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十四五”期間要警惕債務灰犀牛,真正改善收入分配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財經

南都訊 記者馮芸清 “十四五”期間中國發展既有美好前景,也面臨重大挑戰。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看來,其中一個就是債務灰犀牛。

11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0”在廣州舉行,主題是“邁向‘十四五’的新發展格局與大灣區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範圍內債務攀升。截至2020年三季度,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估算,全球實體經濟債務規模達206萬億美元,而政府債務攀升最快。雖然困難或危機時期,公共部門槓桿率(公共部門債務/GDP)的攀升是常態,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槓桿率超過了100%。。

但張曉晶指出,如果僅從IIF給出的“中國顯性的政府槓桿率只有40%多”這一數字來認識中國的債務結構和風險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在中國實體經濟總債務中,企業債務佔六成;企業債務中,國有企業債務佔六到七成;國有企業債務中,近一半為融資平台債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

“據此,我們可以重新‘解構’中國的債務灰犀牛:即私人部門(居民+非國企)槓桿率與公共部門(國企+融資平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槓桿率。中國公共部門槓桿率大大超過私人部門槓桿率,而這一點是與世界其它國家(除日本)有着顯著的差異。由此可以判斷,中國的債務風險向公共部門集中。”張曉晶分析道。

不久前,市場出現了國企債務違約的情況,引發廣泛關注。但張曉晶認為,這實際上是打破剛兑,以市場化方式化解公共債務風險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在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形成“可持續”的債務積累模式,首要的是真正推進收入分配的改善,因為收入差距是信貸擴張衝動的重要誘因。

張曉晶進一步指出,同時,金融科技要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當前的金融科技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槓桿率攀升得更快了。此外,取消政府隱性擔保、打破剛兑,讓傳統的公共部門債務積累方式無法為繼,這樣才能形成以市場化風險定價為基準的“可持續”的債務積累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則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建成世界重要的金融強國,擁有發達的現代金融體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

何德旭表示,我國建立“現代金融體制”,要重點關注三方面:一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避免偽創新特別是脱離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創新、超越監管能力和水平的創新、處理好創新過程中的風險;二要統籌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三要夯實基礎——金融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完善金融法律法規,規範金融會計統計制度,提高金融業信息化水平(重點是徵信體系、社會信用環境),建設金融人才隊伍,統籌規劃金融業綜合統計、反洗錢以及金融市場登記託管、清算結算、支付、徵信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境內外各類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適應金融雙向開放的金融基礎設施管理體系,要保障金融制度、金融體系安全高效運行。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