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是十月下旬,秋意更是愈發明顯了,不少地方還迎來了“斷崖式”降温,就連廣東也迎來了新一股冷空氣。
那麼,現在天氣逐漸轉涼,我們在養生上要注意點什麼呢?
牢記“2要”,補陽氣、祛寒邪
1要泡腳
天涼泡腳,不僅可以加速人體血液循環,緩解一些身體痠痛的小毛病,還有疏通經脈、扶陽祛寒的作用。
因此,天涼想要養生,大家不妨多泡泡腳。
但要注意的是,泡腳過久、身體過熱,會導致陽氣生髮,氣血外張。
這就意味着,泡腳時間不宜過久,一般以15~30分鐘為宜。
上了年紀的人及心腦血管疾病者要再短一些,最好控制在20分鐘以內,人體微微出汗即可。
2要曬太陽
從中醫的角度看,天氣一涼,有些人就手腳冰涼、常常生病,就可能是由於夏天受寒、陽氣虛弱,以致體內陽氣“不夠用”,不足以抵抗寒涼。
《黃帝內經》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而要補足陽氣,可以試試曬太陽。
具體要怎麼曬呢?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常曬頭頂,可暢通百脈、調補陽氣。
人體很多經脈和穴位都在後背,常曬後背,也有助温補陽氣、調理臟腑氣血。
簡而言之,曬太陽時要多曬曬頭部和背部。同時,最好選擇在早上10點前曬,此時陽光温和,能避免曬傷。
曬太陽也不是曬得越久越好,建議每次曬15~20分鐘,具體以感覺身體温暖舒適、微微出汗為度。曬完後記得喝點温開水,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
3個部位,千萬不要凍着了!
俗話説,“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但“秋凍”並不是要一味地挨凍,而是説天氣轉涼、早晚氣温較低時,人們不要過早、過多地添衣。
這是因為,適當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身體的耐寒能力,提高機體對低温的適應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秋凍”並不是全身都要凍,以下這幾個關鍵部位尤其“凍”不得——
1不要凍肩部
很多人不太注重肩部的保暖,其實這個部位是比較脆弱和敏感的。
如果不注意保暖,肩部就會很容易受涼,長此以往,很可能會患上肩周炎等疾病。
建議:大家外出或在辦公室午睡時,可以在肩部圍個披肩保暖。
晚上休息或有時間,還可熱敷肩部,再輔以按摩,這樣做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
2不要凍腹部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人體很多臟器都在腹部,腹部一旦受寒,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痛經、月經不調等。
建議:不要穿露臍裝;午睡時可用毛巾被或小毯子蓋在腹部。
3不要凍腳部
正所謂,“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
腳是身體最怕冷的部位之一,因為它離心臟最遠,雙腳末梢血液循環差,同時皮下脂肪量少,因而保温能力也比較弱。
因此,腳部一旦受寒,人體抵抗力也難免會隨之下降。
建議:堅持用熱水泡腳,以促進氣血運行;平時多做運動,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
當然了,“秋凍”也並非人人適合。
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以及患有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肺病和腸胃病等疾病的人羣,早晚氣温較低時還是適當添點衣物。
此外,南北方氣候差異大,人們更要根據當地温度變化靈活增減衣物,切勿盲目“秋凍”。
(健康全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