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多數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每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呵護備至,都想要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們今後長大了可以更好的立足於這個社會。

既然説起教育,就免不了語言上的説教,可是很多時候父母對於孩子的説教,在孩子的耳朵裏都會變成“嘮叨”,雖然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理解父母的苦口婆心,但在小的時候只會令他們感到厭煩。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多數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案例:

非常多的父母都會每天在孩子的耳朵邊上耳提面命,提醒孩子這個,教導孩子那個。薇薇媽媽就是這樣的一位家長。

薇薇是位一年級的小學生,小學校園的學習與生活對於薇薇來説充滿了新鮮感,看到許多的同學都有一些非常好看、好玩的文具,薇薇也特別希望能夠擁有。

像是同學琳琳就有一支帶着彩色羽毛的鉛筆,特別好看,於是薇薇便懇求媽媽能夠為她也買一支,可沒曾想,薇薇媽媽不但沒有同意為薇薇買,反而“嘮嘮叨叨”的把薇薇教育了一通。

“家裏不是還有那麼多開學前就為你準備好的鉛筆嗎?舊有的沒用完就要買新的,這樣做不是浪費嗎?還有,你不能看到別的同學有什麼,你就想要什麼,因為…………”媽媽的“嘮叨”令薇薇不勝其煩。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多數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覺得媽媽一定是認為自己還擁有很多的鉛筆,所以才不給自己買,於是薇薇便把自己的鉛筆全部都藏了起來,然後告訴媽媽自己的鉛筆不小心都弄丟了。

孩子的那點小心思當然逃不出家長的法眼,但考慮再三,薇薇媽媽還是給薇薇買了那種帶着彩色羽毛的鉛筆,但是又免不了對着薇薇一頓“嘮叨”:“你為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便和媽媽撒謊,這是不對的…………”

但是薇薇因為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鉛筆,特別的開心,所以便忽略了媽媽對她的“嘮叨”,反而因為擁有了新的鉛筆,寫字都比從前更加認真,薇薇媽媽忽然覺得自己的“嘮叨”可能是錯了。

李玫瑾教授認為,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但是12歲以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多數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苦口婆心對於孩子來説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那麼應該怎樣做呢?

一、換個人溝通交流,減少孩子的疲勞感

大部分的家庭當中,通常都是媽媽扮演了那個“愛嘮叨”的角色,但是特別多的媽媽都發現自己平時教育孩子説了那麼多的話,卻不如爸爸的三言兩語管用。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已經對媽媽説的話產生了疲勞感,自動地在頭腦當中屏蔽掉了媽媽的聲音,這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説的“左耳聽、右耳冒”,這個時候換爸爸上場與孩子溝通交流,未見得不是一個好辦法。

二、學會閉嘴,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失敗

家長作為成年人,自然經歷與學識都比孩子多,其實“嘮叨”孩子的目的也是為了可以幫助孩子少受一些挫折,少走一些彎路。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多數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但是孩子既然不喜歡聽父母的“嘮叨”,那麼父母就應該學會閉嘴,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失敗,適當地走一些彎路,受一些挫折,反而是對孩子的成長有益的。

這樣也能夠使孩子明白父母的“嘮叨”是正確的,是為了他們好的,也會因此令孩子更加聽從父母的話。

三、探索對孩子最為有效的教育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多數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有的孩子是從一開始就能夠接受父母的“嘮叨”的,但大部分的孩子則會非常反感。因此,父母要通過觀察思考,哪種方式才是與孩子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像是以身作則,以榜樣式的教育方式,通過自己的行為以此來影響孩子的成長,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言傳身教,這也不失為一種極佳的教育方式。

當父母逐漸摸索到孩子喜歡的教育方式以後,也許才會明白,單靠單純的“嘮叨”可能真的無法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嘮叨”,是體現愛孩子的一種方式,而“不嘮叨”其實也是

“嘮叨”是父母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表達他們對於孩子成長的擔憂,但是孩子未必會接收到這種“愛”的傳遞。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多數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所以學會停止“嘮叨”,換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孩子的愛,使孩子能夠更好的感受到,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5 字。

轉載請註明: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多數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