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體型肥胖、舌苔白膩?多半是“痰濕體質”,4味中藥可以改善!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健康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濕氣痰濁成為困擾都市一族健康狀態的熱點話題,去診所醫館的病人,不管是不是瞭解中醫,都會自覺不自覺問一句:“大夫,我是不是有濕氣?”……對此,往往我們一般會説:“是的”。

根據目前大的病例數據顯示,現代人在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極大改善的當下,卻容易:陽虛、脾虛、濕泛、痰凝。在這種大的病例人數之下,各種化痰祛濕藥物受到了人們的熱捧,網絡上各種各樣的代飲茶、各種各樣的紅豆薏仁粉……銷量頗佳,對於這個熱點話題,今天我和各位分享一個理氣化痰之基礎方,組方簡略精到,變化萬千:

在討論方子之前我還要簡單囉嗦幾句“痰濕”;古人常常説“液有餘便是痰”,所以“痰濕”,本質上來講就是人體正常水液運化失常所衍生的不正常的物質,是自身物質的不正常自覺轉化。

正常的食物進入人體經脾胃運化生成水谷之精微,人體依靠這些精微營養全身,化生氣血,而當運化不暢之時便停聚為“濕”,“濕”進一步轉化成“痰”。當然這個“痰”一方面:可以指代平時口腔所吐之痰。另一方面:肚子上多餘的贅肉脂肪,皮下化生的脂肪瘤、甲狀腺結節、高血脂血漿中多餘的中性脂肪等物質也是“痰”。所以這些疾病的綜合辨證治療中大多包含化痰利濕之法。

從上面的講述各位知道了“痰濕”是水谷精微運輸不暢聚集所致,那麼為什麼不暢,這個點的關鍵就在於“氣”,《靈樞》雲:“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氣是幫助津液精微輸布全身的動力,動力不足,自然運輸不暢而聚積。同時倘若已經有了痰濁,擋在人體精微運輸的高速路上,會讓氣更加不暢,聚積進一步嚴重。所以古人言“治痰當治氣”,把握好“氣”這一關,祛痰自然手到擒來。

有了“氣”,祛痰雖然手到擒來,但是“痰”邪去除之後呢?更重要的是杜絕痰濁再生,此時的重點又到了“脾”,脾為生痰之源,通過健脾補脾,使得脾氣衝盛不衰,從運輸水谷精微的源頭杜絕的生痰,是治療預防“痰濕”極為重要的方法。當然“痰”之一類,由於具體情況又分:濕痰、寒痰、燥痰、熱痰、風痰、食痰……由於本文主題性質與篇幅所限,不予細緻論述。

瞭解了“痰”的生成與治療大法,我們就來説説今天這個方子“二陳湯”;

本方出自宋官編《太平惠民合劑局方》,至於為什麼叫二陳湯,與本方兩味主藥有關:半夏、陳皮。中醫藥自古有“六陳”之説,有些朋友可能還背過相關歌訣:“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及吳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齊。”,這六味藥具有燥烈之性,一段時間的儲藏可以使其暴烈和緩,用之行氣不傷正,當然這是古人經驗智慧所得,王綿之老先生曾説:仲景麻黃煎服去上沫,不去服之令人煩,現在人不去沫,因為現代麻黃大多久置,陳了以後就不令人煩了。現代藥理研究例如:陳皮久置,有人提出了揮發油的減少和黃酮類化合物增多等,也可參考。

知道了命名由來,我們説説此方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g,

白茯苓9g,甘草(炙)4.5g。

別看本方只有區區四味藥物,但是配伍精妙得當,對於水濕所生之痰起效甚佳。其中:半夏現在臨牀大多使用制半夏(古人水洗七次也為制約其毒性),橘紅呢臨牀也都是陳皮,當然去除白色橘絡最好,《聖濟總錄》認為: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藥者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者則去白。”,李東垣認為:“留白則補脾胃,去白則理肺氣”,後世許多醫家還另有其看法,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查查。

對於水濕痰證,臨牀上最常見的就是平時咳嗽的時候痰多,顏色是白色的,嗓子經常的有痰,也容易咳出來。同時也有胸膈部位的脹滿,噁心嘔吐,四肢睏倦,舌苔白膩,脈象以滑脈為主。面對這種病象,本方主藥:半夏、陳皮。此二者都可以燥濕理氣化痰。陳皮偏於行氣向上,半夏則向下而走,二者結合,利於行全身之氣以化痰,其中半夏消痞散結,對於水濕凝結而成的痰濁的消散作用更強。這兩味藥主要作用於肺脾與胃,對生痰和成痰的治療都有益處。這個基礎上加上茯苓淡滲利濕,減少了水濕,自然減輕了痰濁的凝聚。同時茯苓與甘草配合顧護了脾胃,健脾益氣,增強運化水濕的功效。

關於本藥的服法:上藥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薑7片,烏梅1個,水煎温服。這個服法是現在許多人所忽略的,生薑既可以佐制半夏的毒性也可以順氣寬中,協助半夏化痰止嘔降逆。而烏梅在各家論述中有的保留有的刪減,其實烏梅在此方中量非常的少,生津液,制散燥之性,但卻不會有收而斂邪的弊患。本方烏梅配合全方半夏、陳皮、生薑之品,不僅不會收斂妨礙肺氣發散,反而更好的助肺氣外散,“湧痰”外出。這是二陳湯的烏梅的一個特點,並且臨牀反應加烏梅效果要好於不加。

當然,此方對於祛除濕痰只是一個基礎方,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臨牀上頗有良效,例如:

在此基礎上加上天麻、白朮,就是“半夏白朮天麻湯”,可以治療脾虛風痰;

在此基礎上去甘草加杏仁、南星、枳殼、瓜蔞、黃芩。就是“清氣化痰丸”,治療熱痰內結;

在此基礎上加個焦三仙、連翹、萊菔子。就是“保和丸”,消食和胃。

……

故此,古人言之:“治痰通用二陳”,可見其應用之廣,變化之多。當然臨牀具體使用還應該辨證論治,不可盲目服用。

我是中醫老劉,專著中醫科普

記得點贊 轉發 關注!

健康問題可評論留言,儘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