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的發售和募集情況並未達到理想狀態。前三季度,理財市場整體情況如何?未來又將如何變化?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等多方競爭下,銀行理財如何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市場規模下滑
9月以來,受債券市場波動和存款衝量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管理規模有所下滑。光大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銀行理財每日開放型(含現金管理類理財)、最短持有期型、定開型產品規模分別較8月末下降9.7%、11.3%、5.9%。其中,受理財資金季末回表影響,9月最後一週規模降幅明顯。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此前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中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已突破1億。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71萬隻,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然而今年的存續規模明顯低於去年同期的29.15萬億元,甚至還低於同期公募基金的27.69萬億元,這是銀行理財規模首次低於公募基金。
另外,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共36122款,環比增加1191款,其中理財公司存續理財產品17005款,環比增加1122款,佔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的47.08%。9月全市場淨值型產品存續規模達25.99萬億元,環比小幅上漲0.17%。其中,開放式和封閉式產品規模實現持續增長,一級風險產品規模也持續增加,定開式產品規模波動回升。但整體存續規模仍低於去年破淨潮前夕10月近4萬億元,固收類產品規模縮減明顯。
談及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在9月下降的原因,普益標準研究員張濤分析,首先,9月是第三季度最後一個月,部分理財產品集中到期,銀行季度考核也會推動資金回表。因此,季末極易出現階段性波動。其次,受市場上大宗物品價格上漲、製造業生產活動加快等因素影響,市場流動性環境相對趨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部分投資者加快理財產品贖回,實現資金的回籠,由此導致了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下降。再次,9月許多地方債發行提速,國內金融市場資金面比較緊張,市場利率顯著上升,債券價格下跌,使得銀行理財淨值回撤,破淨率上升,進而導致投資者減持,理財規模下降。最後,銀行理財自身競爭力的下降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銀行許多理財產品在活動宣傳、產品特色開發都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銀行理財產品競爭力下滑。
新發產品數量整體上仍同比增加。從普益標準提供的三季度報得知,今年三季度全市場共新發7546款理財產品,環比增加113款,同比增加857款。從運作模式看,三季度全市場共新發開放式理財產品1173款、封閉式理財產品6373款,開放式理財產品環比增加119款,封閉式理財產品環比減少6款。同時,今年前三季度,封閉式產品新發數量始終穩定在6300款以上。從投資性質看,固收類產品最多,其中開放式理財產品1119款,環比增加147款;封閉式理財產品6302款,環比減少2款。混合類產品次之,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相對較少。固收類產品佔據的比重較大,體現了當前投資者仍以穩健投資為主。
另外,儘管目前市場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有小幅下跌,但發行節奏仍保持穩定。就三季度而言,7月和9月理財產品的發行力度基本處於平均水平,8月的發行力度明顯高於平均水平,這是因為繼6月大量發行現金管理類產品後,8月再次密集增發該類產品以滿足低風險投資者偏好。但需注意“零錢組合”的流動性風險問題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後續機構大量集中佈局該類產品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產品收益波動
“當前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售和募集情況不理想。銀行理財的競爭力也有所下滑。”張濤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在市場利率下行、非標資產減配、債市波動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回落,對資金的吸引力隨之降低。其次,由於淨值化轉型導致淨值波動,部分中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對理財產品失去了興趣。此外,近期債市、權益市場表現不佳,雖然公募基金募集難度也在增加,但是公募基金受近期降費政策的影響,對資金的吸引力逐漸提升。目前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新發數量和募集規模的變化,反映出銀行在特色產品開發、打破產品同質化以及提高產品本身競爭力等方面還需加強。同時,也需要在服務質量、產品創新和風險防控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以提升銀行理財產品競爭力。
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市場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封閉式固收類理財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2.57%、3.34%,環比分別下跌1.24個百分點、1.29個百分點;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3.06%、3.78%,環比分別下跌1.10個百分點、1.58個百分點;近6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3.62%、4.48%,環比分別上漲0.63個百分點、0.57個百分點。
而現金管理類產品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在持續下跌2個月後,在9月開始逐步回升至2.25%左右,相對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優勢有所減弱,9月末收益差已縮減至35個基點左右。9月末,固收類產品平均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在1.50%左右,持續為正。混合類產品收益開始回正,平均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0.57%左右。
理財產品收益與其投資標的密切相關,中低風險產品的主要底層資產配置為債券和存款,而中高風險產品則以股票為主。據專家分析,近1個月來,由於債券和股票市場的波動,淨值有所回撤,收益出現回落,但從長期來看發展態勢穩定。目前,固收類產品仍處於主流地位。固收類產品作為養老理財資產配置方面主要關注的投資對象,使得養老理財收益穩健、預期收益率更高,並逐步獲得了市場認可。但由於優質的底層資產較難拓展,以及產品本身投資期限相對較長、流動性相對較弱的特質,養老理財今年以來的擴容步伐也在逐漸放緩。
“養老理財本身是銀行理財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理財市場波動也會直接影響養老理財。對養老理財產品需要堅持市場化發展思路,這是大的方向。”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如去年四季度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大規模破淨的情況下,養老理財產品收益也明顯波動。因此,在養老理財發展中除了要發揮好銀行理財產品安全穩健的優勢外,還需要做好資產配置,增強其穩定性並提高收益率,從而更好滿足居民積累養老資產的需要。
加強投資者教育
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認為,9月以來,受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等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破淨率有所上行,特別是以債券為主要投資資產的部分理財產品淨值出現一定回撤。但與去年兩輪“破淨潮”相比,9月理財產品破淨率維持在低位。
“今年以來,部分理財公司採取攤餘成本法及混合法,試圖解決理財產品淨值大幅波動的問題。”談及理財機構應如何進一步發展時,董希淼認為最根本的做法是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升投研能力和培養投研人才,提升對宏觀形勢和金融市場研判水平,使投研能力更好地與市場變化和投資者需求相匹配。同時,要根據市場和客户變化,適時及時調整優化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
整體來看,在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的背景下,銀行理財正在採取適應市場需求的不同策略進行差異化發展。專家建議,銀行應進一步做好理財產品投資者服務。要在加強風險評測的基礎上,向不同投資者提供不同風險等級、期限的理財產品。如果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淨值回撤比較敏感,理財產品應更加突出穩健性,平滑淨值波動。對高淨值客户,則應提供更豐富的產品,包括權益類產品。此外,去年部分R1、R2等級產品出現較大的淨值波動,理財公司應查找原因,風險等級評定應更準確有效。
此外,還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投資者教育。銀行理財投資者教育具有重要性、緊迫性、複雜性和長期性。大量新的投資者進入,疊加市場波動加大,都對投資者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這就需要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服務機構等協同發力,在提高投資者金融素養的基礎上,引導投資者全面看待市場變化,理性對待理財產品淨值波動,逐步養成長期投資習慣。(經濟日報記者 勾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