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記載,馮氏,主要有兩大起源,一是起源於姬姓,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的後裔;一是起源於歸姓,來源於東夷之中的歸夷河神族;其他則為鮮卑族、蒙古族、滿族改姓。
馮亭,畢公後裔,長平(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一帶)人,戰國時期韓國的上黨郡守。前262年,秦國武安君白起伐韓,取得野王,韓國被一分為二,上黨成為遠離韓國本土的飛地。韓國派親秦的城陽君,到秦國謝罪,割上黨之地求和,另一方面,派遣王族韓陽,通知上黨郡守靳黈,撤離上黨,靳黈不肯,韓桓惠王命馮亭接替他的位置。
上黨形勢
馮亭與其吏民謀劃説:“秦軍逼迫韓國,韓國不能應付,不如將上黨送歸趙國。韓、趙兩國聯手,則可以抵擋秦國。”於是派遺使者到趙國,對趙孝成王請求説:“我韓國不能守上黨,已經決定割給秦國,但是當地百姓皆不願接受秦國統治,而是甘願作趙國子民,現上黨有城十七座,願意全部奉獻給大王。”
以當時的形勢來看,七雄之中,秦趙兩大國最為強大,趙國是唯一可以抗衡秦國的,如果秦國得了上黨,趙國將處於被動,如果趙國得了上黨,則形勢將對趙國很有利,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趙國別無選擇,惟有挺進上黨一途。
趙王派其叔、平原君趙勝,前往接受上黨,趙國封馮亭為華陽君,給予食邑三萬户,上黨官吏都提升三級。馮亭拒絕封爵,流淚説:“這本是韓國的土地,不得已割讓給趙國,我不可以以國家的土地換取自己封爵啊!”
長平之戰時,馮亭與趙國大將趙括一起對抗秦國軍隊,皆陣亡。
秦國佔領上黨郡,馮亭的後裔,遂分為兩支,一支不願意接受齊國統治遷往趙國,一支留在上黨,接受了秦國的統治,這兩支,皆有精彩故事。
先説秦國一支——
馮亭雖然全力抗秦陣亡,秦國對他倒頗為佩服,同時為了收買上黨當地人心,對馮亭後裔頗為重用,從秦昭王到秦始皇,四代秦王期間,一路升遷,因此,秦王國升級為秦帝國、秦始皇在位期間,馮亭的孫子馮去疾,任秦帝國右丞相,曾孫馮劫,為御史大夫、大將軍,曾孫馮無擇 亦為秦將。
前211年秦始皇出外遠巡時,右丞相馮去疾留在首都咸陽,主持大局。秦二世繼位後,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關東各地爆發反秦起事,前208年,右丞相馮去疾,與其子大將軍馮劫、左丞相李斯,聯合向秦二世進諫,認為戍役多、税賦重,是促使更多人加入叛亂的原因,請求秦二世停建阿房宮及減省戍役,以減輕民困,秦二世不聽,命人把三人治罪,馮去疾與馮劫不願受辱,皆自殺,李斯貪生,後來被獄吏腰斬。
馮無擇,也是馮亭的曾孫,秦將,先後封為五大夫、武信侯。前219年,馮無擇隨秦始皇巡遊琅琊台,琅琊刻石列出當時隨秦始皇東巡的的帝國官員:武城侯王離、通武侯王賁、建成侯趙亥、武信侯馮無擇、丞相隗狀、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
秦始皇出巡
秦二世在位期間,陳勝吳廣起義,引起各路人馬反秦,馮無擇率軍援助三川郡守李由,鎮守雍丘(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抵抗劉邦,劉邦軍擊殺李由,俘虜馮無擇。劉邦以當時天下大勢,勸降了馮無擇。
馮無擇之子馮敬,原來為秦軍騎將,楚漢相爭期間,為魏王豹騎將。前205年,漢軍滅西魏,馮敬歸漢,後來在漢文帝時期,任御史大夫;漢景帝時期,任雁門太守,力抗匈奴,作戰陣亡,其子繼為漢將。
需要説明的是:秦漢時期,另有一位馮無擇,非姬姓,乃東夷中的歸夷之後,出自歸姓,沛縣人,從劉邦起事,攻雍丘,擊項羽,頗有戰功,馮無擇屬於劉邦妻兄呂澤軍,漢帝國建立後,前188年,漢惠帝去世,當時馮無擇擔任郎中令,太后呂雉臨朝稱制,想要封諸呂為侯,先將與呂澤關係密切的馮無擇封為博成侯,以壓制反對聲音。前184年,馮無擇去世,諡為博成敬候,其長子馮代繼承博成侯爵位,180年,周勃陳平發動政變,誅呂氏,馮代反抗被殺,爵位及封國均被廢除。
再來看馮亭後裔的趙國一支——
馮唐,代郡(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人,西漢政治人物,其祖父為戰國趙國中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人,馮唐以孝行,聞名於時,漢文帝時,為中郎署長。
