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iN去咕咕了一下,其實是去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到晚上就拿回來這個東西:
之前在文章《事情總像肚子一樣,一不小心就搞大》其實和大家提了這麼一嘴。從2月到現在終於第一個零件在全民生產口罩機的產能間隙被生產出來了。在昨天和工廠做交代後第二個零件組也在加工中。
雖然説根據現在的測算,這件事最終要能完成,估計還得在2-3年以後,但是總是走出了第一步。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iN會覺得本來應該是“手工”完成的高達模型,開始需要使用機器了呢?
理由很簡單——“人的手”的精度是有限的。一些模型的表現方式,其實依靠人手來完成已經到了極限,如果想突破這個極限就必須得用到比人手更加精準的機器了。
例如這個模型的改造:
貼着裝甲邊緣C面的線條如果僅僅依靠刻線帶來定位完成起來就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對於凹進去的部分那兩條刻線也是隻能依靠運氣來完成,稍微有一點點不慎這個模型的刻線就會出現不整齊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很多年前就一直困擾着iN,直到後來看到了這樣一張照片之後,iN就開始重新檢討人和機器之間的關係:
後來也就拿着手裏的很多零部件做了一些相對於簡單的工具,完成直線的開槽(刻線)或者C面的打磨等等。
最後真正讓iN開始決心搞CNC的原因就是年初立的那個旗子,要做一個大型的格納庫,裏面很多的線條即便是用iN現在的工具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所以也就得必須自動化了。
可以説,如果這台小型的CNC搞成之後,模型的製作就又會上升到一個新的“拼設備”的階段。也有很多朋友在知道iN的想法後爆出了類似於“做個模型值當的上CNC嗎?”這樣的想法。但事情就是會往這個方面發展的,例如在噴筆引入到模型製作的過程之前,會不會有人在説“給模型上個漆值當的用噴筆嗎?”。但後來大夥發現“噴筆真香!”。
其實現在在真正的模型CNC被做出來(也有可能做不出來)之前,也建議大家接觸一點點利用機器製作模型的方法。這也就是今天的一個小技巧了:
這個零件其實就是利用機器加工所做成的。
從大小尺度上看,如果手工製作還是可以的,但是為什麼會利用機器來做?又是怎麼做的呢?很簡單:
首先在繪圖軟件中繪製出武器的各個層面,
然後放入切割機中對膠板進行切割。
切割後的膠板按照層次疊加到一起,
粘接好了後就是想要的模型零件了。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我們做模型貼膠版的過程中將在膠板上打草稿打過程轉移到了電腦上,同時又將刻膠板的過程改由雕刻機來完成。
現在一台便宜的小型桌面雕刻機,其實價格還真的是沒有一支中檔的噴筆貴。
但能給你帶來的收益則是能夠快速的設計和生成自己想要的模型形狀,並且——由於是在計算機裏面的文件,辛苦的設計不會因為刻膠板而被破壞,可以反覆的使用。
這件事何樂而不為呢?