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風浪,小店如何應對——小店經濟經營復甦情況調查
“厝味·厚鯉甲赫”餐廳注重人情味兒,裝修簡約温馨,受到顧客歡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華林攝
小店不是新鮮事物,它沒有購物中心、大型超市那樣光鮮亮麗,但涉及行業廣泛,服務業態多元,宛如毛細血管一般鋪設於街頭巷尾,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隨着大眾消費迭代升級、數字技術強勢崛起,小店不斷提質換擋。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小店驟遇危機。記者近期走訪調查,看一看小店如何危中尋機,加快求新求變步伐。
誰也沒有想到,上半年還備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小店”們,能夠這麼快回過神來。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全國消費市場都找回了“遲到的春節”的感覺,需求加快釋放,人氣持續攀升。在這一股股強勁的活力中,小店也佔據了一席之地。10月初微信發佈的《2020國慶微信數據報告》顯示,相較於“五一”假期,國慶中秋假期前3天,線下小店總交易額增長了18%。而小店經濟這種加速回暖的態勢,在美團最新發布的大數據中也有顯示。
面對疫情突發等諸多困難,小店經濟為什麼能迅速復甦?又如何真正實現“小而美”,成就一番大作為?
身邊的小店變樣了
有不少人已經發現,今年以來,身邊的小店正在發生變化:樓下的水果店能送貨上門了,小餐館開始接外賣單了,咖啡店開直播了,就連買菜都能用消費券抵部分現金了……
疫情的暴發促使萬千小店在危中尋機,靈活求變,加速經營模式轉型升級。比如,發展線上業務就讓許多店主嚐到了甜頭。
北京西城區“醉初花藝”店的老闆楊爽最近就意識到了線上業務的重要性。今年年初,突發的疫情讓花店在春節這個銷售旺季關門歇業。兩個月後重新開業的她發現,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經從在實體店裏“挑挑選選”變為在手機上“劃來劃去”,進店買花的人流量大不如前。
繼續等下去不是辦法。楊爽迅速對接餓了麼、美團等網上平台,一方面接受網上訂單、線下送貨,另一方面開展到場佈置業務,比如婚禮現場、商業活動、生日派對現場佈置等。“8月份線上訂單就開始增多了,當月花店收入也終於由負轉正,實現了盈利。”楊爽説,從線下轉型到線上,看似簡單,其實門道很多。比如,如何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如何從網上獲客,如何開展線上促銷,這些都是學問。“如今轉型線上已成為大勢所趨,未來我還想嘗試直播、抖音等,吸引更多人關注花店,進一步打開銷路。”
不同於大型商場、寫字樓的現代化和“國際範兒”,小店體量小、業務簡單,更多是承載了地方的歷史文化底藴,傳承的是居民共同記憶,體現的是“人情味兒”“煙火氣”。
坐落在北京市三里屯SOHO3號商場的福建小吃店“厝味·厚鯉甲赫”就是一傢俱有“人情味兒”的餐廳。餐廳位置並不顯眼,店面面積也不大,裝修簡約而不失温馨,原木色調傢俱、鯉魚遊弋的圍幔、滿牆照片與地方文化介紹。此外,還設立了書架與儲物櫃,用粗麻布袋裝上贈禮“好事花生”,濃濃的“閩南味”吸引不少食客前來用餐。
“‘厚鯉甲赫’在閩南語裏是‘給您吃好’的意思。”“90後”店主姚大戈是福建泉州人,幾年前來北京打拼,發現身邊不少來自福建的朋友經常抱怨,在偌大的北京難以吃上一口正宗的家鄉菜。於是,喜愛烹飪的姚大戈決定嘗試開餐廳,原汁原味呈現“福建味道”,也為身邊好友創造一個落腳點。“我們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到兩次主題活動,邀請親朋好友來餐廳聊天、聚會,最近一次活動有近百人蔘加。”
如今,“厝味·厚鯉甲赫”餐廳已成為一些福建老鄉在北京的温暖港灣。姚大戈説,自己理想中的小型餐飲店不僅僅是一個提供食物的場所,更是一個供大家休閒放鬆的好去處,一家家小型餐飲店就是大城市中一縷縷鮮活的“煙火氣”。
在注重人情味之外,記者走訪發現,今年以來,小店“一店多能”態勢也愈發明顯。疫情之下,隨着消費者服務需求多樣化,一些零售類小店不再侷限於開展日用品零售業務,還開通了收寄快遞、洗衣、維修等多項便民服務。
實際困難還不少
雖然小店因應變而快速復甦,但小店經濟面臨的實際困難也不容忽視。
