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中國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聖賢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周文王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歷代以復周禮為己任的人數不勝數。由於年代久遠,文獻殘缺,人們對周文王的瞭解未必很多,周禮也未必很完美,但是作為人們對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一種嚮往,意義是積極的,抽象意義的周文王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後世的儒家,為了把道德與政治聯繫起來,把文王當成一個“內聖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文王的影響就越來越大了。孔子就特別推崇文王,他做夢都想恢復“鬱郁乎文哉”的周禮。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歷史典籍中記載,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期間撰寫了《周易》,後來又被紂王放歸,得到壽終正寢,活了93歲。然而一段甲骨文的破譯揭示了歷史真相,周文王並沒有被釋放,而是被商紂王開膛刨胸,擺上了祭壇?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話,其中西伯指的是周文王,此處説他在被囚禁期間撰寫了《周易》。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文王姬昌,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人。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過了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當時的“周”名義上還是商朝的一個“方伯”,表面上臣服於商朝,可暗中卻積極實施滅商戰略。周文王依據姜尚的謀略,對商朝的附庸方國進行分化瓦解,先爭取到了與國的歸附,又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周”的聲望大增,各諸侯小國紛紛前來歸附,把周文王看成取代商紂王的“受命之君”。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周文王被關押的時間長達七年,就在這期間,他撰寫了《周易》。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間的遭遇和他脱困的原因,史料有多種記載。據《左傳》記載:各國諸侯聽説文王被囚禁了,於是紛紛把自己捆了來到朝歌,要求紂王把他們也關進監獄。紂王在這樣的壓力下,感到到文王如此得人心,如果繼續關押會惹出眾怒,不得已只好放了文王。西漢《淮南王書》記載:周文王的屬下拿着玄豹、黃羆、青豻、白虎的皮子一千條去贖周文王。紂王貪戀財貨,就放了文王。《史記》又説姜尚派人給紂王送了許多美女和寶馬,貪財好色的紂王一頭扎進美女懷抱,顧不上文王了,就放了他。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説,商紂王認為聖人是不會吃自己孩子的肉的,於是就把周文王的一個兒子烹了,做成肉羹給監獄裏的周文王吃。文王明知是兒子的肉,卻故作不知,強忍悲傷吃了下去。紂王一看就放心了,他覺得文王不是什麼聖人,不可能成為“受命之君”,於是就放心地把他放了。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史料所記載的,就是周文王真實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波瀾壯闊,既為周室滅商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又為後人留下了偉大的《易經》,文治武功一時無雙;他最終壽終正寢,享有93歲的高壽,其人生可謂完美。然而一段甲骨文的破譯,卻使長久以來的固有認識被徹底顛覆了。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1977年在陝西岐山周原,考古發掘出一塊甲骨,上面刻的文字被破譯後的意思是:“王祭祀大甲,冊周方伯,先王保佑風調雨順。”??翻成白話文就是:商王祭祀第四代商王“大甲”,用周方伯祭祀,先王會保佑當年風調雨順。??這段話明確顯示周方伯被用於祭祀,也就是被殺了,由於祭祀的是“大甲”,所以從年代來看,這個周方伯就是周文王。殺周文王的方式是“冊”,原文中的“冊”字是個象形字,意為一條條肋條骨 ,這段甲骨文的意思就是把用於祭祀的人殺死,然後剖開胸膛擺好,並顯露出一條條肋骨。??所以“冊周伯”就是把周文王開膛刨胸擺上祭壇。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這段陰森血腥的文字在讓如今的人們驚駭的同時,卻揭示了一個冰冷堅硬的鐵一樣的史實--周文王並沒有像各種史書記載的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地死去了。知道了這個結果,對周武王在伐紂時的一些行為,就容易理解了。武王在伐紂誓師時説:“予克紂,非予武, 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意思是,我如果戰勝紂王,並不因為我武功強大,而是由於我父親文王本來無罪;紂王若戰勝了我,並不是我父親有罪,而是出於我的無能。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本來這段話顯得有些沒來由,伐紂和父親有沒有罪何干,瞭解了文王被殺的結局後才能明白武王是要替父報仇,與努爾哈赤進攻明朝時宣稱有“七大恨”如出一轍。按理,像周武王這樣的明君聖主在取得天下後,應該寬宥被打敗的對手,以向天下顯示其仁德。可事實上,武王在滅商後,對殷商進行了殘酷報復。《周逸書?世俘》記載:“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武王乃夾於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縣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 若翼日辛亥,祀於位,用籥於天位。”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這段話的意思是:武王命人將紂王的邪惡大臣百餘人斬斷手足,又殺掉抓獲的軍中小吏及守鼎官,還殺了四十個小氏族首領及他們的守鼎官。??武王主持祭祀時,太師姜尚揹着懸掛商王紂首級的白旗和懸掛紂王兩個妻子首級的紅旗,先於割下的死鬼耳朵進入周廟,並在廟中點起了火堆,然後將這些頭顱和耳朵用於祭祀。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武王的這些行動不可謂不血腥,也不可謂不恐怖,與他在歷史上應有的形象相去甚遠,然而為了報殺父之仇,他也顧不得這些,掄起斧鉞大開殺戒。周文王被殺後用於祭祀的史實告訴後人,許多典籍對歷史的記載帶有很大主觀性,並不一定客觀真實。真實的歷史事件往往因各種原因被湮沒了,只有地下文物的考古發掘成果,才偶爾能使真相穿透千年歷史的迷霧,重新浮出水面。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95 字。

轉載請註明: 周文王並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獲得了善終,而是被當做祭品悲慘死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