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駕駛,整齊劃一的道路指引着我們到達城市的每一個地方,寬敞的主幹道在上下班高峯更是車水馬龍,一片繁榮景象。馬路上的繁榮固然是帶來了生機,但與此同時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交通意外。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瘋傳的一則短片便引起的廣泛的討論,視頻當中的路況其實在我們開車的經歷中也遇到不少,可萬萬沒想到的是,竟然有推着嬰兒車的寶媽在隧道里面“散步”,甚至還走到的機動車道上,這究竟是什麼“神操作”?作為駕駛者的我們遇到類似情況又該如何安全地躲避?
話説在微博上引發熱議的視頻,是來自行駛車輛的行車記錄儀所拍攝的畫面。 在下午14:56的左右,陰天天氣幸好沒有為駕駛者帶來過於強烈的明暗反差。
視頻車按正常行車線行駛準備進入隧道,從畫面可見隧道口除了限高標示外,並沒有其它如限速的標示。但是經過與旁邊車道的摩托車對比,可知視頻車的速度並不快。
細心觀察,在視頻的第11秒處才發現黑暗按區域露出有行人的蹤跡,下一幀畫面已經能明顯看到這位寶媽和坐在兒童車上的寶寶。幸運的是,視頻車本來的行駛速度並不快,而且駕駛者的迅速反應以及最後打方向躲避了一下,才不至於發生事故。
但是反過來想,在隧道的婦女從暗處向外面張望,理應是發現有車輛迎面駛來,而不是繼續在馬路中間逆向行走,直到視頻車直衝到面前才躲避。
在吃瓜羣眾看來,這次並沒有發生事故真的要歸咎於“運氣好”。 幸好視頻車正常行駛、行駛的速度也不算快,幸好旁邊車道沒有大貨車、大客車阻擋車主躲避的空間;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才躲過一劫。
但是筆者則在思考,這位寶媽是為什麼敢於逆向行走在隧道之中,並且整個動作和姿勢似乎並不是初犯。於是乎,筆者開始尋找這次事件的地點;通過地面指示在地圖軟件找到了事件的佛山的順德陳村鎮。
寬敞的主幹道,周邊成熟而密集居住小區和配套設施,應該説在主幹道的兩邊都有着橫過馬路的剛性需求。可是從衞星全景團來看,離事發的錦龍隧道的距離其實並不算近,而且只有隧道的西側才有天橋,隧道的東側並沒有相應的基礎建設。而且從隧道到天橋之間的距離並不近,倘若需要到地圖中隧道左側區域的話,行人需要繞行相當遠的距離。
此外,隧道內外光線差異變化強烈的交通安全隱患早已存在,似乎交通管理部門只是通過教育駕駛者要按照限速行駛、保持警惕。毫無疑問,這是駕駛者們該盡的責任,但是交通管理部門就不能通過優化設計來減少光線差異的問題?比如説在隧道的出口和入口,使用照明度高的燈具進行光線補充。其次,就是對事故責任的認定逐步優化,把漠視法規的行人和摩托車的處罰標準提高。
那麼我們日常行駛在馬路上,如何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日常駕駛中見得最多的“鬼探頭”有哪幾種。 一種是從路邊的其它障礙物如公交車等突然跑到路中間的行人; 或者是突然從路口或路中央竄出的行人。
筆者給出的建議莫過於“慢”,在車輛行駛到公交車、大型車輛旁邊時,速度要控制得比正常行駛要慢一下,而且右腳始終放在剎車踏板上隨時做好緊急制動的準備。尤其是當旁邊車道處於排隊等候的狀態,而自己所選的行車線能正常行駛時,切記不要貪快加速前行;這時候更應該控制好速度,防止隔壁車道有汽車乘機變道,以及避免鬼探頭的出現。
其次要看的不僅是前方的路況,還有左右側前方的視野,利用餘光去發現路兩旁的障礙物下方是否會物體移動的跡象。 第三是留出空間,一般來説鬼探頭之所以難防,正是由於其出現的突然性,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衝出來,讓駕駛者絲毫沒有反應的時間。 而留出空間,正是把自己的車輛與旁邊車輛之間的距離拉遠。 這樣可以避開旁車突然打開的後門、讓鬼探頭出現的時間更長,讓自己有更多空間進行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