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多雨季節,袪濕只會煲湯?還可以這樣做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健康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袪濕,

以下四點可以參照一下——

1看大便:

大便不成形,而且便溏,又或者是大便粘馬桶,很難衝,都説明體內有濕氣。如果是既有便秘,解出來時大便又不成形,這説明體內濕氣比較重。

2看舌頭:

如果舌苔黃中帶膩,説明體內有濕氣,舌苔越黃越膩,説明濕氣越厲害。

3看皮膚:

身上出現瘙癢或皮疹,特別是在下半身陰囊、腳等部分,也説明體內有濕。

4看精神:

如果每天早上起牀時總覺得困,頭髮昏,像是有東西裹着,就是中醫裏説的“濕重如裹”,打不起精神來,也懶得動彈,這説明你的體內濕氣已經很重了。

如果您不幸被上述信號戳中,

可能就要考慮祛濕了。

如何有效去除濕氣呢?

中醫祛濕一般用滲濕、利濕、健脾、益氣等方法,使臟腑氣血調和、水液代謝有常。廣東夏季適用的祛濕中藥有茯苓、白朮、五指毛桃、蒼朮、綿茵陳、五加皮、赤小豆、扁豆、芡實、砂仁、茅根、薏米、燈芯花、木棉花等。不過,建議市民在中醫師的指導下,跟據個人體質來使用。

因應最近的天氣情況,這裏推薦幾道居家日常調理茶湯方,不妨跟據個人需要試試——

廣藿香紫蘇茶

材料:廣藿香3克,紫蘇3克(1人份)

做法:加水150毫升沸水煮5分鐘

功效:祛濕解表和中。尤其適用於夏日貪涼吹空調太過受寒導致的感冒,出現惡寒發熱,頭身困重疼痛,腹痛腹瀉,噁心嘔吐,胸脘痞悶,舌淡紅,苔白膩等。

白朮黃芪茶

做法:取白朮10克、黃芪30克、防風10克,用開水泡之當茶飲。

功效:甘香健脾,補中益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適用於體質較差、容易感冒的人羣。

五指毛桃土茯苓煲瘦肉

材料: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各100克,瘦肉1斤,陳皮5克,鹽少許。

做法: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洗淨後浸泡片刻;瘦肉洗淨切成塊,汆水撈起備用;用湯煲煮水,沸開後加入所有食材,武火煮10分鐘再轉文火煲一兩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祛濕,益氣健脾。

赤小豆粉葛煲鯪魚湯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陳皮少許,鯪魚500克,生薑3片。

做法:赤小豆、陳皮洗淨;粉葛削皮洗淨,切塊;鯪魚去鱗及內臟,洗淨,慢火煎至微黃;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放適量食鹽調味便可。

功效:具有清熱利濕,解肌消腫。尤其適用於外感濕熱之邪,症見熱毒癰瘡、關節屈伸不利、舌紅苔黃之人服用。

除了煲湯,“祛濕”還可以這樣做

當然,不要萬事靠煲湯。這個季節裏,環境潮濕,不時淋雨、涉水等“外濕”的因素,還有不少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都可能會導致人體津液運化失常停聚而出現“內濕”,所以,想袪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環境避濕

潮濕多雨的季節裏,要特別注意:不要經常呆在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注意開窗透氣;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淋完雨、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涉及後要及時清潔擦乾足部,保持乾爽。

運動袪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運動時間以清晨和傍晚最佳,同時運動出汗量不宜過大。

如何檢測自己身體祛濕的效果呢?比如連續運動半個月,感覺自己的身體比以前輕盈了,起牀的時候沒有那麼疲累乏力,沒有了濕重如裹的感覺,同時發現大便不怎麼或者不粘馬桶了,這就表示達到了祛濕的效果。

飲食避濕

在多雨潮濕季節,如果飲食不節,也會易生內濕。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劉鳳斌教授提醒,以下食物容易生濕,“怕濕人士”要注意少吃了。

