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 鑽石林
駕校為了考證而考證,不能不説會有“誤人子弟”的嫌疑!
會用、會養,不用修!後視鏡的使用你和小夥伴們應該知道:
首先需要調整座椅和後視鏡位置,調整後視鏡是為了消除視野盲點。一輛車有三個後視鏡,左側後視鏡調整要領是把水平線置於後視鏡的中線位置,然後再把車身的邊緣調到佔據鏡面影像的1/4。右側後視鏡調整要領是把水平線置於後視鏡的2/3位置,然後再把車身的邊緣調到佔據鏡面影像的1/4。而中央後視鏡調整要領是水平擺中間、耳際放左邊。遠方的水平線橫置於中央後視鏡的中線位置,然後再移動左右,把自己右耳的影像剛好放在鏡面的左緣。
1、每個人的身
上都有七分人氣三分鬼氣,到了晚上陰勝陽衰,鬼氣上升,這時照鏡子往往會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鬼怪什麼的)。
2、晚上照鏡子,會看到前世的你…………,如果你好奇的話可以試試,最好是凌晨 - -1
下面是比較正統一點、嚴肅一點的書法:
3、中國的風水學主張卧室內不放鏡子,鏡子在風水裏叫“光煞”,是一種避煞的工具;鏡子不光可以衝邪氣,正常的氣它也衝,人的氣在白天運動中可以得到補充,但晚上睡覺時,氣得不到補充,所以要聚氣,除了不能對着鏡子外,牀最好是靠着牆的。
4、縱觀古代文化,女人晚上照鏡子通常是不守婦道的,晚上照鏡子,濃妝豔抹,不是偷情就是風塵女子,梳妝打扮那是早晨的事。
(2017-09-13)
鏡子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就像牙膏一樣,放在那裏的時候不引人注意,但如果突然間不見了,那無疑是讓人鬱悶的事情。
《辭海》中説古代的鏡子是以銅磨製,那還是非常奢侈了,畢竟銅在古代是制銅錢的主要原材料,普通百姓就算有這個閒情,恐怕磨起來也是肉痛。如果把現代的鏡子拿去古代,那也是非常奢侈的東西。雖然早在隋代人們便開始接觸了從波斯傳過來的玻璃,卻陰差陽錯沒有投入學習進行大規模的生產。玻璃在那個時代,卻是皇帝才能用得起的東西了。
那古代人究竟拿什麼還做鏡子呢?
《詩經》中《柏舟》有云,“我心匪鑑,不可以茹”,還有一些詩篇,也提到了“鑑”這種東西,上古時代的人,多以鑑為鏡。鑑是什麼東西?古代的一種容器,“體形”很大,盛了水,便生就一副“天然”的鏡子樣。古人“因地制宜”,這“鑑”多是以陶為材質,説穿了,也不過是以陶器盛水為鏡而已。陶鑑雖好,還是易損,寶貴一點的人家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把這陶鑑換成了銅鑑。
當然,銅鑑是逐漸發展而來,究其年代,要比陶鑑晚了很多。
現代工藝水準要高於古代很多,切銅片也算是現代人的拿手活,但用這種東西做鏡子,那還是相差太遠。當然,這裏不討論古鏡緣起,僅提一下銅、陶鑑等器物曾作為鏡子被人們使用。
銅鏡的使用在我國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先其在西周、春秋,後來到唐宋、明清,從未斷絕。直到清代後期,這種東西才被玻璃制鏡取代。銅鏡雖然退出了歷史潮流,但作為一種工藝品,其紋飾、材質、鑄造、雕刻等等,都有着深遠的歷史淵源和豐厚的文化藴藏——就像勞力士一樣,能不能照得出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文化符號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它貴。
古鏡不僅以銅為材質,還有以鐵為材質的。鐵製品相對於銅製器來講,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但其實一般的百姓也是不用這個的。布衣人士,或者不拘小節,或者吝嗇錢財,少有在這方面下功夫,畢竟直接照水來得方便,而且效果不見得比銅、鐵鏡弱了。不過有錢人家自然不會在乎這個,有女兒的人家則更是要“標配”這種東西——女兒家的成天彎腰駝背地蹲地上盯着水面成何體統?
