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對兒童的性格成長來説是有道理的,兒童時期逐漸形成的穩定特點,是成年性格的基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年後的狀態。
對兒童期的孩子日常表現,不少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往往存在錯誤的看法,把孩子的優秀品質看成缺點,進行阻止,矯正,反而弄巧成拙,使孩子慢慢喪失了一些好品質,最終變得平庸無奇。
1.父母眼中的“缺點”有哪些?
(1)孩子好動。
(2)調皮淘氣。
有些孩子在兒童期不僅好動,而且還特別調皮、淘氣。在家裏或外面,總是容易做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惹人生氣的事情來。比如在家裏,有的孩子會把廚房的刀具、剪刀等拿來玩耍,有的會把各種佐料完全的混合到一起。也有的孩子在外面會把一些小動物、花草等進行破壞等。孩子的這些調皮行為不僅容易惹家人生氣,甚至還會惹其他人生氣。有的鄰居會勸家長:你家孩子太淘氣了,再不好好管管,長大了可就管不了了。因此,一般父母這時會把孩子教訓一頓。
(3)好奇心重。
兒童時期的孩子往往好奇心特別重,對任何事都會充滿好奇,而且會不停的問父母,人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會做夢,為什麼會天黑,我是怎麼來的等等。當父母回答後,孩子更是不依不饒,不斷地説為什麼。父母剛告訴孩子:因為不吃飯會餓,孩子馬上會繼續説:人為什麼會餓。直到最後父母也説不出所以然來的時候,父母會比較生氣: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好好吃你的飯吧。從而阻止了孩子繼續説為什麼。當孩子問涉及生理知識的時候,很多父母更是避之不及。比如孩子問:我是怎麼來的呢?父母往往會説,你是爸媽在外面撿來的等,用玩笑避開敏感話題。還有的孩子會對各種事物好奇,不管什麼東西,能不能碰,他都想拿來玩玩,看看。
2.面對這些“缺點”,父母該怎麼做?
從心理發展的規律來看,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的發展依賴於自身動作與外界的接觸,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各種動作和周圍環境發生關係,才能促進自身認知的成長。所以不管是好動、調皮、還是好奇,都是孩子在積極地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這樣恰恰可以很好地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所以父母要積極保護孩子的這些特點,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相反,如果孩子一直是成人眼中的乖孩子,很聽話,從不亂動、不亂説,那就失去了和周圍環境主動的相互作用的機會,這對認知發展是不利的。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往往小時候好動的孩子,成年後會很優秀,而小時候比較聽話、安靜的孩子,長大後卻變得很平庸。
當然,在保護好孩子的這些特點的同時,父母一定要注意監護到位,因為好動、調皮的孩子,往往意識不到潛在的危險,所以父母要把孩子周圍的一些危險因素消除掉,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