《史記》記載,一次,漢文帝感慨自己沒有廉頗、李牧一樣的將領去抵禦匈奴的進攻,馮唐直言道,即使有這樣的將領,漢文帝也不會任用。漢文帝怒,但沒有當面發怒,氣消之後,又召見馮唐,責問為何當眾羞辱自己,馮唐回答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應該支持邊防將領,寬恕當時因為瞞報殺敵人數而被治罪的漢將魏尚,支持其繼續守衞邊防這樣,邊將才能放開手腳,抵抗匈奴。文帝聽後,贊同馮唐勸諫,並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復職雲中郡郡守,馮唐也被任命車騎都尉,輔佐戰事。
這一段歷史非常有名,後世蘇軾,任密州知州,作詞《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希望當時的宋仁宗,也能有馮唐那樣的伯樂,能起用自己,去前線抗擊西夏。
蘇軾出獵
漢景帝即位後,馮唐被任命為楚相,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當時匈奴犯邊,帝廣徵賢良,雖然馮唐再次被舉薦,可是已經九十多歲了,只能任命其子馮遂為郎。
這一段歷史也很有名,後世學者文人通常用馮唐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唐時期王勃著名的《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滕王閣
馮唐之孫馮奉世,於漢武帝末年,以良家子弟的身份擢升為郎。漢昭帝期間,馮奉世以功補為武安縣長。馮奉世三十餘歲時,開始學《春秋》,習兵法,被推薦升任為軍司空令。後隨範明友等攻打匈奴,立下戰功。漢宣帝期間,馮奉世任光祿大夫,前65年,馮奉世出使大宛(YUAN,一聲)王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費爾幹那盆地),期間,率軍擊破反叛的莎車王國,被漢宣帝任命為右將軍,兼任典屬國,掌管西域歸降的各國,因蕭望之反對,沒有封他為侯。漢元帝時期,前41年,又率軍平定西羌,以平羌軍功,為左將軍,勳位為光祿勳,封關內侯。
馮奉世出使大宛
馮奉世的後裔:
長子馮譚,太常舉孝廉為郎,功次補天水司馬。馮奉世擊西羌時,馮譚為校尉,隨父從軍有功;
馮野王,字君卿,大鴻臚,嗣父爵為關內侯;
馮逡,字子產,隴西太守;
馮立,字聖卿,太原太守;
馮參,字叔平,諫大夫,封宜鄉侯,因被同母姐馮媛事連累自殺。
另有四子。
女兒:
長女馮媛,漢元帝的昭儀、中山王劉興的母親,漢平帝的祖母。漢元帝時期,因阻擊猛熊襲擊漢元帝,而深得敬重,因而得罪了漢元帝的另一女子傅昭儀,漢哀帝時期,被傅昭儀迫害,不屈自殺,漢平帝時期,平反。
次女馮習,因被馮媛事連累,自殺。
另有二女。
馮參的後裔,形成長樂馮氏,地望位於長樂郡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這一系馮氏,在東晉時期,在遼西建立北燕王國。
北燕王族,分為兩支,一支入北魏,其後裔之一的馮太后,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她一手推動了北魏的漢化改革。馮太后為政,實行官員俸祿,杜絕了貪污腐敗;實行均田制度,改善了人民生活;實行三長制度,加強了國家税收。馮太后採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對於促進北魏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族生產方式的過渡,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外,為了使鮮卑族逐漸適應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禮儀制度,馮太后大興教育,尊崇儒法,禁斷卜筮、讖緯之學,以此開始了鮮卑族的漢化過程,為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措施打下了基礎。
馮太后
北燕的另一支,以馮業為首,渡海投奔劉宋,劉宋將他們安置在嶺南,形成嶺南馮氏。他們居住於現在的廣東新會。當時的南越一帶,非常荒涼落後,馮業用中原漢族的文化,開導南越人民,使那裏的人民生產發展,安居樂業。
根據《元和姓纂》的説法,“嶺南馮氏”隨着歲月的發展,發展為三支,主要包括“高州馮氏”、“岡州馮氏”以及“海南馮氏”。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創立了瓊崖獨立縱隊的馮白駒、縱隊中紅色娘子軍連長馮增敏,皆出自海南馮氏。
馮白駒將軍像
香港崛起後,嶺南馮氏的一部分,移居香港,其中,馮景禧,創立了著名的新鴻基集團。
香港新鴻基環球貿易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