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個突出短板,對此我們能補上嗎?

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近年來的最大目標之一。在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總體小康達成後更為重要的目標,其被賦予的含義也更加豐富。據環球網報道,中國當下的發展環境,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個突出短板,這個短板就是生態環境質量,而對此我們能補上嗎?報道中採訪了生態環境部環境和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後,主任指出:改善的效果是明顯的,但難度依然巨大。

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個突出短板,對此我們能補上嗎?

雖然中國現在想要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難度相當大,但我們也能夠看到,經濟發展不僅僅給經濟和城市帶來了變化,同時也推動了科技、教育甚至社會發展的變化。圍繞環境問題的治理已經持續了相當久的時間。近幾年,不少地區的“綠水青山”正在越來越多,同步的治理措施也在經濟問題初步解決後開始逐漸加強,在可期的未來,補齊短板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優美的環境所代表的自然是中國全體人民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説,為了可持續的發展和實際的生態安全,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是長期發展的必要條件。

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個突出短板,對此我們能補上嗎?

主任表示,由於中國的體量在,因此想要同時滿足所有地區的條件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目前的中國同時存在着基本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且已經開始進一步發展現代化的地區以及還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地區。因此,在歷史積累問題的同時影響下,中國在數十年間完成了西方數個世紀的發展後出現了新老環境問題交織的情況,這些問題註定了中國在處理環境問題上要打一場持久戰,而且部分地區還是攻堅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證環境不會被不可修復性破壞。

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個突出短板,對此我們能補上嗎?

生態環境不僅是一個問題,它還關係到一整個體系,濕地保護、水土流失等等是保證生態循環的外在影響,城市污水處理和排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土壤污染治理等等是保證人為因素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相關數據顯示,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裏,人為因素的影響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控制,自世紀初到2017年,中國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已經增長了7.2倍,,地級城市以上的黑臭水消除比例達到了86.9%以上。隨着洋垃圾的“禁止入內”,對各種污染和垃圾處理企業的監管也越來越嚴格。

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個突出短板,對此我們能補上嗎?

而在保護外部自然的循環上,中國的自然保護區正在迅速增加、濕地保護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中,水土流失的相關治理成果更是尤其明顯,以毛烏素沙漠為首的“即將消失”的沙漠已經充分證明了中國在治理水土流失上的努力,就這些成就來看中國朝着補齊生態短板的目標已經越來越近了。但主任在列舉了相關成就後指出,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還面臨着相當大的挑戰,因為導致相關問題的根本問題沒有改變,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中國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依賴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依然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而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對於環境的破壞是一定存在的。

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個突出短板,對此我們能補上嗎?

不僅如此,根據相關統計,為2020年底前需要完成的目標制定的相關規劃中,城市的空氣質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沒有達標,這説明中國目前只是在依靠政策等手段暫時壓制住了相關問題的嚴重程度,不讓它們進一步發展,想要徹底補上短板,解決問題,依然需要更加持久的鬥爭,而挑戰也依然嚴峻,實施難度依然巨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6 字。

轉載請註明: 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個突出短板,對此我們能補上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