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傾聽閩北】趕墟

由 無英 發佈於 休閒

作者:黃世謙

朗讀者:張婷

▲原文刊於《閩北日報》2020年7月5日4版【生活紀事】

趕 墟

文革時期,我家住在建甌城,姐姐是“老三屆”,響應祖國號召到東峯鎮銅場村插隊落户。姐姐插隊的當年,我上小學,學校放暑假就跟着姐姐去銅場村玩。立秋這天,“雙搶”剛剛結束,終於可以放鬆一下,知青們約好,去鎮上趕墟。

在銅場插隊的知青有三四十號人,全體出動,每人挎着一個“軍裝綠”的“知青包”,以每小時六公里的速度“急行軍”。從銅場到東峯十三公里路程,男知青都搶着揹我,好像我是香餑餑,人見人愛。一路上人很多,大家都在趕路,不是我們趕上別人,就是別人趕上我們。那麼多人趕去東峯,我想這鎮子一定很好玩,會有南街頭好玩嗎?那時我沒出過遠門,所見過最繁華的地方,不外乎建甌城裏的南街頭。

沒有南街頭,只有“管葡街”。一進鎮子就彷彿來到了芝城的管葡街,街上人擠人,叫賣聲聲聲入耳,熱鬧非凡。市場雖然熱鬧,但商品奇缺,糧食、紗布和食油不準自由交易,家禽蔬菜是“資本主義尾巴”。走到街的盡頭,只見豎着一個街牌,從此我記下這條街叫直街。直街不長也不短,從頭走到尾,相當於逛了一趟管葡街。

逛完直接轉入無名巷,巷口有家粉面店,店面不大,店員不少,標準的“大鍋飯”。那年頭的粉面店都是公家開,店員看見我們一大堆的人魚貫而入就不高興,發牢騷的發牢騷,講怪話的講怪話。有的知青聽不下去了,雙方因此吵起來。吵來吵去都是人民內部矛盾,階級感情深似海,很快就又“走到一起來了”。

他們開始笑臉相迎,每個人的臉上都綻開兩朵花,左邊一朵,右邊一朵,合起來十幾朵。知青們無心“賞花”,只顧在各自的“知青包”裏“淘寶”,每人掏出兩小包,一包是大米,一包是麥粒。大米兑換豆漿粉,麥子兑換光餅吃,這叫“兑粉”“兑餅”,實際上就是用糧食抵糧票。在建甌,豆漿粉就光餅是公認的絕配。香噴噴的光餅浸在熱騰騰的豆漿粉裏,碰撞出奇妙的滋味,建甌話叫“幾多好吃”,吃得臉頰泛紅,嘴角留香。

吃飽已是下午兩點多鐘,該賣的也賣得差不多了,該買的也買得差不多了,趕墟的人羣漸漸散去。少數還沒賣完的東西,開始折價賤賣,又是一陣吆喝聲。等到這個時段來買東西的人,叫做“撿墟尾”,賣的“虧大了”,買的“賺大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近的十幾裏,遠的幾十裏,大家急匆匆,都要趕在天黑之前回到家。

來也趕,去也趕,難怪“趕墟”有個“趕”。

來源: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