● 煎炸、燒烤食物

如炸薯條、炸雞、燒鵝、燒乳豬。廣東人多濕熱,不僅是因為地處亞熱帶,潮濕、氣温高,還跟飲食有關。高温烤制、煎炸、燒烤食物較為油膩,不易消化而釀生濕熱,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久而久之則傷脾胃。

● 辛辣食物

如麻辣火鍋、川菜、湘菜。過食辛辣食物,也會生內熱,熱常與濕相合為病。

●冰涼食物

如涼菜、冰飲、酒、雪糕。過食冰涼食物,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酒本身就“性熱而質濕”,白酒濕氣更重,大量喝則傷脾胃陽氣,而助濕邪。

● 涼茶

清熱解毒類的涼茶如癍痧涼茶、廿四味涼茶等。頻繁飲用涼茶也可導致脾胃虛寒。相對而言,薏仁祛濕茶,五花祛濕茶沒那麼寒涼,但如果喝太多,也對脾陽有損,反而越祛越濕。特別當喝涼茶後出現沒胃口、拉肚子時,往注意味着脾胃受損,應馬上停止飲用。

● 濕熱水果

如芒果、菠蘿、榴蓮等。熱帶水果多濕熱,注意不宜多吃。

穴位排濕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主任醫師曾紅文介紹,在人的身體上就藏着有效“去濕穴”,沒事兒的時候常按揉,也可以幫助你“逼走”體內的濕氣,而且也操作簡單、方便,經濟。

常用的排濕穴位有:陰陵泉穴、豐隆穴、大橫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曲池穴、極泉穴,只要認準這幾個“排濕口”,就可以做到輕鬆祛濕。

陰陵泉穴:陰陵泉穴是屬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有排滲脾濕的功效,是常用的“祛濕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點按為主,每次按摩 3~5 分鐘,每日早晚各 1 次。也可用艾柱燻灸此處 10~15 分鐘。

豐隆穴: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主治脾經及胃經的疾病,有沉降胃濁、化痰濕的功效,是“祛濕化痰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着力於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持續 5~10 分鐘為宜。

大橫穴:大橫穴是足太陰脾經之穴,在腹中部,距臍中 4 寸,左右各一,有運轉脾經水濕之功效,全身的濕氣都能由它驅除,同樣是“祛濕大穴”。

按摩方法:用兩拇指同時點按左右兩側的大橫穴,持續 3~5 分鐘。或用手掌以順時針的方向摸腹 2030 圈,同樣能有助通便祛濕。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位於髕骨下緣 3 寸(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寬度即為 3 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拇指指關節橫度)處,有燥化脾濕、生髮胃氣的功效,是“強身健體大穴”。

按摩方法:一是每天用拇指按壓足三里穴 5~10 分鐘,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脹、發熱的感覺。二是可用艾條艾灸,每週艾灸足三里穴 1~2 次,每次灸 15~20 分鐘,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傷皮膚為度。

委中穴:該穴位於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位置,簡單來講就是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而膀胱經正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裏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

按摩方法:平時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不少於 36 下。

曲池穴: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常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 (或者肩周炎 )、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感冒發熱、咽喉炎等。

按摩方法: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 5 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極泉穴:位於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主治心痛,咽乾煩渴,脅肋疼痛,肩臂疼痛等疾病。

按摩方法:可以去心臟的火毒,應常常去按揉,或者撥動,一般不少於36 下,最少一天兩次,以疏通經絡,還可起到調理睡眠和解決心臟不舒服的問題,包括經常不明原因出現的心悸、胸悶情況。

相對於以食療或藥療祛濕,

利用按摩祛濕的方法

不但更方便、經濟,

也不用擔心增加腸胃負擔,

更適合老人家

不妨一試哦。

來源: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湖北廣電大健康發展中心圖文編輯: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