“今年上半年,周圍好幾家餐廳倒閉,有的是因為復工晚導致資金鍊斷裂,有的是客流量跟不上導致虧損只能關門。因為及時上線外賣,我們的餐廳才得以正常運轉。”在廣東深圳市寶安區經營一家湘菜館的孫志告訴記者,大部分像他一樣的個體工商户,經營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弱,再加上房租、水電氣費等硬性支出壓力較大,一旦外部風險來襲,受到的衝擊很大。
從對市場動態的掌握和應變來看,與連鎖店相比,小店也顯得更加弱勢。“連鎖店有專業的市場團隊,能及時分析市場動態、掌握消費趨勢變化,同時擁有完整的物流體系和供應鏈體系,能夠很好地保證產品服務供給。”北京港佳好鄰居連鎖便利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陶冶認為,小店一般都是單店經營,體量小,面對市場變化反應相對遲緩、調整更加滯後,尤其是遇到疫情這種突發風險時,缺乏迅速進行服務轉型升級、產品整合的能力,小店需要更加規範、強大的後台去支撐前台業務。
經營過於粗放、不夠規範也是小店經濟一直以來的短板。蘇寧小店集團副總裁韓鵬認為,小店在食品安全和服務能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些低線城市的小店還可能會存在售賣假貨的問題。因此,從城市治理角度來説,小店經濟容易給城市管理增加困難,有的地方簡單粗暴採用“一刀切”管理方式,給小店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疫情發生以來,一些電商平台積極支持小店發展。比如,美團外賣推出小店“極速上線”通道,符合條件的商家最快3小時完成從申請到在平台上開店的流程,新上線客户均可享受7天至14天的新商户扶持流量等。美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一部分小店依託遍佈平台的線上服務體系得以維持生計,有效降低了小店經濟的整體風險,但同時,疫情也暴露出大部分小店的數字化建設仍然處於較低水平,一些小店數字化轉型成本偏高、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
找準發展突破口
盤活小店經濟,是穩就業、推動經濟復甦的重要途徑。今年以來,多部門發聲關注小店經濟,積極出台幫扶政策,幫助小店經濟回暖。
例如,商務部、國家税務總局等部門發文明確通過税費優惠等政策精準幫扶,助力小店經濟發展;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推出額度適中、利率優惠的“租金貸”,或者通過信用卡推出各類分期產品,幫助小店業主解決租金及流動資金難題;今年7月,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通過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至2025年,培育小店經濟試點城市(區)100個,賦能服務企業100家,形成人氣旺、“煙火氣”濃的小店集聚區1000個,達到“百城千區億店”目標。
好政策不少,但要激活小店經濟,真正實現“小而美”“小而精”,還需政府部門、小店主等多方共同努力。
“隨着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在家消費會成為更多人的消費習慣,大家的活動半徑慢慢收窄,未來社區小店可能將取代傳統的超市或者購物中心。”韓鵬認為,這就需要小店經營者根據消費者需求,積極求新求變。
一方面,需進一步加強支持引導,在減税降費、貼息貸款、數字賦能等方面重點施策,切實解決小店在租金、融資等方面的實際困難,不斷優化小店經營環境,引導小店創新經營、轉型發展。另一方面,小店要從社區居民需求出發,在產品種類和服務功能方面進一步豐富強化,以特色化、數字化發展模式,提供更方便、更温暖的服務。
蘇寧小店的發展模式或許提供了一種選擇。韓鵬説,區別於大型超市和賣場,蘇寧小店把店面開到離居民最近的地方,打通居民購物“最後100米”,並通過社羣營銷與居民在線建立緊密聯繫。同時,區別於普通夫妻店、便利店,蘇寧小店將商品經營與社區服務並重,根據不同店面模式打造差異化商品供應,同時提供房屋中介、快遞、家政、維修等多樣化社區生活服務,“一站式”滿足社區居民日常需求。
人才缺失也是小店經濟邁向高質量的一大阻礙,姚大戈對此深有感觸:“專業性強、高素質的人才留不住。”姚大戈説,小店在幫助職工提升職業技能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提供相應的培訓幫助,比如建立有針對性、低成本、可觸達的培訓體系,研發多元化培訓課程,幫助提升小店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