領3500玄甲軍進駐虎牢關,阻攔竇建德。
可能是竇建德只想“漁翁得利”,他的手下對此戰也不是很重視。加上自己十多萬大軍一擺,王世充那邊的壓力肯定會小很多。所以李世民看到夏軍軍紀不嚴明,並趁機生擒了竇建德。
王世充一看,也只好乖乖投降了。此戰,李世民信念堅定,指揮有度,一役擒兩王,為自己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也為日後玄武門之變奠定了基礎。
王世充和竇建德兩方合作,本來比李世民是要有些優勢的。但是由於兩人各自心懷鬼胎,導致雙方不能盡力對付共同的敵人。而李世民目的明確,信念堅定,充分把握戰機,抓住敵人的漏洞,獲得了巨大的勝利。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六國聯合進攻秦國而失敗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心機,導致不能合力,雖有優勢而把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