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員工“網購業績”引關注 電商平台代辦服務悄然“隱身”

為完成不同指標的KPI,自掏腰包“網購業績”已成為銀行員工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不過,“貼錢”上崗背後所潛藏的風險隱患也引發業內關注。據媒體報道,已有銀行根據監管部門要求正在配合開展員工“網購業績”排查工作,涉及個人養老金開户、貼息攬存、補貼放貸、數字人民幣賬户開通等。10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從部分銀行獲悉,暫未接到正式通知,但個別銀行內部已獲知後續可能會展開排查。與此同時,曾在電商平台盛極一時的銀行業務代辦服務也悄然“隱身”,不過在社交平台上,仍有銀行員工為完成考核任務,自掏腰包貼息攬儲。

銀行員工“網購業績”引關注 電商平台代辦服務悄然“隱身”

代辦服務悄然“隱身”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某城商行內部發文稱,根據監管部門要求,該行正配合開展員工“網購業績”排查工作,包括員工為完成業績,在電商、社交等平台購買相關代理服務,涉及個人養老金開户、貼息攬存、補貼放貸、數字人民幣賬户開通等。

對此,10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向多家銀行求證獲悉,部分銀行暫未接到監管要求開展員工“網購業績”排查工作的正式通知相關通知,但亦有銀行內部人士透露,雖未接到正式通知,但內部已獲知後續可能會展開排查。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考核壓力之下,為完成不同指標的KPI,部分銀行員工踏入了“網購業績”的洪流。根據北京商報記者此前調查,在電商平台、社交平台有關銀行代理服務的內容屢見不鮮,一些銀行員工自掏腰包在電商平台花費幾十元至上千元購買相關推廣服務,以完成業績指標。

不過,10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在電商平台,銀行業務代辦服務已悄然“隱身”,以“拉存款”“存款任務”“銀行業務推廣”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較難發現對應信息,但當以“個人養老金”為關鍵詞搜索時,仍能查閲到相關內容。

某地推商家表示,無法辦理存款、信用卡的指標業務,僅支持個人養老金開户推廣,預約開户和正式開户每户價格為20-45元。亦有商家以個人養老金開户為噱頭,但當記者諮詢能否辦理存款任務時,仍得到肯定答案,該商家在詢問完所屬銀行、所需金額及存入期限等要求後,告知了1萬元存款存一天4.5元的費用。

談及銀行相關代辦服務悄然“隱身”的原因,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悦認為,《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規定,銀行不得允許第三方合作機構在自營網絡平台以銀行的名義向消費者推介或者銷售產品和服務。《電子商務法》也明確規定,電商平台沒有金融許可證,不能從事銀行業務。監管壓力下,相關銀行代辦業務生存空間日益壓縮。

貼息攬儲仍潛藏社交平台

在電商平台上銀行員工“網購業績”的服務雖有所收斂,但銀行員工完成任務的需求卻未減退,在社交平台上,仍有銀行員工為完成考核任務,自掏腰包貼息攬儲,存1萬元補貼10-15元的情況屢見不鮮。

以往每到季末社交平台便湧現出一批銀行員工發帖求存款。“季末考核,400萬元存款任務,每1萬元額外補貼5元利息”“求存款,電子二類户存五天,需要60萬元,每1萬元額外補貼10元利息”。

現如今,拉存款完成KPI不只是季末所需,月末衝量、日衝量,“每日一攬”已成為常態。正處於試用期的銀行員工王莉莉(化名)表示,她所在的銀行存款考核以日均計算,要確保日均200萬元的存款留存。“我們小銀行知名度低,根本完不成,但完不成就沒法轉正”,王莉莉説道,無奈之下她只好在網上求助,貼息也是無奈之舉。

“任務重的,我都麻了”,在銀行工作三年的櫃員趙曉希(化名)透露,她所在的銀行按時點考核,存款考核指標每季度末是1000萬元,任務完不成按照每1萬元扣15元進行績效扣除,此外,還有信用卡、貴金屬、基金、保險等考核任務。

任務重時趙曉希也曾考慮過自掏腰包貼息攬儲,不過,現在她所在的網點要求必須由儲户本人到該網點開户並存款,“網購業績”的想法便只能暫時擱置。

“銀行員工‘網購業績’實際上是一種逃避監管、追求短期利益的行為,是銀行攬儲考核任務壓在個體員工身上的表現。”王德悦表示,這種現象也反映出銀行在營銷手段上的單一和不成熟。在面對考核壓力時,員工沒有有效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渠道資源,尋求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而是選擇了效果有限且有可能帶來風險的網購方式。

“網購”KPI當休矣

有需求便有市場,在社交平台上,除了求存款的銀行員工,亦有個人客户聲稱有閒置資金可以存入。自稱是儲户的楊瀟(化名)表示,他有大額資金可開户存入銀行,但需要補貼,存100萬元每天要補貼110元。

看似個人的買賣交易行為,實則暗藏着一定的風險。王德悦表示,“網購業績”除了能幫助銀行工作人員緩解燃眉之急外,並沒有其他可取之處。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客户質量相對比較差,絕大部分賬户都不會被使用,最終成為“休眠賬户”,增加了銀行的管理成本及融資成本;同時,“網購業績”擾亂存款市場秩序,助長惡性競爭;此外,被“買”客户將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提供給第三方,可能面臨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如果第三方無法保護好這些信息,甚至主動泄露賬户信息,將對客户的隱私安全造成威脅。

資深金融政策監管專家周毅欽進一步指出,如果單純是開户類的指標,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業務,其業務風險很小,但由於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招攬的客户,對於銀行後續業務的實際開展沒有任何幫助。長此以往,這種虛假繁榮只會侵蝕銀行利潤,避實就虛,偏離正常經營軌道,惡化整個行業生態。

“銀行員工‘網購業績’等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是銀行業績考核體系和指標不合理,基層機構和員工揹負過重的考核壓力。在過重的考核指標和壓力之下,基層機構和員工行為容易出現異化。”對於後續如何減少銀行員工“網購業績”的情況發生,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銀行應平衡好業務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關係,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係,給分支機構下達的考核任務應科學合理,讓基層機構和員工“跳起來夠得着”。基層機構和員工要端正認識、堅守底線,採取依法合規的方式完成任務指標。此外,還應強化監管,提升違規成本。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9 字。

轉載請註明: 銀行員工“網購業績”引關注 電商平台代辦服務悄然“隱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