鐵質鏡在我國古鏡中,還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宋代《博古圖書》對此有所記述。不過鐵質器未經特殊處理,向來容易氧化,古人受工藝所限,對此可説是無能為力,所以,現代人從古人墓中就算挖到了鐵鏡,做是也就是一個疙瘩,恐怕還是難以辨認。
中國國最早的玻璃鏡,還是外國傳教士帶過來的。不過真的發展起來,還是在清代初期。這種鏡子,造價雖低廉,效果卻是堪比“柔光雙攝,照亮你的美”,遠較所謂銅、鐵鏡來得實在,自然為百姓青睞。
(2017-07-30)
説起這個故事,至今唏噓不已,因為我們家鄉雖然總有那麼多説不清道不明的事物。但似乎總是善意的較多。很少會因此導致發生死亡事件,而這個故事,卻導致了一個年輕生命的離去。所以,講和不講一直在我心裏糾結不斷。思量再三,還是説出來給大家聽聽。畢竟事情已經過去那麼多年。再複雜憂鬱的心情,也已經慢慢平復。農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那時候一般人家裏的廚房位置,都會有一條全部木頭做的,四腳很長的靠背椅子,其實用椅子這詞不合適,因為它沒有坐人的功能,它是洗臉梳頭照鏡用的,在木椅的中間位置一般放有一個洗臉盆,貼牆壁的椅背中間鑲嵌有一面鏡子,或圓或方,一般年代越久,做得就越精緻。我們村王姨家就有這麼一個很久遠的洗臉鏡,做工很是考究,暗紅色的漆,雕飾有許多小故事,還記得好像是五子獻壽。如果現在還在,我想應該能賣出好價錢,因為王姨説過,她大奶奶小時候就有了這個洗臉鏡。大家隨便掐指一算,沒有個幾百年下不來,是不是
王姨家有一個男孩,一個女孩,男孩在省城福州讀書,福建農大。一般就寒暑假回來。家裏只有這母女倆,王姨的男人在文革的幫鬥中死了。為了能好好照顧這倆孩子,一直沒有再嫁。這女孩是妹妹,比她哥哥小五歲,雖然那年只有十四歲。就已經輟學在家幫王姨料理家事,雖然年紀尚小,卻出落得亭亭玉立。很是漂亮,附近很多村的小夥子甚至偷偷託媒婆來説親,想先和她訂親。農村孩子一般很小就訂親了。和現在不同。那時候一訂下親,關係是非常穩定的。不像現在,結婚領證和菜市場買菜一樣。
一直忘了講這女孩名字,林紅霞,一看這名字,大家應該多少都能感覺到很濃厚的時代氣息和農村鄉土氣息。紅霞一直都喜歡這洗臉鏡,畢竟是女孩子,沒有不愛美的。平時在家沒事就照着鏡子折騰她那一對美麗的辮子。別看年紀不大。膽子卻很大,前面故事裏説的養屍地,我們村大人小孩都害怕。她卻敢去那割豬草。雖然沒發生意外,但王姨還是打了她。她給她媽解釋的理由是,全村就那的草長得最高最好!雖然錯是沒錯,但誰家敢用養屍地的草餵豬呀。萬一養出個殭屍豬還得了,其實她只是想讓全村人知道。別看她小,膽子可不小也許正是因為膽子大,最終也害了她!再説王姨有幾次發現,一到晚上睡覺後,紅霞經常穿上拖鞋,躡手躡腳的往廚房去,而且一去就好一會。有一天晚上,紅霞又去了。王姨心想,這孩子最近是咋了,偷偷跟過去一看,看到這孩子一直盯着鏡子看,好像整個頭都想伸進去,也不知道哪裏弄來的胭脂粉,臉上抹得白一片紅一片。大晚上的,讓人看得很是恐怖和怪異!王姨心想不好!上去就是一耳光。揪住紅霞就往房間走在房間裏,紅霞和她媽説,半年前一個晚上,她去廚房喝水,回來的時候無意看到鏡子中似乎有個紅色的影子一閃一閃,她以為是眼花了就走近一看。不是眼花,她看到鏡子裏廚房的樑上坐着一個穿紅衣服的女人,臉上抹着紅紅的胭脂,很漂亮的女人!