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來,在中國歷史上,南宋的地位是比較尷尬的,一方面,南宋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和文化的巔峯,由此就催生了許多宋粉;但另一方面,南宋偏隅一方,而且還長期向金國稱臣,所以也有人認為南宋是一個沒有骨氣的朝代。由於不同人看待南宋的角度不同,這就讓南宋處於很尷尬的狀態。
不過,南宋或許軟弱,但也不是任何時候都沒有骨氣,在岳飛之後,南宋還發動了兩次比較重要的北伐戰爭。然而,當南宋發動北伐戰爭時,為何中原地區的百姓沒有提供幫助,反而幫助金國對付南宋呢?
這裏金兔簡單聊聊吧。
第一次北伐發生於隆興元年(1163年),當時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繼位後,為了收復北方失地,就遣兵兩路進取中原,歷史上將這一次北伐稱為“隆興北伐”。
1163年,距離靖康之恥不到四十年,而距離1141年宋金兩國簽訂的紹興和議也不過二十餘年(紹興和議中約定,南宋需要將整個中原地區拱手送給金國)。因此,中原地區的漢人對於隆興北伐可以説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們希望能再一次成為南宋子民。
也就是説,在隆興北伐中,中原地區的漢人還是心向南宋的,而在戰爭初期,南宋軍隊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戰果。然而,由於南宋軍隊在之後的幾場重要戰役中出現了重大戰略失誤,加上前線的兩名主將(李顯宗和邵宏淵)出現矛盾,導致南宋軍隊軍心渙散。
最終,所謂的隆興北伐就草草收場了。
之後,南宋和金國簽訂了隆興和議,和之前簽訂的紹興和議相比,這一次南宋的地位略有提高,原來兩國是君臣之國,現在則變成了叔侄之國(金國為叔,南宋為侄),南宋每年需要向金國納銀、絹各20萬兩、匹。
對於南宋而言,雖説隆興北伐失敗了,但多少挽回了一點損失,比如每年可以少交五萬兩銀和五萬匹絹,所以也不算沒有意義。
而對於尚在中原地區的漢人來説,特別是之前響應宋軍揮師北歸的漢人而言,南宋的失敗直接讓他們倒了大黴。畢竟,金人不可能容忍漢人在他們後方“搞事情”。
因此,隆興北伐失敗後,中原地區有相當一部分漢人遭到清算,直接被金人誅殺,也有一部分漢人趁此機會“偷渡”到了南宋。
第二次北伐發生於開禧二年(1206年),開禧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寧宗的年號,宋寧宗在位期間,宰相韓侂冑掌握大權,
韓侂冑屬於抗金派,力主抗金,不僅得到了著名的抗金派陸游和辛棄疾等人的支持,就連宋寧宗趙擴,也因為對南宋的屈辱地位感到不滿,從而支持韓侂冑的抗金政策。
而韓侂冑之所以在開禧二年發動北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金國正處於混亂,再加上天災不斷,所以韓侂冑認為,現在正是北伐的最好時機,只要南宋大軍北上,生活在中原地區漢人們自然會前呼後擁的出現。
可事實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人,不僅沒有幫助宋軍抗金,反而還協助金國抵禦北伐的南宋軍隊,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個不難理解,在近代之前,人們並沒有近代意義上的民族觀念,對於生活在中原地區的百姓來説,只要能安居樂業,不管給金國當百姓還是成為南宋的子民,實際上沒有太大的不同。紹興和議中,南宋將中原地區拱手送給金國,第一代南宋遺民可能還念着宋朝,但開禧北伐時,距離紹興和議的簽訂已經有六十餘年,現在中原地區的百姓基本屬於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代漢人了。
從第二代漢人百姓開始,他們對於南宋的認同感並沒有那麼強烈,由於他們自小生活於金人的統治之下,而且習慣了安居樂業,所以他們就逐漸認可並支持金朝。
再有,心裏認可南宋北伐的漢人,要麼之前就被金人殺了,要麼像辛棄疾一樣早就跑到南宋參加抗金事業了,也就是説,到了開禧北伐時,中原地區的漢人百姓幾乎都認可金國。所以他們不僅沒有幫助宋軍,許多漢人百姓還積極加入金軍,抵禦南宋“入侵”。
最後,開禧北伐以失敗告終,主張北伐的韓侂冑直接被宋寧宗處決了,南宋需要繼續向金國稱臣,每年交的歲幣由原來的銀、絹各20萬兩、匹上升至銀、絹各30萬兩、匹,而且南宋還要支付金人300萬貫錢犒軍。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