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大戰十里坡:陣斬5位悍將,湘軍1萬餘兵馬被全殲
1864年12月,扶王陳得才20萬大軍在霍山黑石渡被僧格林沁擊敗,部下紛紛叛變投降清軍,扶王絕望中服毒自殺。遵王賴文光率4000兵馬突圍而出,前往兩淮匯合張宗禹、任化邦,繼續抗清。接着,首王範汝增渡江北上,德王唐日榮從漢中殺出,相繼來到兩淮,匯合遵王賴文光,共謀大事。
幾路人馬來到兩淮,賴文光、張宗禹、任化邦等決定整編部隊,增加騎兵數量,減少步兵人數,從而增強部隊的機動性,有利於平原野戰。整編之後的軍隊,史家稱為“新太平軍”或“新捻軍”,其目標是恢復太平天國,推翻清朝。對此,賴文光自述中提到。考慮行文方便,筆者採用“新太平軍”一説。
整編之後,太平軍再次活躍,縱橫中原大地,引起了慈禧的重視。為此,她決定繼續讓號稱晚清八旗第一名將的僧格林沁掛帥,追殺太平軍,將其殲滅於野戰中。
僧格林沁與曾國藩不一樣,打仗不喜歡玩“龜殼戰術”,憑藉國力耗死對手,他更喜歡在追逐中尋找機會,野戰中消滅敵軍。為何呢?因為僧格林沁麾下2萬蒙古馬隊,乃清朝最強大之騎兵,機動性沒得説。
可惜,整編之後的太平軍,更擅長使用騎兵作戰,其中任化邦最厲害,被李鴻章譽為“項羽第二”,戰鬥力爆表,無人能敵。如此,註定僧格林沁會倒黴,八旗馬隊也迎來厄運。1865年5月,高樓寨一戰,7000八旗馬隊被殺,僧格林沁陣亡。
聞知僧格林沁陣亡,慈禧痛哭失聲,直言:“奪我國之柱石”。為何呢?很簡單,晚清滿蒙貴族腐朽沒落,僧格林沁是唯一能統軍作戰的悍將。此時,僧格林沁陣亡,意味着滿蒙集團再也拿不出得力干將,只能拱手將軍權放給漢族地主。
雖然很不情願,慈禧還是讓曾國藩北上督師,追殺太平軍。如此,湘軍勢力從長江流域擴張到中原,並佔據各省總督、巡撫等核心崗位;滿清軍政格局就此改變,為日後武昌起義勝利奠定了最初基礎。
太平軍呢?為減輕壓力,決定分兵作戰。其中,賴文光、任化邦率軍在中原活動;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淮王邱遠才則率軍進入關中,聯合西北義軍作戰。
1866年10月,張宗禹率3萬大軍從河南殺入關中,一路所向披靡,11月進入華陰縣,關中震動。此時,陝西巡撫劉蓉(曾國藩親家)率1.4萬湘軍精鋭在陝甘交界處與西北李藍起義軍餘部作戰,很難抽出兵力去堵截,形勢很嚴峻。
新任陝甘總督左宗棠,正在湖北、湖南一帶招募兵勇,籌備糧草,等待廣州運來的西洋式火炮,還沒進入關中。如此,劉蓉只好將部分兵馬東調,讓提督劉厚基率3000兵馬從渭南東進。
11月14日,劉厚基與太平軍遭遇,湘軍搶先發起進攻,卻不曾料想太平軍騎兵數量如此眾多。幾次衝鋒下來,湘軍慘敗,斬首1000餘級。25日,劉厚基、唐炯指揮湘軍,分三路進攻太平軍,又被打埋伏,再次損失千餘人。
擊敗劉厚基、唐炯,太平軍繼續西進。12月14日,梁王張宗禹抵西安東面灞橋鎮,卻沒有攻城,而是南下佔領藍田、藍橋,調動西安清軍。接着,出兵攻打商縣、洛南,引誘清軍前來追擊。
劉蓉果然中計,派出湘軍追擊太平軍,卻未能捕捉到主力。湘軍還沒抵達洛南,太平軍就北上渭南,揚言攻打潼關。湘軍救援潼關時,太平軍則火速西進,擺出攻打西安之架勢,並在灞橋十里坡設下伏兵,準備“包餃子”。
西安,乃關中重鎮,戰略地位非同一般。想當年,李自成就是拿下了西安,佔據關中,然後東征京師,推翻了明朝統治。劉蓉熟讀史書,對此不會不知,也不得不防。
1867年1月,湘軍抵達臨潼新豐鎮,紮下大營。此時,張禹爵率2000騎兵前來挑戰,與湘軍交鋒,且戰且退。對此,劉蓉認為,太平軍畢竟是流寇,戰鬥力一般,不足為懼,於是下令全軍追擊,一直殺到十里坡。
太平軍一路戰敗,湘軍“所向披靡”,提督楊得勝、提督劉厚基、總兵蕭得揚、道員黃鼎等率萬餘湘軍相繼進入伏擊圈。此時,劉蓉還未察覺到危險,他下令繼續追趕,全殲太平軍。
誰知,張禹爵不再撤退,而是調轉方向,指揮騎兵衝擊湘軍。接着,邱遠才指揮太平軍步兵從兩側村莊殺出,張宗禹則親率太平軍騎兵主力,從兩翼包抄,將湘軍圍困在陣中,湘軍頓時陣腳大亂。
此時,風雪瀰漫,以步兵為主的湘軍因連日追趕太平軍騎兵,早已疲憊不堪,凍餓交加,士氣十分低落。更慘的是,湘軍火藥大多被雨雪淋濕,不能使用,連火力優勢也沒了。如此一來,湘軍就只好與太平軍玩白刃戰了。
湘軍以步兵為主,自然打不贏步騎合一且佔據主動權的太平軍。激戰半日,太平軍幾乎是一邊倒式地斬殺。提督楊得勝、總兵蕭德揚、蕭集山、蕭長清、蕭德綱等湘軍5位悍將,相繼被陣斬,湘軍戰死3000餘人。
太平軍攻勢猛烈,湘軍付出了巨大代價。如此,湘軍幾乎要崩潰了,其餘人馬不再抵抗,而是直接投降。劉蓉呢?大勢已去,只好帶千餘人跑回西安,閉門不出。
此次十里坡之戰,太平軍誘敵深入,前後夾擊,擊斃湘軍5位大將,斬殺3000餘,俘虜數千,可謂是巨大勝利。再加上之前殲滅的2000餘人,征戰陝西、甘肅的湘軍幾乎全部被殲滅,劉蓉差點成了光桿司令。
如此,劉蓉被免去其陝西巡撫一職,且再也得不到重用,只能在家寫寫文章,消磨時日。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