手裏拿着一條白色的很長的綢緞,不停的在脖子上一圈一圈繞。紅霞回頭看看廚房樑上,黑黑的,啥都沒有,再往鏡子裏看,紅衣女子還在,而且還對着她笑!大晚上這麼怪異的事。一般人早嚇破膽了。這孩子也不知道為什麼。一點都沒嚇着。看了一會,就默默回去睡覺,還睡得很是安逸,一覺睡到天亮。只是從此以後,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她常常半夜去看鏡子裏的女人!王姨心想不好,因為曾經有很多會算命的和她説過,這鏡子邪,勸她早點處理了,但因為是祖祖輩輩一直留下的。看得也很重!一直沒捨得丟,看來這次真要出事了,於是王姨馬上就找人張羅想賣了這洗臉鏡。由於王姨這鏡很漂亮,很多人都知道。鄰村有一家聽説了,説第二天就過來拉!然而似乎是命裏註定。就在這天晚上,紅霞吊死在廚房的樑上。脖子上是一根很長的白綢緞,在她細小的脖子上繞了一圈又一圈!至今不知道那樣一個孩子,如何能在那麼高的樑上往脖子上繞綢緞,許多謎團,地上也沒有踢倒的凳子。還有那白綢緞從何而來。後來那洗臉鏡不知道蹤跡何處。一個如此鮮活美麗生命的逝去,多年以後,每當我想起這事,依然唏噓不已。再後來王姨賣了房子,去福州開了一家魚丸店。有幾次去福州,特意過去看看,已經很老很老了,但還健康。
(2017-07-22)
文 | 肖遙
花木蘭即便剛從戰場上廝殺回來,也會“當窗理紅妝,對鏡貼花黃”,在戰場上的尊嚴是自己打拼出來的,而在村子裏,一個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形象,還是決定了她們所受的待遇。鏡子,一直被作為女性愛慕虛榮的象徵,可是,憑啥讓鏡子背這個黑鍋?
“知道”(zn_zhidai)跟你談談照鏡子這件事。
(電影劇照/圖)
不論是脱口秀還是相聲演員,都喜歡拿自家老婆開涮:老婆是個吃貨;老婆喜歡花錢;老婆愛嘮叨;老婆喜歡照鏡子,不管路過的是櫥窗,還是一窪水,都會對着它整理髮型……前面的幾個無所謂,又不是每個女人都有那樣的習慣,最後一個,應該戳中了所有女性的痛點,雖然男人也有愛照鏡子的,但是在這一點上,真的是跟女人差了不止一條街。
童話故事裏白雪公主的後母,會對着魔鏡反覆問“魔鏡魔鏡,你覺得世界上誰最美?”千百年來,虛榮、善妒的人設,不僅扣在可愛公主的後媽這個不招人待見的角色身上,後媽只是被樹立了一個“典型”而已,燒包、臭美的定義會延伸到所有女人身上,好像女人天生就比男人重視收拾打扮似的,女性愛照鏡子,是因為像白雪公主的後母一樣天性虛榮嗎?
性別角色和權力統治之間的關係,都只是從某一個固定角度看過去是這樣的,舉個例子,在魔術房間裏,水看起來是在往上流,小孩子看起來會比他們的父母還高,在魔術的房間裏一切都是變形的,出了這個房間,未必如此。如在小説《飄》裏,梅蘭妮的人設就是温柔賢惠型,而郝思嘉的人設就是狂放不羈型,但是出了這個小説,一個叫梅蘭妮的女人説不定有着像郝思嘉一樣的性情和人生。
再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我家小外甥説,他們班一個小女生,在摔倒的時候,也會摔成動畫裏很卡哇伊的姿勢,即便哭啼,也會控制臉上的淚水,不要太放肆地奔流。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天生的,可是,如果這個女孩從小並沒有接觸過任何公主故事,也沒有看過日本漫畫,她會是這樣的個性嗎?
人的社會性都是被塑造出來的,也就是説,每個以為自己是漫畫公主女生,一定是被某類文化洗過腦的孩子,而後她們又會被社會的目光所鼓勵或監督,變得更加 “萌萌噠”。這也讓人想起了前段時間被網友瘋狂吐槽的從小到大都沒變過的林妙可,“全程晃來晃去、眼珠亂轉的姿態讓人覺得“太矯揉造作”了,看完身上一陣雞皮疙瘩。”
從孩提時代,女人都會被教導和勸誡應該隨時檢視自己的儀容儀表,比如,儘管女人比男人更怕冷,但只有女人會堅持在冬天裏穿“美麗凍人”的絲襪,頒獎禮上最有趣的場面就是男人西服革履,而女性則清一色露出香肩,不由得令人詫異,這些男女,是在一個温度的空間裏嗎?有個黑色幽默説,即便女人穿過房間為喪夫而悲哭之際,也未能忘懷自己行走或慟哭的姿態,為何女性會重視形象到如此地步?個人形象甚於疼痛,甚於感受?
《羋月傳》(影視劇照/圖)
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説,女性愛收拾打扮,其實是因為長期弱勢的社會地位導致的。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在一些人眼裏,女性都是從屬的、補充的、工具式的,無論是妻子還是情人,社會學家凡勃倫説“妻子不過是高一個等級的奴僕”,而社會學家伊芙.科索夫斯基.賽吉維克説:“情人,就像一種換換口味的零食,一個調節生活的度假鄉村,不需要時時住在那裏,而僅僅是用來小度良宵的……”哲學家約翰.伯格説:“生而為女性,命中註定在分配給她的有限空間內,身不由己地領受男性的照料,女性以其機敏靈巧,生活在這樣有限的空間之中和監護底下,結果培養了她們的社會氣質。女性必須不斷地注視自己,幾乎無時不與自己的個人形象連在一起。”
長期以來,男性養成了先觀察女性,再決定如何對待她們的習慣,從某種角度上來説,男人就是女人的鏡子,女對着鏡子反覆詢問:“我美不美?”,其實就是對着能夠掌握她命運的男人問“我美不美?值不值得你善待我?”花木蘭即便剛從戰場上廝殺回來,也會“當窗理紅妝,對鏡貼花黃”,在戰場上的尊嚴是自己打拼出來的,而在村子裏,一個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形象,還是決定了她們所受的待遇。而每個小女孩都會嚮往穿上公主裙子,以便讓所有人像對待公主一樣對待她,可是不幸的是,大多數女孩是小姐的身子丫鬟命。可是永遠沒有人告訴她們這個現實,女孩不會被鼓勵去找一個戰場廝殺以贏得自己的尊嚴,而是被教導“撒嬌的女人最好命”。
女子的舉手投足,不論其直接目的是什麼,都被視為她希望別人如何待她的暗示。就如同古代皇帝的後宮,“母儀天下”的皇后人設,必須是端莊威嚴的,電視劇《羋月傳》裏,不斷轉換的妝容,越來越凜冽的紅唇,正暗示了她變得越來越六親不認,只有如此,她的地位才能越來越高。
正如詩人左大所言:“修得紅顏非薄命,自然失卻女兒心”。而反面的例子,就像地鐵裏遭遇了鹹豬手的女性,騷擾她的男人會振振有詞的説“誰讓她穿的那麼少?”如果飯局中,男人講黃段子,在座女性都會感到被冒犯,如果女性也講黃段子,卻並不能對男性造成攻擊或調侃,反而暗示了她如何對待自己,也就是説,她允許了別人把她當做段子的攻擊調侃對象。
在這個奇怪的“魔術房間”裏,男性觀察女性,女性也會注意自己被別人觀察,這不僅決定了大多數男女關係,還決定了女性自己的內在關係,現代女人換了一面鏡子,就是手機攝像頭,換句話説,自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鏡子,只是這個鏡子的審視者、欣賞者、圍觀者更多了,不僅是某位特定的男人,還有自己和別的女人,自拍是一個公開的鏡子,是女人認為的自己在鏡子裏的“正確”形象,不論是在男性眼中,還是女性自己眼中,女性都是一個被觀察的對象,類似於一個景觀。
而鏡子,一直被作為女性愛慕虛榮的象徵,可是,憑啥讓鏡子背這個黑鍋?鏡子的真正作用只是,它變成了女子的同謀,強化和助長了她們把自己當做景觀來審視的習慣。
(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